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要在收入倍增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2012-09-06陈自芳

浙江经济 2012年23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城乡居民劳动者

□文/陈自芳

浙江要在收入倍增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文/陈自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指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浙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具有先发优势

城乡居民收入是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能快于经济增长幅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标志。浙江省近年虽然GDP增长速度居全国后几位,但经济增长质量在省市中相对较高。中国科学院2012年7月27日发布了《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报告对中国省区市GDP质量指数进行了最新排名,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前三,测算采用了“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五大系统指标。其中经济增长(以GDP增长为标志)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同步性程度具有重要权重(见表)。

30多年来,浙江经济在改革效应推动下,增长明显快于全国,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01年开始已连续11年列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自1985年开始已连续27年位居各省区首位。如表1所示,1980年至2011年31年间,浙江与全国平均及广东、江苏进行比较,除了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一项指标略低于江苏省外,无论是收入绝对值增长的数量、当前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及31年中的年均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和沿海发达的广东、江苏省,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率要比广东和江苏高出1.5-1.7个百分点。浙江城乡和地区的收入也较为均衡:2011年底城乡收入比为2.37比1,以县市分组的人均GDP基尼系数为0.272,在全国处于差距的低水平。这都显示了浙江经济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确实的福利增进,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上具有先发优势。

浙江居民收入在改革进程中增长较快的原因

表 改革以来全国及沿海发达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比较

浙江居民收入能够在改革进程中增长较快,与浙江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为主,具有市场化、经济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的体制优势密切相关,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是浙江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主要途径。数据表明,改革以来,浙江农民收入的提高比城市更显著。因为原有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是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大生产方式的扩展,则是推动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途径。研究证明,哪里摆脱了单纯依靠一家一户一块地的小农业,走向规模化的大生产(包括农业和非农产业),哪里就出现农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趋势。在城市中,摆脱家庭作坊式的小手工业,发展现代化大工业,同样是推动城市居民提高收入的基本路径。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城乡这两方面进程比其它省区都明显快速,从而出现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景象。

第二,浙江是靠“老百姓经济”发展起来的。内生性、自组织的发展模式,遍地开花的民营经济,依靠民众对二、三产业的投资、经营和体现“四千精神”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创新,财富增长了,当然首先能够为自己增加收入,财产性收益可能比单纯的劳动收入更高。而如果主要是靠政府和外资的投资,确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民众获得相应的劳动工资收入,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所有制的民有、民营、民享机制,“藏富于民”的积累模式,是浙江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基本原因。

第三,民众收入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完善的良性互动,是浙江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保障。在民众收入增长的同时,浙江各地政府财政收入也同步增长。由于财政收入是建立在藏富于民的扎实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牺牲民众利益、“国富民穷”的基础上,因而政府收入增长的前提是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这就决定了政府职能的着眼点是千方百计为民众的投资经营、生产劳动营造更好的环境,而有了好的环境,民营经济的投资经营收益良好,劳动所得丰厚,政府也就可以取得更多税收,进一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经济环境越来越好,形成政府与民众收入共进的良性互动,保证了全社会收入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浙江在收入倍增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选择

浙江收入水平已经较高,要实现倍增难度相对较大。但反过来,浙江原有的体制优势和民营经济基础较好,又是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关键是要克服当前提高收入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创造新的体制优势,以实现更大的收入优势

当前中央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对原来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相对容易达到。而浙江收入水平已经较高,要实现倍增难度相对较大。但反过来,浙江原有的体制优势和民营经济基础较好,又是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基数较高的条件可能转变为收入倍增的有利条件。关键是要克服当前提高收入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创造新的体制优势,以实现更大的收入优势。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创新:

第一,促进城乡产业升级,提高投资与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目前浙江产业未能根本摆脱粗放经营、盈利水平较低的状况,不可能在低盈利状况下有效提高劳动者收入。浙江农业规模化经营虽已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仍以小生产方式为主,产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低,制约着农业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因此必须抓住城乡产业升级这一根本途径提升产业盈利水平,进而提高民众收入,再通过民众收入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两者互动的中间环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产业升级需要劳动者(包括管理、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提高需要劳动者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受教育及享受知识的水平才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因此,在政策上,可以抓住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牛鼻子”,增加用于这方面的开支(如教育投入、科技普及的投入、支持民众科技创新的投入等),有的可以直接转化为居民收入的一部分,专项用于教育、培训、科普等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事业。总之,产业升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居民收入提高三个环节紧密互动,是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模式。

第二,改变某些领域国有经济一家独大及垄断经营的局面,让民营经济充分进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是进一步提高浙江民众收入的重要前提。以往浙江居民收入提高,靠的是平等地让民众闯市场、搞经营、参与竞争,但目前某些领域(如资源开发经营、金融、各类高端服务业等)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行政壁垒和垄断经营,既形成这些行业的高收入,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必然抑制经济活力和广大民众收入的提高。只有打破垄断,让民营经济在更大程度上享受平等待遇,公平竞争,才能开拓提高民众收入的更广阔的道路。

第三,政府更多地减轻税负、让利于民,建设精简廉洁的“小政府”,减少政府行政开支,增强公共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当前企业税费负担偏高,而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又较重,是抑制企业盈利及劳动者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削减那些成本高但并非必要的行政事务,让政府开支降下来,为降低民众税费负担创造条件。事实上,企业和居民盈利、收入的提高,能够使其投资、生产经营和消费能力都得到提升,必然增大了税基,扩大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最终有利于政府收入的提高。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构建一个低成本的社会经济运行及保障体系,可以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劳动者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浅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