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松针中挥发油的GC-MS分析
2012-09-06张靖亮
滕 坤,张靖亮
(通化师范学院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吉林通化 134002)
油松(Pinus tabuIaeformis)广泛分布于吉林南部、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地,是北方药用松科植物之一.油松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功能,且生长速度快,资源十分丰富.油松药用的代表部位是松针,松针的药用成分高于松树的其他部位.油松松针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叶,别名猪鬃叶、松毛、山松须、松针[1].油松松针富含糖类、粗蛋白、粗脂肪、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生物黄酮类物质和多种微量矿元素,其提取物可用于扩张动脉血管、增加红血球携氧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细血管的机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荷尔蒙的分泌、强精、使身体的组织年轻化[2].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叙及神农挑选的365种药物所含120种上等药物时首次将松果和松针列为上等药.其松香、松实、松针历代均入药用[3].近年来,国内外对油松松针的有效成分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它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可用来治疗风湿痿痹、跌打损伤、失眠、浮肿、湿疮、疥癣,并能预防流脑、流感、钩虫病等.
本文对油松松针的挥发性成份进行了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油松松针中挥发油的化学成份进行鉴定,为松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油松松针样品:采集于长春动植物园,经通化师范学院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于俊林教授鉴定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松针,将其阴干备用;乙醚.
1.2 实验仪器与条件
(1)实验仪器.挥发油提取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6890/5973美国惠普公司);检索谱库:NIST0a.L 质谱库.
(2)实验条件.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HP30m×0.25mm×0.25u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230℃;进样量0.5uL;分流比40:1;程序升温50℃(5℃ · min-1),120℃ (8℃ · min-1),180℃(5℃·min-1),200℃;载 气 为 He 气,流 速 为1mL·min-1.质谱条件:离子源为 EI源,离子源温度为230℃,电离电压70eV,倍增器电压1482V,四极杆温度150℃,发射电流34·6μA,接口温度230℃,质量范围20~500AMU,溶剂延迟3min.
1.3 松针中挥发油的提取
取松针样品180g,剪成1~2cm小段,用水浸泡3小时,置于20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水,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在循环蒸馏器中进行蒸馏,蒸馏时间为4小时.加热温度保持在以每秒钟2~3滴回流,静置分层,取上层油状液体,置于封闭器皿中,放入冰箱贮存备用.
1.4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将挥发油用一定量乙醚溶解,按上述气质条件对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
2 方法与结果
从所分析的油松针叶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见图1)中可检出约36个色谱峰,鉴定出12种化合物,如表1所示.所鉴定的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总峰面积约99.996%,其余成分因其含量微小,未确认其结构.
表1 油松松针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
3 讨论
经气相色谱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做挥发性成份的GC-MS总离子流色谱检测,所得质谱图经计算机质谱数据库检索,并按各峰的质谱裂片图与文献资料核对,确定了松针的挥发性成份.分析鉴定结果(表1),由表1可见,油松松针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龙脑(45.133%)、醋酸冰片酯(11.212%)、1R -α - 蒎烯(11.173%)、β - 石竹烯(10.291%)、杜松烯(7.083%)、松油烯 -4 - 醇(4.226%)、古巴烯(3.368%)、1,7 - 辛二烯,3 - 亚甲基(1.985%)、β -蒎烯(1.932%)、8 -亚甲基 -(1α,2α,4α,5α)三环[3,2,1,8]辛烷(1.785%)、莰烯(1.328%),上述几种成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9.996%.油松松针中挥发油中富含具有较强药理活性的龙脑、醋酸冰片酯、1R-α-蒎烯、β-石竹烯等成分,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用资源.
图1 油松松针中挥发油总离子流
:
[1]郑万钧.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曾明,李守汉,张继,等.兰州油松松针挥发性成分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8(4):92-93.
[5]张福维,侯冬岩,李学成,等.不同季节油松松针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质谱学报,2009,30(2):119-123.
[6]曾明,彭兰玲,张继,等.兰州油松松针与松皮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21(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