APP下载

粮食安全战略下的科技取向

2012-09-08陈永福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贡献率技术推广粮食

■ 茹 蕾 陈永福

粮食安全战略下的科技取向

■ 茹 蕾 陈永福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世界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用世界7%的土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在确保我国粮食稳定供给方面,科技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中的科技因素,对于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来粮食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从粮食需求的角度看,受收入变化、人口增加、食物消费结构演变、饮食多样化、城市化进程和生物燃料需求增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未来全球粮食需求继续增长是长期趋势。从粮食供给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全球温暖化日益严重,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沙漠化不断扩大,肉类食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饲料用粮激增,禽流感和猪流感及疯牛病等禽畜传染病不断蔓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匮乏,农业研究投入不足,这些问题都可能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粮食增产潜力有限,未来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依旧十分严峻。

在全球化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超过了国家或者地区的范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国际粮食安全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同时,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单产提高也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增产难度较大。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总体偏紧,粮价波动阶段性明显,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这不仅会对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评估及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微观层面的农户种植行为选择也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科技进步日益成为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1978年以来,技术进步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现有研究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65%(Yunhua Liu,2005);1978年至1998年间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45%,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为18.32%(Xinan Deng,2005)。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显著。

从粮食主产区层面来看,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更为显著。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以山东省为例研究技术进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2000~200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山东省农业产出的气候因素、政策因素和投入要素及各变量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表明:2001年至2009年山东省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支撑是技术进步,平均贡献率为80%。其次是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均值为20.15%。投入要素中机械动力和化肥投入的贡献率约为4%,劳动投入贡献率为-9.45%。气候因素中降水对农业产出贡献率较大,气温对农业产出产生负的贡献。

从全国层面和粮食主产省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在耕地资源有限、气候变暖和农村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下,通过科技提高单产已经成为未来粮食持续增产的主要动力。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推动农户层面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业支持政策应优先考虑的重要议题。

三、构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科技取向

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抓好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用好用足WTO/FTA对我国有利的规则以及经济政策,保护好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对国内农业生产的支持,提高单产。而实现这两个措施的前提是提高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促进农户增加投入。从科技到位增产潜力看,根据农业部测算,我国粮食每亩单产有平均提高50公斤以上的潜力。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对于构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以科技为导向,采取如下措施来构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重塑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狭小,在面对国际化的挑战时,这也就暴露出分散经营、效率低、缺乏竞争能力等问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功能健全的农业经营主体,导致其在世界农业中竞争力不强。因此,要重塑农业市场经营主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户分散经营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合作组织的“联姻”,以便在未来WTO/FTA贸易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以主攻中、高产田为抓手,发展超高产技术体系,把粮食生产潜力有效转化为粮食生产能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粮食供求关系呈小幅度的趋紧态势。从2000年开始,每年有400亿斤~600亿斤的粮食缺口。在当前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提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田。这一方向虽较全面,但没有突出重点,主攻方向不明确。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未来的发展前景,仅强调这一点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应当将着眼点放在调整和优化耕地、种植业及各类作物的利用结构上。

第三,以组织实施和推广丰产、稳产技术体系为推手,从根本上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一是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目前良种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但现有良种增产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二是推广优良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加大对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科研的投入以及培训力度,确保技术到村、到户、到田。三是建立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配方。四是完善病虫害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五是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加对农机科研的投入。六是大力推广从粗放型大水漫灌转变为按作物需水规律灌溉的高效节水技术。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务农收益相对较低,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近一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拥入城市,许多农民种起了“懒田”。为解决农村地区出现“农民荒”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最大的改革方向。首先,在继续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通过采取价格支持、增加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其次,要出台包括免除农业税、发放社会保险补贴、提供小额贷款以及加大科技投入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再次,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之成为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主体的同时,还应改善当前农村有培训无就业的状况,推动农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最后,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走好农业科技普及“最后一公里”,全方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国基层的农业推广站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技术推广,约一半的技术推广人员还在从事行政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户层面的农技推广时间较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户层面的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应建立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的有效对接通道,强化信息流通渠道,在各个环节上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向科技要粮,让科技保粮,靠科技实现粮食增产,建立全方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

作者:陈永福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彭澜)

猜你喜欢

贡献率技术推广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我的粮食梦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