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背景下农民增收的思考
2012-09-08张宏升
■ 张宏升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背景下农民增收的思考
■ 张宏升
农民收入直接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我省农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对扩大内需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影响到经济强省的建设步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到和谐河北的建设。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我省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认真分析农民增收的潜力所在,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河北省农民收入现状
2000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247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居全国第8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8∶1;2010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58元,10年间提高了1.4倍,但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66%,居全国第12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2.73∶1。从总收入的构成来看,2010年农民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收入2730元,占总收入的45.8%,比2000年降低了11.4个百分点;来自工资性收入2653元,占总收入的44.5%,比2000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392元,占总收入的6.6%,比200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182元,占总收入的3.1%,比2000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我省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表明我省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非农就业转移和国家对农民补贴力度的加大。
二、河北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总体上看,制约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因素
首先,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制约。2003年河北省耕地总资源面积6883千公顷,到2008年减少到6332千公顷,人均耕地1.33亩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质量在全国属中等偏低水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必然会占用大量耕地,致使耕地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将会日益加剧。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4.5%,水土流失面积占山区土地面积的55.45%,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3%,滨海和内陆湿地面积萎缩,城镇周围、工矿企业、河流及周边土地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其次,水资源总量偏少与利用效率较低的制约。我省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和九分之一,不及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三分之一,水资源极度匮乏。节水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还没有建立,农业节水缺乏动力,农户用水缺乏计量设施,“喝大锅水”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虽然河北省在工程、农艺、管理等方面研发了不少成熟的节水技术,但在使用上缺乏技术集成,节水技术“单打一”的现象比较普遍,综合节水效益没有发挥出来。
(二)经济因素
首先,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造成了农村经济本身比较效益低,致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长期以来工农产品“剪刀差”造成了农业效益比较低,投资回报率较低。在城乡二元体制作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利益驱使下,农村耕地大量被占用,资金大量被抽取,资源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城乡失衡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其次,近年来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为应对此次危机纷纷向市场注资,给我国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反映到农业上造成了劳动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这二者的上升加大了对农业利润的挤压力度,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三)社会因素
首先,农业生产的基础较为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体系不完善,对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可低估。基础生产条件差,严重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较低,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其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农产品加工总量还比较小,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农产品加工层次还不够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据统计,我省虽有各类龙头企业近3000家,但仅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上市企业3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我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居全国第八位,不仅落后于山东、广东、江苏等省,也落后于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导致农业整体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再次,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的实现。现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对于农业生产力解放和农业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其参与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也限制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带来的耕地资源分散现象,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自身的因素
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时期农民增收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我省农民的观念较保守。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其次,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我省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学毕业的占40%,初中毕业的占29.5%,高中毕业的占10%,大专以上毕业的仅占0.4%。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社会意识较弱。再次,科技素质较低。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近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这种现状直接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步伐,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落后与先进科技广泛应用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三、农民增收潜力的分析
2004年至2012年,我国连续九年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显示出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我省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做好新时期的农民增收工作大有可为。从总体上看,农民增收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内部通过优化结构、拓展功能、产业化经营等实现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在农业外部依靠科技支撑和劳动力转移、国家政策扶持等拓宽增收渠道。
(一)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分析
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质高效。首先,通过大力推进我省骨干优势品种区域布局调整,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和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突出、产业优势明显、龙头实力强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其次,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其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强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再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最后,不断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发展园艺花卉、特种养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促进生产要素和产业聚集,实现规模效益。首先,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通过进一步探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实现土地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实现农用地在农业内部、农民之间的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使耕地资源向种田大户集中,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其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采用合作制、股份制和合同制等形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依靠“小规模、大群体”,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格局。再次,依靠优惠政策,实现优势农产品的产业聚集。按照“因地制宜、规模经营”原则,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区域。
3.加快产业化步伐,实现链条延伸。要通盘考虑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紧密结合全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要以乳品、肉类、粮油、果品和蔬菜五大产业为重点,一是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长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二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在重点领域内构建产业关联密切、空间上高度集中并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三是通过创立市场良好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并以知名度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河北省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附加值。
(二)农业外部增收潜力分析
农业内部增长潜力的空间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从农业外部获取更多的收入,则成为农民增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宽增收渠道。当前,河北省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未来20年我省城市化率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市化步伐加快,将会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实现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城市化的作用首先与劳动力转移相关联,其次体现在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增收效用。目前,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城市化水平的弹性系数为0.62,说明农民收入增长对城市化率提高有很强的依附性。河北省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基本结束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的演化进程。有资料表明:农村工业化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强相关性,农民收入对农村工业化的弹性系数为3.31,即农村工业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3.31个百分点。河北省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将有效带动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2.实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供增收保障。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加大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促进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增长,在农民增收中贡献的份额逐步加大。这一方面表明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说明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潜力巨大,且这部分收入将逐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随着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转移性收入将继续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向,在农民收入的增长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增收基础。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即期的效应看,可以创造大量的需求及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降低农户家庭经营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村经济的能量与容量,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通过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要素更多地流向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河北省应当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充分运用资本投入、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农民积累投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农民收入的增长既有内因作用,又有外因影响;既要重视内部挖潜,又要重视外部借力,同时在增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上下功夫,实现内外结合、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最终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