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2012-09-07郭红伟
郭红伟
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科,河南禹州 461670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在外科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也为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精确的手术器械[1]。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三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 40 例,男 19 例,女 17 例。年龄 27~68 岁,平均(58.72±2.2)岁19例入院时伴有胆道梗阻症状。单发32例,多发8例;按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级35例,B级5例;结石直径最大2.5 cm,最小0.8 cm。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人口学与临床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手术情况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手术中不使用到腹腔镜;治疗组采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治疗,全麻,建立气腹,解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上钛夹,剪断胆囊动脉,游离胆囊床。经剑突下套管置入纤维胆道镜于胆总管内,分别向肝门及壶腹方向观察,发现结石后用取石网取出。将胆石收集袋自主操作孔拉出腹外。探查远端时可应用十二指肠镜看到十二指肠。尽量选择较大型号的T管,T管短臂置入胆总管,缝针与持针器经剑突下套管放入,将T管上下的胆总管切口缝合。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常规监护、应用抗生素、胃肠减压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本文主要调查失血量、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与可下床活动时间。
1.4 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的统计处理均由SPSS10.0 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完成。以双侧Q=O.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经过观察,两组都无死亡患者;治疗组的在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与可下床活动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主要并发症对比差异不大(P > 0.05)。 具体情况见表 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s)
指标 治疗组(n=20) 对照组(n=20) P术中失血量(m L)并发症(n)胃肠蠕动恢复时间(h)可下床活动时间(h)76.21±10.622 13.85±9.21 15.26±5.29 230.25±12.953 49.26±10.52 46.35±2.98<0.05>0.05<0.05<0.05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纤维胆道镜的临床应用,将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推进了一大步,术后经T管取石,使结石取净率达90%以上[4]。据悉,临床上80%的肝外胆管结石均可通过该术予以清除,无需麻醉不用开刀,疗效显著,已成胆道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十二指肠镜下取石、放置鼻胆管及胆道内支架等是在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在不开腹的情况下治疗肝外胆管结石[2]。同时最新研究采用咽喉部局部麻醉,视患者具体情况酌情使用适量镇静剂,对患者的循环及呼吸系统影响较小,对全身影响小,可重复操作,取石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优势,缩短了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行内镜下治疗[3]。本文结果显示,经过观察,两组都无死亡患者;治疗组的在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与可下床活动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主要并发症对比差异不大(P > 0.05)。
总之,三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同时不增加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1]牛军.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5年经验回顾与展望[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0(2):108-110.
[2]何庆良,石铮,陈有挺,等.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0):615-616.
[3]龚道军,蒋国祯,朱建敬,等.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32例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7,15(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