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近年实体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

2012-09-06钱陈

浙江经济 2012年23期
关键词:实体制造业经济

□ 文/钱陈

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实体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

□ 文/钱陈

浙江唯有站在更高认识层面上把握住世界发展实体经济的新内涵,在区域实体经济的"旧瓶"中装入"新酒",方能在激烈竞争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回顾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发展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很长一个时期里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竞争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事实上,实体经济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它就是我们常常关注的农业、工业和大部分服务业,对它的重新关注只是在虚拟经济过度创新后的一种“返璞归真”,是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世界各国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浙江唯有站在更高认识层面上把握住世界发展实体经济的新内涵,在区域实体经济的“旧瓶”中装入“新酒”,牢牢夯实区域实体经济的基础,完善发展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方能在激烈竞争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发展实体经济的再认识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货币金融体系为核心的虚拟经济长足发展,经济日益金融化,形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发展的格局。一方面,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了真实需求和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金配置、预警潜在风险。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匹配、协调发展时,整个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增长。但倘若虚拟经济不是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而发展,而是通过过度创造金融衍生产品来实现自我循环和急速膨胀,将会导致大量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脱离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推动通货膨胀、引发投机狂潮、催生资产泡沫,最终因实体经济发展停滞或衰退,导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而产生经济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告诫我们,只有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

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都受到了严重冲击,时至今日大多数国家依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阴影,而德国只用了一年就实现了经济复苏。2009年德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幅萎缩5.1%,而到了2010年和2011年德国经济却实现了3.7%和3%的增长。目前,德国的失业率为6%-7%(欧元区平均为10%),财政赤字率为1.1%,国债率为80%左右(希腊财政赤字率为8.5%,国债率高达约120%),总体形势明显要好与其他欧元区国家,成为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中欧洲经济的“定海神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德国始终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目前,德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仍为25%左右,远高于法国(11.3%)、英国(11.1%)、西班牙(7%)等国家,而且其高技术制造行业的比重还有所提高。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37家在德国,如奔驰、宝马、大众汽车,西门子、拜耳等著名大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德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在细分行业中市场占有率高、经营稳定的小企业“隐形冠军”,这些中小企业是德国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德国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德国的人均专利数量很高,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德国非常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其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水平和活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其“蓝领”阶层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很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平抑房价。在二战后的几十年时间内,房价年均增速稳定在2%-3%,基本与宏观经济增长和居民工资收入增长同步,没有出现大的资产泡沫。目前,在德国一般两口之家平均只需要2年半的家庭收入即能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这些措施,不仅使得德国制造业产品非常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也使得德国经济发展具有了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和风险抵御能力。

美国、英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在危机以后也重新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和重要支撑”再次成为共识。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出台制造业回归的具体措施,涉及战略规划、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重点发展中小制造企业、出口制造行业和高科技制造业,同时也积极扶持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如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支持制造业及就业回流;美国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制造商到本地办厂置业。日本先后发布了《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和《日本制造业》等报告,明确要大力提升日本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未来发展需实施“拓展新兴市场、巩固工业基础”两大战略。英国出台了“制造业振兴”“促进高端工程制造业”等政策举措。德国在危机之后进一步扩大减税政策范围,对中小型企业、手工行业和自由职业者实行减税政策,将上述行业的营业税起征标准从25万欧元统一上调至50万欧元。法国政府筹资2亿欧元直接向制造企业发放“再工业化”援助资金。西班牙出台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计划,2011年共拨付扶持资金达4.624亿欧元,有效带动16.8亿欧元的企业投资,并创造直接就业岗位4676个。这些措施,在为欧美发达国家努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使得全球部分制造行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

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损伤,受危机影响2009年其经济增长下降到2.8%,但2010年就恢复到7.3%;而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当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比达到47.8%,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新兴经济体的良好表现主要是得益于其自身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劲需求。在过去的15年里,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向新兴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新兴经济体也相应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带动了该地区实体经济的强劲增长,也促进了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产生出更大规模的基础性消费需求以及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如新兴经济体居民在改善住房、交通和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转化为对诸如石油、金属等非再生性资源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的上升。目前,全球资源需求正日益被新兴经济体所主导。比如,在过去10年中,全球原油消费增长了13.5%,而新兴经济增长了39%,其在全球原油消费中的份额从1/3提高到1/2。此外,过去几年几乎全球所增加的对铜、铅、镍、锡等金属的需求都来自新兴经济体。伴随着全球需求重心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全球实体产业和资本也将加速向该地区转移,并将导致整个制造业和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

