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倍增”与民生幸福

2012-09-06陈诗达王萍

浙江经济 2012年23期
关键词:王萍居民收入城乡居民

□文/陈诗达 王萍

(作者:陈诗达,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萍,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主任、助理研究员)

“收入倍增”与民生幸福

□文/陈诗达 王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两个翻一番”集中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传递了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即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改善百姓的生活;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结合近十年来我国发展的实践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但要真正让人民“收入倍增”成为老百姓的幸福倍增,我们确实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做大“蛋糕”——共享发展成果

“居民收入倍增”,让百姓看到了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要让这个“未来”变成“现实”,靠的是经济实力。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经济发展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居民收入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劳动报酬增长的前提,劳动报酬的增长又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那么,提高经济实力靠什么?就是靠发展。首先,用发展创造更多财富,做大经济这块“蛋糕”,才有能力来增加居民收入。否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字加减,发展要讲科学、讲效率、讲可持续的发展。尤其是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抓住机遇,解放思想,走创新发展之路。坚持实体经济不放松,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济较快发展、经济效率提升、财富平稳增加,就能增加百姓的收入;百姓收入多了,干事业的劲头就大,消费购买力也旺盛,又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看待经济增长的态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幸福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增长果实如何分配,而更加平等的社会将增加人们的满足感

确保“饭碗”——实现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民收入的获得,根本上讲是靠劳动,从为社会付出有效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获得收入。因此,只有稳定的就业,确保劳动者的“饭碗”,才是收入保障的直接来源。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仍较复杂和严峻,就业任务也十分繁重,要把解决几亿人的“饭碗”问题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要贯彻好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就业的方针,积极多渠道地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地稳定就业,以发展带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尤其是要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转移就业农村劳动者和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此外,要实现“收入倍增”,仅仅有个“饭碗”还不够,还要让他们捧上“金饭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大力加强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要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就业服务,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要优化就业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弥合“鸿沟”——追求国民共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百姓的腰包是越来越鼓,也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增加幸福的满足感。为什么?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看待经济增长的态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幸福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增长果实如何分配,而不是它们的绝对数量,更加平等的社会将增加人们的满足感。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仍然横亘着一道道收入“鸿沟”,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大。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重要的是弥合收入“鸿沟”,重构分配格局。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居民的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推进农村改革、多渠道引导农民就业创业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再是,解决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应打破垄断,在进一步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公平竞争。最后,要加大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力度,适度持续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只有让更多的百姓跨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行列,收入差距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增”,才不会成为“被增”。

编好“安全网”——更有尊严生活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员,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加紧建设对保障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目前,从上学到看病,从就业到养老,从收入分配到社会保障,都连接着社会公平,这也是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涉及两次分配。一次分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二次分配是政府要解决市场、企业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整财政、税收、社保三大宏观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因此,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制度,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编织好社会“保障安全网”,让更多人,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都纳入到制度“安全网”中来,免除他们在失业、疾病、年老等时的风险之忧,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在提高劳动报酬的同时才会倍感幸福,这正是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意。

轻松“菜篮子”——提升百姓幸福

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据测算,只要人均收入年均增速达7%左右即可。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近1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因此,仅从绝对数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但是要让“收入倍增”真正给城乡居民带来民生幸福,还要管好“菜篮子”,控制好通货膨胀,因为老百姓期待的是一个不带水分的倍增。从近些年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起伏不稳定。假设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7%左右,而每年CPI保持在3%左右的增速,这就将会使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大幅缩水一半左右。保持物价稳定,与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幸福“一个硬币的两面”。让一个月收入2000元的人去买6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他就不会有幸福感。目前,形成通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国际热钱的涌入、信贷投放的过大等,再就是在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去大幅度增加工资,也会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通胀下对穷人的伤害是最大的,会让“倍增计划”泡汤。因此,政府要管好市场秩序,控制通胀始终不能松懈。如管好“菜篮子”,尤其是流通环节,不要让农民买出去的一元钱青菜,放到城镇居民的餐桌上就成了三元、四元;要准确测算CPI,统计指标取样要科学,能够真实反映居民生活现状。只有物价稳定了,百姓能轻松拎“菜篮子”了,“收入倍增”成为“幸福倍增”才会被亿万人民真正感受。

(作者:陈诗达,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萍,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主任、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王萍居民收入城乡居民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浅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它是什么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新疆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