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青少年文化价值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2012-09-06冯晨静张丽敏
冯晨静 张丽敏
【摘要】媒体时代以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等为特征,为青少年提供和构筑了生长生活的新的话语机制以及认知与行为实践的逻辑机制。但是,这个话语和逻辑机制凸显着纵横交错的价值冲突。对媒体时代青少年文化价值的重构,需要从价值冲突走向价值整合。同时,作为媒体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青少年需要从价值选择走向自我实现。
【关键词】媒体时代 青少年 文化价值 审视 批判
从价值冲突走向价值整合
背景与缘起—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冲突。媒体时代以其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等为特征,为青少年提供和构筑了生长生活的新的话语机制以及认知与行为实践的逻辑机制。但是,这个话语和逻辑机制的内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凸显着纵横交错的价值冲突。这些纵横交错的价值冲突体现在多个领域以及多个层面,既有历时态上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有共时态上的价值的不相融。一般而言,价值观的冲突是价值冲突的本质,价值观冲突的核心是不同价值主体利益间的矛盾与冲突。价值冲突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人类历史实践。
商谈—多元背景下的价值整合路径。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开放化逐渐使我们今天的社会日趋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现象本身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它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活力和生气,给每一个价值主体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同时给予了他们选择的自由。在媒体时代,发展和完善青少年价值主体的文化创新能力,在青少年交往实践中通过价值商谈实现价值整合,进而使这个具备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通过商谈或对话的方式得以实现。
从价值迷茫走向价值认同
必然反应—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迷茫。作为媒体文化的主要受众,与媒体时代的价值冲突相伴随的是青少年群体在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迷茫。无论是从价值选择到价值判断,还是从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青少年群体无不体现着其明显的价值茫然和无措状态。客观地讲,这并非仅仅是青少年群体自身所面临的情况,也是这个时代和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的现实状况,只是我们没有太多的感知,或许有所感知而没有积极地确认,抑或是确认过但却没有很好地反思和分析过。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迷茫不仅仅与价值冲突密切相关,更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态势、价值失范、认同危机、秩序再造等方面有着纷繁复杂的联系。
在当今的媒体时代,除了存在一种主文化以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亚文化,即在某些地区、某些群体中存在的文化。而各种亚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和规范,有的是与主文化的价值观、规范相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偏离主文化的部分亚文化的特质时,就被称为不完全社会化;接受了反对社会主文化的部分亚文化特质时,就叫做反社会化。社会化的困境在于社会化背景与内容的不一致性,这决定了主文化价值理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削弱。“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的效力。如果它只是靠习惯势力和压制来维持,那么,平静与和谐只是假象,紊乱和不满会在暗中滋长。表面上控制住的欲望随时可能爆发出来。”①可以说,这种情形只会加剧人们的价值迷茫,从而可能导致更为复杂的价值冲突,同时也使得价值整合的难度更为加大。此时,消弭价值迷茫、减缓价值冲突(主要是与社会和人类发展不协调的、消极的价值冲突)、为价值整合做铺垫的价值认同就被推到了时代的前台以及我们的视野之中,因为,它正是多元时代价值重构所必不可少的。
当下的力量—多元时代的价值认同。就媒体时代的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认同而言,其必有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对于青少年的个体认同而言,前述中的自我意识的凸显和个体价值的重新发现是其核心所在,而社会认同中的民族或国家认同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则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浪潮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风潮,都一次次地促使国民反思自身文化,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当代、从西方到东方,历经荣辱沉浮、遮蔽彰显。我们不应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意识的统一性是维系、整合一个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精神纽带。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越高,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规范体系,就越能够得到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同并将其作为行为的指导原则,他们在行动上会采取协同的行动,顾及他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社会整合从本质上讲,是在意识方面的认识趋同。意识的同一性在人们的行动中提供一致性的方向。具体来讲,只要存在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的社会精神—价值理念、信念、信仰、觀念等,那么,社会仍然会保持其内在基本行动的秩序。“以个体自身作为生命存在与价值的终极根据,将从根本上瓦解社会,腐蚀人类共同体,危机人的存在。”“对以个体自身作为存在价值的依据的扬弃,强调社会角色的意义,强调对社会的责任义务。这不是向古典美德的简单回归,不是对个体价值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分化发展的基础上向一种新社会共同体及其结构体系的升华。”
从价值选择走向自我实现
主体意识的凸显—价值多元化中的选择。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体现为主体对客体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等。作为青少年群体,他们对自身已具备明显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的属性、个性、状态、活动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意识,都是这种主体意识得以凸显的基础和前提。应当说,媒体时代的各种特征对青少年群体主体意识的凸显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青少年群体在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媒体文化使得青少年群体的自主性、自由度、开放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获得极大的发展,促使其平等观念和主体自律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媒体文化又对青少年群体的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构成严峻挑战,在人际交往、思维认知、对媒体的强烈依赖、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能力面临退化甚至部分丧失的危险。
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青少年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与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位置,领悟并遵从群体与社会对其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承担特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是教化他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对社会允许的行动模式的认同。社会化的理论解释了社会的期望怎样内化于自我之中,成为个性的一部分。理想的社会化的模式是这样的:有一个统一的、对全社会有凝聚力的、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一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全的、健康的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社会化的机构与执行者将这一价值理念与规范内容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通道,传递给受教育者,把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受教育者认同主文化的价值理念,在行为上遵守规范,各自承担起所扮演角色的责任与义务,并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但我们发现,这种社会化的理想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实施会遇到各种障碍,甚至无法实施,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会受到阻碍甚至挑战。因此,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价值的实现。
从他觉到自觉—走向自我实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作为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在形成、建构和表达自身文化价值意识的路途上,他们最终将走向自我实现之路。
结语
青少年群体在媒体时代能够构建起一种自我实现型的理想人格,它作为一种境界,向青少年展示了人格发展的最好的可能性,展示了潜藏在其人性中的最高尚、最美好的方面;它的确立,使青少年对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比较自觉的意识;它作为青少年现实人格的对立物,从较高角度观照、反省、批评现实人格,揭示其现实人格的缺陷和不足,以促进其现实人格向更好的可能性转化。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03052)
注释
①郝云峰:“浅谈都市亚文化—动漫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