总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高度“金融依赖”性,必然会导致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头重脚轻”的不稳定结构,最终会削弱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基础。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只有牢牢把握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金融危机以后,随着欧美发达经济体对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重新认识和“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兴经济体自身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劲增长,使得全球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这些新趋势新变化并不是对以往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重复,而是在新背景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发展模式低碳化日益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全球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加剧,以及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化,使得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共识,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危机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据估计,以新能源技术及产品为核心的绿色经济覆盖面广,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公共设施、家庭等几乎所有领域,如果相关技术及产品广泛应用,全球将形成数十万亿美元规模的新兴产业体系,并可能促成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目前,世界各国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实施“绿色新政”,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年公布了新的“综合性能源计划”,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支持清洁汽车技术研发推广;2009年提出了《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该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日本制订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继续加强节能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并计划将太阳能发电量增加20倍,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增加40%。英国将低碳经济作为第四次技术革命和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后制订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以及《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等3个配套计划,并从财政预算中专门拨出4.05亿英镑,从政府倾斜、产品采购、教育培训、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全面支持,力争到2020年创造12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全国40%电力来自可再生、核能、清洁煤等低碳能源。德国是欧洲国家中推行低碳管理法律框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2008年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在各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国际“绿色壁垒”和碳交易机制也在加速形成,低碳产品将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些都对我们未来的产品出口以及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结构高端化日益成为实体经济演进的方向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不仅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重新布局,更是导致了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进而引发了一场争夺全球产业高端战略优势和制造业重新定位的国际竞争。发达经济体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领域继续巩固其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向更高科技领域拓展。比如,在传统制造业方面,以爱马仕、路易威登以及知名葡萄酒等为代表的法国奢侈品业,禀承了传统法国制造的个性化、稀缺性和高品质的核心价值,注重声誉维护、注重品牌推广,使其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形势下依旧受到全球消费者的追捧。其中,法国酒业出口总额去年首破100亿欧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10.5%。世界第一大奢侈品集团、法国路威酩轩(LVMH)去年的销售业绩高达230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6%。在高新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及时制订战略规划,注重科技创新投入,重视人才引进培育,不断完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在新能源、生物医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以及高科技含量的服务型创新产品等新兴领域抢占全球制高点。同时,新兴经济体也正在大规模地向制造业的价值链高端发展,包括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高端成套机械设备,涉及开矿、采掘、建筑、修路等;还有高端成套铁路和水路运输交通设备,高端成套石化设备,等等。并且,这些国家已经开始把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加工制造业逐步向低收入国家转移。实体经济的国际分工与整合将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三)经济形态网络化日益成为实体经济升级的动力

信息革命的继续深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与网络有关的经济活动如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因其便捷、实惠而日益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目前,这种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已渗透到了各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当中,而且在世界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美国的最新一份调研表明,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每年的网络经济规模将达到4.2万亿美元,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未来4年,网络经济在发达国家将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增速将超过16%。届时,二十国集团中70%的网络用户将来自新兴市场国家(2010年占56%),仅中国就有8亿用户。目前,英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网络经济体之一,网络经济约占其GDP的8%,网购使每个家庭平均节省了3200英镑开支。在德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贸易中更多地采用电子商务模式,同时也更加重视通过网络研发新产品。据美国有关方面的估算,在未来3年中,高度介入互联网的企业预计增长速度可达17%,而普通公司的增速只有12%。为此,美国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的“刺激经济计划书”中提出措施开发大容量、高速数字网络系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法国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了“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以增强其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实体经济发展重要内容。

(四)科技创新白热化日益成为实体经济竞争的常态

经济危机往往孕育新的科技革命,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当前,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在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一是制订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如美国2011年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国内经济增长与繁荣》,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美国的创新发展方向与重点。欧盟在2010年发布的《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要在知识和创新基础上发展经济,搭建创新联盟,实现智能化的经济增长。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预算支出725亿美元用于教育科研等方面投入,重振美国的科研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速。英国从2008年起大幅提高了研发减税额度,每年政府的研发减税支出将达到3亿英镑左右。法国“新产业政策”中划拨2亿欧元用于增加就业、提升劳动力技能。三是重视人才内育外引。英国鼓励学生选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并积极鼓励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就业。德国实行职业教育双轨制,即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人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为实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军。日本建立了对熟练技术工人的认证体制和鼓励技术进步机制,以此推进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美国通过放宽移民限制、增加签证名额等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外国优秀制造业科技人才留美工作,等等。创新发展是实体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浙江的几点启示

通过从世界范围考察实体经济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经验教训及新趋势,针对浙江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新”与“旧”需统筹,升级还要育新,存量优化和增量培育要并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以及产业链的高端化演进已经是一个共同的趋势。浙江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较小,传统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已经不适应浙江当前的发展阶段。为此,要坚定不移地做到两个“两手抓”。第一个“两手抓”,就是在积极引导和倒逼低端产业向省外转移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特别是要在传统产业提升上下更大的功夫,积极借鉴法国、意大利在传统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目前,浙江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仍然有75%,企业数量达82%,如果这块文章作不好,浙江实体经济的整体实力将难以提升。第二个“两手抓”,就是在抓好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要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

——“大”与“小”需联动,强大不可忘小,大型企业扶持和中小企业提升要并重。在全球产业高端化和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大企业与小企业协调发展十分关键。一方面,高端产业附加值高,但投入大、风险也大,要进入这一领域只有依靠有实力的大企业。而浙江大企业数量少、实力也不算强。为此,要通过推出优质大项目,引进央企、世界500强等“大企业”,积极发挥其在产业上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几个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和大企业。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小企业往往是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浙江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贡献最大的是它们,当前面临困难最多、最需要帮助、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是它们,为此,政府一定要下大力气把企业服务好,这样才能营造踏实创业、实业致富的良好氛围。

——“虚”与“实”需结合,补实不可废虚,强实体与强虚拟要并重。虚实是共生互补的,实体经济不强,有可能是实体本身较弱,也有可能是虚拟经济功能不强导致的。与发达国家金融业等虚拟经济过度创新相比,我国及浙江的金融业却是创新不足,导致其对实体经济的资金配置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从而影响了浙江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效率。金融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具有真实增长意义。为此,当前要充分把握好国务院批复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在始终坚持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全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民间资本与民营经济对接提供良好平台,为全省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软”与“硬”需兼顾,制度重于设施,完善设施和制度创新要并重。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改善发展环境要坚持“软硬并重”。一方面,要充分把握好当前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不断健全完善交通、通讯、水利和能源等“四大”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提升硬件质量。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改善软环境。抓好软环境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是优化政府服务效能,但落脚点和根本还是要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当前尤其关键的是要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转移和集聚。

(作者为浙江省发改委研究室副主任、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实体制造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