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的研究与思考

2012-09-07魏慧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外语

任 强,魏慧哲,王 琪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的研究与思考

任 强,魏慧哲,王 琪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新世纪给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挑战。河北省内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大多结构狭窄,内容保守过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要。未来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适当改革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注重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等。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一、导言

自我国加入世贸以来,从整个社会的需求而言,英语人才的绝对数量仍有很大的缺口,这样的历史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高校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开始扩招,招生专业逐年增多,招生规模逐年成倍增长。英语专业扩招幅度随之加大,设立外语院系的高校数量剧增,在全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几乎都拥有英语专业,英语专业覆盖面广,是当前各专业中招生数量最多的一个专业。河北省过去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设有英语专业。扩招之后,各类型、各层次的高校,无论是专门的外语院校、师范类院校,还是综合类、理工类的高等院校都开始逐步设立了英语专业,与此同时,一些国内的民办院校也开始与国际力量合作办学,导致的结果是英语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各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培养模式相似,造成毕业生众多,但真正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却远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发展形势的需求。

与此同时,高校英语专业还受到来自其他专业的外部压力。近年来,河北省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在逐渐强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优势不再突显。一般的对外交流活动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可以胜任,再加上他们本专业的知识,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很容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比英语专业毕业生略胜一筹。

新形势下的河北省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究竟能否满足社会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呢?本课题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基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和综述性文章不少,但是实证性的调查并不多见。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对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学生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和测评标准。本课题组以河北省几所高校近三年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毕业生对各自院校的课程设置合理性的反馈进行调查,旨在为地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信息。

二、调查设计

本项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录音采访的方法,目的是了解已毕业学生对河北省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

1.调查对象:2011年7月至12月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并如实收回。为使问卷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可比性,调查问卷发放的区域范围涉及省内多所高等院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等院校。

2.调查工具:调查工具是自行设计的问卷以及录音访谈。定稿前调查小组对上述高校部分毕业生分别作了采访,并组织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预测、座谈和讨论,修改后定稿。

学生答完问卷后,笔者随机选取了35名学生进行录音采访,采访为半自由式,以学生问卷答案为主要依托。

3.数据统计:本次问卷调查规模较大,有效问卷共计289份。问卷结果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了每一道题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及其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学生疏忽偶有漏填的项目则一律设置为999,意思为缺失项。有些设计题为多项选择题,只讨论有代表性的结果。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评价

2000年制定的新版《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四年的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基本划分为三大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本次调查以此为纲设计问卷并进行分析。

1.学生对低年级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评价(如表1所示)。2000年的新《大纲》将大学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二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细化为: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基本英语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阶段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笔者发现所调查的几所高校的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其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设置基本与2000年新《大纲》列出的建议性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符,大部分为专业技能课,主要包括综合英语,听力,口语,写作,阅读,语音,语法等。

超过半数的学生(62.3%)表示低年级阶段的专业技能课偏少。问卷后,笔者随机采访发现有部分学生明确表示不适应由低年级课程转入高年级课程的过渡。学生A说:“我低年级的时候不知道高年级的时候课程会都变成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低年级的时候觉得很轻松,玩着就过去了,到高年级时几乎没有基础听说读写课程了,专业课学起来比较吃力,也没时间加强自己的英语基础了。回头看来,发现真应该在低年级的时候多学点基础知识,工作的时候用得着。”

表1 对低年级语言知识方面的课程评价

2.学生对高年级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评价(如表2所示)。高年级教学是低年级基础教学的延续,其课程设置必然应与基础阶段的课程和教学要求相衔接。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三、四年级)阶段的任务主要为:继续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高年级的教学重点已经不完全是专业技能课程,而是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前提下,充实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可是调查结果却表明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坚持专业技能课程太少。采访中,学生B说:“我觉得基础课挺重要的,我觉得我毕业的时候英语听说水平比我低年级的时候差好多,就是因为没有这类课了,自己练的也少,退步了,我现在上班了才发现,听与说对于做老师这一职业挺重要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不能扔。”

中国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基本都是应试型教育。升学率是高中追求的目标。因此大部分学校课程安排从早7点开始一直排到了晚7点甚至更晚。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条件,自然也就很少有机会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加上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上课以听和记笔记为主,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这种习惯已根深蒂固,随之被学生自然而然地带进了大学里。但是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不同,它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沿用中学时的被动式学习显然不会得到最佳效果。这一点在下列问题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2 对高年级语言知识方面的课程评价

3.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调查结果。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英语广播76.1%,英文报刊74.1%,英文网站77.1%)都没有办法坚持自主性的英语学习(见表3—表6)。这实际上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学生能把注意力放在用英语解决各种与实际生活很接近的任务上时,语言学习就会自主进行。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应该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有机会自主探索,甩掉老师这个拐棍,逐步适应独立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模式。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句空话。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必须向学生阐明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当中,教师只是外因,对自己学习起的是辅助性作用,真正决定性的因素则是自己本身。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学会的学生,没有教会的学生。只有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专长,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弥补不足、发挥专长。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表3 进入高年级后是否依然坚持听英语广播

表4 你经常阅读英文报刊吗

表5 进入高年级后是否依然坚持听英语广播

表6 你经常上英文网站吗

(二)学生对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的评价

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评价不太一致。笔者发现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区别比较大(如表7、表8所示)。按专业成立时间来看,一些英语专业成立较早的院校毕业生对本校专业知识课程设置较为满意,而一些新成立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对这一块不满意程度稍高,这应该与课程设置的完善与否有很大关系。随着各高校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应该能逐步得到解决。

