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公共地悲剧”与区域生态文明共享

2012-09-06肖祥

人民论坛 2012年20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肖祥

【摘要】“反公共地悲剧”是由于多个权利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同一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导致资源闲置、利用不足或浪费的现象。区域生态资源利用要避免“反公共地悲剧”的发生,避免区域生态资源潜在收益的损失,而建立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实现机制是破解“反公共地悲剧”,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重要理路。

【关键词】“反公共地悲剧” 资源闲置 区域生态文明共享 协同发展 矛盾协调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提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生态文明共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成为跨越国际文化差异的价值认同;所谓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就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以合理、公平、持续、和谐为基本价值理念,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为基本方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要有效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必须加强区域内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和区域间的共建共赢,避免陷入“反公共地悲剧”的泥沼。

“反公共地悲剧”的背景

1998年,美国教授米歇尔·赫勒(Michael A Heller)提出了“反公共地悲剧”理论(Tragedy of Anti-Commons)。他认为,尽管“公共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共地内存在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或福利减少,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共地悲剧”。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权利拥有者之间如何加强协作,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依然是一个新课题。区域生态文明共享要反对多个权利持有人互相排斥其他人使用资源而造成资源使用不足、效益降低的“反公共地悲剧”。

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应重视和避免“反公共地悲剧”

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路。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是一个统合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的综合体系,它应充分关注和避免“反公共地悲剧”,强调资源拥有、使用、管理等权利主体之间的共建、共生、共享、共赢,形成价值共契和实践合作,促成合理良性的自然物质向社会物质转换。

首先,“反公共地悲剧”容易造成区域生态资源的闲置。赫勒证明了反公共地的产生造成资源闲置,并进一步指出“反公共”资源的产权特征:多个所有者拥有对稀缺资源的部分所有权;每个产权拥有者都有权利拒绝其他产权所有者拥有完整的产权;产权的“反公共性”意味着稀缺资源对每个所有者而言都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产权体制并不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非私人产权既可以看作具有排他性的“反公共性”,也可以看作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性”。①他用“闲置的莫斯科商店”案例来说明反公共地悲剧造成的资源闲置。而在区域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确实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个部门同时拥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排他权,并利用排他权阻止其他人对资源的使用,最后造成生态资源的闲置,地方森林、矿产、河流、土地、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很多都是这个原因。

其次,“反公共地悲剧”容易造成区域生态资源利用不足。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于管辖权限不明或相互冲突,某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受多个部门管辖,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并且每一个部门都有权获得利益抽成。如此就造成两种现象:一是职责推诿;二是出于利益抽成的目的,生态资源的各个权利拥有者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都希望坐享其成,從而使协调和沟通难度增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以上两个原因必然造成生态资源的利用不足。

再次,“反公共地悲剧”还容易造成区域生态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闲置生态资源的管理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土地闲置、丢荒的现象,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被搁置、废弃的现象,如同莫斯科空置的商店,不仅没有被租赁使用,还要支付商店基本设施维护和资本折旧费。另一方面,一些生态资源即使得到部分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众多权利所用者处于一种“无知之幕”笼罩之下,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资源使用必须付出巨大的信息成本。与此同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权衡还有可能滋长“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等丑恶现象。

最后,“反公共地悲剧”造成区域生态资源潜在收益的损失。“由互补性要素构成的资源由非常多的成员所拥有,只有在所有权利人一致同意的情形下资源才能充分使用,当某个权利人行使排他权时,会导致其他权利人的经济产出下降。行使排他权的权利人越多,反公共地的价值越低”②,简而言之,由于权利主体的“离心离德”,区域生态效益的整体性、系统性被人为分割而被降低了。

“反公共地悲剧”很容易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禁锢于“资源魔咒”,某区域即使拥有再丰富的生态资源,却由于“反公共地悲剧”而未能获得应有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造成“抱着金山哭穷”的现象,使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困难重重。

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实现机制

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层面对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如何实现”进行审视,这是破解“反公共地悲剧”,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重要理路。

组织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是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基本前提。为避免生态资源多个利益相关者使用排他性权利而造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推诿扯皮或某种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陷入“反公共地悲剧”,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信息交互机制。信息交互机制是保障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顺畅的必要条件,它指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以便更加合理地实现资源配置,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区域利益矛盾冲突加剧,从而节约生态资源信息成本和利用成本,提高生态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文明共享效率。

合作平台机制。合作平台机制是避免区域生态文明“反公共地悲剧”的主要途径。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合作平台以适应市场运行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区域行为主体存在着利益博弈,为了改善和解决利益冲突,需要各方通过合作平台进行有效磋商,建立多样化的多边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

协同发展机制。区域生态资源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为了改变生态资源利用的低效无序、单边自主状况,实现区域效益的“多赢”和“共赢”,需要建立区域生态资源的协同发展机制。从发展战略而言,破解区域“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必须在区域推进战略中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建设”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从区域生态建设的参与个体而言,必须协调政府、组织机构、企业、社区、居民等各种权利主体,本着“利益均沾、责任共担、风险共承”的理念和原则寻求发展道路。

问题处置联动机制。问题处置的联动机制首先必须以“生态安全”理念的确立为统领,以生态安全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重要理念;其次是在生态保护、管理、修复、应急处理、生态补偿、纠纷协调等问题上建立健全行政解决机制;再次是建立区域合作的常规性和长效性的组织协调机制,解决矛盾、纠纷和冲突。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产权过度分割的弊端,提出了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统一的处置联动方式。

利益矛盾协调机制。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对利益期望都很高,他们在利益分享或抽成过程中极易造成矛盾和冲突;同时,我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上仍存在机构设置的空间重叠,并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为避免在区域生态文明共享过程中利益冲突的“反公共地悲剧”,就必须建立区域合作职能明确的管理机构,如区域合作仲裁委员会等,有效地处理利益矛盾纠纷。

区域生态文明共享不仅是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后发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两难困境的关键;还是建立绿色产业和经济结构,实现多元化生态经济模式的有力支撑;更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和升级的重要保障。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避免“反公共地悲剧”,既要使区域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又要使区域生态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開发,这是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XSK010)

注释

① Michael A. Heller, "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s", Harvard Law Review, 1998, Vol. III, p673, p675, p640~641.

②周清杰:“反公共地悲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专利制度”,《 光明日报 》,2011年2月11日。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