表7 对高年级文学方面课程的评价

表8 对高年级语言学方面课程的评价

(三)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的评价

如表9所示,河北省高校当中无论是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还是专门的外语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设置均以语言文学为主,课堂教学都是以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辅以语言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语言教学体系较为单一。殊不知这一局面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知识储备需要更新,自身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而这一高度相似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各类高校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属同一模式;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毫无特长,所学课程内容基本类似,都以英语为中心;知识面窄,对其他学科知之甚少。从近些年举行的全国各类大学英语演讲比赛的结果可以发现,基本大部分获奖的选手都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从比赛中选手的表现可以看出,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很窄,思维受禁锢,看待问题缺乏新意和创新思维。没有其他学科知识在大脑中的碰撞,缺少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路越走越窄,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也必将会越来越差。长此以往,英语专业学生势必遭到社会的淘汰,就业难度还会相应加大。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将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也就有了定位,目标会更明确。

表9 对高年级实用性课程的评价

针对问卷问题:要培养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你认为除专业课程以外,学校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学生选择各种课程比例按照从高到低排列,前四位是:综合素质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70.6%;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商贸谈判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等)64%;职业英语(如金融,法律,导游文秘等)59.5%;管理知识32.5%。

(四)学生对实习的评价

实习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轨。本课题组通过采访获悉大部分河北省高等院校在高年级阶段都安排有实习期,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有些院校还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事宜。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实习单位往往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而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也普遍存在两个顾虑:一是担心实习生效率低,技术生疏;二是由于实习期短,刚刚把实习生培养出来,他们也该结束实习了,不能给实习单位带来效益,因此不愿意让实习生接触核心工作。实习生做复印、打印之类的打杂工作居多。这样的实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收获。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倡的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型实践活动,多种方式培养和锻炼其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使之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较强的适应能力。实习活动不应该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应该是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他们工作之间架起一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使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能力上能够应对将来的工作需求(见表10、表11)。

表10 对实习与工作关系的评价

表11 对参加实习的评价

四、结论和建议

21世纪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清楚地指出了本世纪中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样的培养目标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该文件还指出了当前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将基础的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与英语专业知识的讲解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一些复合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提高英语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加强所学语言国家国情研究的课程。英语专业学生应该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也应该有丰富的复合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和某些历史原因,河北省内省属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大多结构狭窄,内容保守过时,造成学生学用脱节,只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建议河北省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改革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适当改革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英语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技能,一门工具。如果将英语这一技能和某个学科相结合形成复合学科,其强大的作用才更容易体现出来。随着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社会的需求日渐多元化,仍然以传统的培养方式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时代脱节,不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仅掌握一门学科的系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高校如果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首先,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时调整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特色专业的丰富资源将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和不同学科有效结合起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多设置一些复合学科。比如,师范类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善——语言意识、跨文化意识和教学意识。其中,语言意识是英语技能发展的根本,不仅包括基础性的技能课,如听力课,写作课,语音学、语法学等,更应该有相关复合学科,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加相关的文化知识,必然可以更能加深对语言的理解。除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英美文学等课程外,还应有社会学、传播学、以及国际政经关系等相关课程。最后,师范院校最应该体现其师范性,所以教学意识应该成为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的核心。该类的课程包括大纲与课程设置、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等理论性课程,同时也应包括微型教学、教育实习指导等偏实践类的课程。

2.注重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和专门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因此,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专业实习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人才培养单位,高校教育不一定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种新知识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以后要用到的全部知识也不现实。外语专业的特殊性不但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加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还应增强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在专业工作中处理实务的能力。专业实习应视为不可取代的实践性必修课程。而河北省各高校英语专业普遍对学生的实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历来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思想僵化,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认为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将其所学知识充分应用才能得以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在实践环节上将外语人才的培养从专一转化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才能达到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之目的。

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今,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目标,缺乏对课程内在联系和整体性结构的理解,难以独立地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案,只是片面地追求学分数量或按照个人兴趣和从众心理选课,导致肢解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或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等。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可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从新生一入学就把学生分配给各专业教师,使师生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导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负责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选课,安排学习进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业上获得来自专业导师的各种启迪,形成较为清晰的目标和定向,充分有效利用四年大学时光,还可以通过导师的具体指导在学业和为人方面变得更加成熟,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到就业时才发现对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是每一个高等院校教育者应该致力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从改革课程设置开始。这样,才能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出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2).

[2]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 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8.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6]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路莉.改进课程设置拓宽就业渠道——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刍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

[8]舒伟.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9]吴宗杰.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师范院校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改革思考[J].外语界,1997,(2).

[10]周茜.改革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入世培养创新素质人才[J].商场现代化,2005,(449).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Research and Consideration on Rationa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for English-majors in Hebe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n Qiang,Wei Huizhe,Wang Qi

The new era brings not only opportunities but challenges as well to English major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In Hebei province,English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colleges mostly exists many problems,such as narrow structure,the conservative content,can't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for English talents.The reform of the future should set up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reform appropriately relat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urse,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professional practice work,and establish the tutorial system,etc.

English majors;curriculum design;curriculum reform

G642.3

A

1673-1573(2012)03-0121-05

2012-05-28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11457201D-19)的阶段性成果

任强(1956-),女,河南开封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修辞学;魏慧哲(1979-),女,河北元氏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外语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