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的下一个五年:加快转型稳中求进——浙江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2-09-06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综合经济部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2年23期
关键词:浙江经济建设

□文/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综合经济部课题组

浙江的下一个五年:加快转型稳中求进
——浙江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文/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综合经济部课题组

以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为核心,以联动发展城市经济、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为战略重点,以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为主要载体,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构建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创新驱动、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一体推动的发展格局

机遇和挑战

研判今后五年浙江面临的世情、国情和省情,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体制性、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亟待解决;二是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成为新的历史使命。

(一)抓住难得机遇

全球结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今后五年,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潮流。目前发达经济体处于不景气状态,欧债危机仍在蔓延,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全球经济进入较长时间的低迷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却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减小,中国已经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国家之一。世界经济调整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第三次工业革命初见端倪,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方兴未艾,利用国际资源的机会增多,后发优势依然存在。这些都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召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增速也将发生阶段性调整,为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近年浙江在科学发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GDP质量水平位居全国第三、省区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向更加依靠扩大内需、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更加强大。

改革深入攻坚为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时期,我国将在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收入分配体制、资源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深化改革。同时,我国加大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放松了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束缚。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落实,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提供了制度保障。

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为启动新一轮开放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浙江“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建设”等已进入深入实施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14个产业集聚区的谋划为浙江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大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山区经济、文化产业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和“11+1”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了契机。

(二)正视严峻挑战

国际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爆发新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世界经济可能面临较长时期的低迷和波动。国际金融变得更加不稳定;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有所强化,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人民币逐步向国际货币发展,重新估值趋势不可逆转。这些因素对浙江贸易和投资都将造成持续的重大影响。

区域综合竞争更加激烈。最近几年,我国先后批准了一系列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兄弟省市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强度前所未有。从领域看,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浙江既面临中西部地区后来居上的竞争,也面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你追我赶的竞争;从体制看,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浙江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明显弱化,民营经济继续做大做强的任务十分艰巨。

推进转型升级更加紧迫。浙江过多依赖低端工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未来时期来自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方面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土地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特别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并将持续一段时间,使转型升级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增加。加快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前所未有。

改善发展环境更加重要。区域经济的竞争更多的是软环境和软实力的竞争。近些年浙江发展环境总体趋于改善,但与沿海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对发展的导向力和统筹力不强;向基层、市场和社会放权不够;政府财政资金投向分散,“雪中送炭”太少;扶持政策重点不明,重要资源使用分散;机制体制创新滞后于发展需求;商务成本上涨过快等等。优化发展环境成为全省上下的迫切要求。

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加凸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交替、利益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存在大起大落风险。由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加大,把握不好很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洞悉历史方位,明确发展方向,才能把握未来趋势,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今后五年来说,关键的关键是深化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

从发展规律看,浙江开始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预计未来浙江将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逐渐进入以产业高端化、服务化为主要标志的后工业化时期。

从横向比较看,今后五年浙江将继续与广东、江苏等省市同处于第一梯队,由上中等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演进。按照世界银行对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地区的界定标准,自1996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以来,已经连续跨越了六个台阶,2011年达到9083美元。

从自身要求看,今后五年,浙江处在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浙江已取得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今后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要加快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今后五年值得关注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研发设计、金融、物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劳动力加快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制造业生产中机器替代人力的速度加快。三是对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升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趋势明显。四是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壮大,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加快。五是科技与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适应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浙江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促转型、稳增长、惠民生。今后五年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跨过转型升级这道坎,将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素成本高涨和生态环境退化的挑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难以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适度较快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困难时期推进转型升级,更加需要强化改革开放和创业创新驱动,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

要跨过经济转型升级这道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在发展观念和制度创新上大胆突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效益、政府服务的高效能和民生改善的好效果。

一是市场为重,提高效益。经济转型升级的外在形式是产业的升级和新旧更替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在的动力则是经济效益的提高。无论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好,产业的升级也好,核心不独在“新”,不仅是“大”,不单求“快”,而是要凸显效益和效率。只有动员起市场主体的力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才能保证发展质量和速度,实现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的持续平稳增长。这既是过去的经验,也是当下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

二是改革为基,提升效能。未来的竞争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都证明,一个尊重规律、贴近基层、服务高效的政府就一定能带来持续较好的发展。今后五年,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各级政府都建设成服务高效、廉洁勤俭、民主决策的政府。只有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提高效能,浙江才有可能在区域竞争中集聚先进要素和产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三是以人为本,彰显效果。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福祉,经济转型升级应该把富民惠民安民作为目标导向。要把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转型和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有机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的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提高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目的所在。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

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及更长一段时期浙江省的历史使命——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明确了今后五年浙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结合发展背景、核心任务和浙江实际,今后五年浙江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的初步构想是: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为核心,以联动发展城市经济、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为战略重点,以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为主要载体,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构建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创新驱动、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一体推动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实支撑。

关于今后五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可以考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万元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和2.2万元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二)需要把握三个要点

一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把它作为今后五年的主攻方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破解“三农”难题,基本形成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一体发展的“三化”协调的发展格局。把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现代化浙江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做强工业比做大工业更重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把新型城市化作为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加快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建设,强化大都市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支持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完善城市管理,与相邻都市区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培育小城市和中心镇,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山区要坚持“小县大城”战略,适度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协调推进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二是联动发展城市经济、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快挖掘发展潜力,把联动发展城市经济、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作为未来五年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主战场。抓住城市人口集聚发展的巨大需求,把城市打造成为浙江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引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把海洋经济作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港航物流服务业和海洋旅游业,整合提升船舶工业和远洋渔业及海洋生物精深加工业,着力培育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活力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利用广大山区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山区与沿海、山区与省际周边协调发展,努力把山区打造成为海洋经济的大腹地、生态产业的集聚地、休闲养生宜居的最佳地和全省的绿色生态屏障,实现山区绿色发展和科学跨越。

三是着力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建设”和“创业创新”。立足浙江实际,把认真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融入到抓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中去,不断为浙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优势,促进浙江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牢牢把握“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全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作为促转型、稳增长的强大动力,积极引导浙商资本回归投向实业,走高端发展之路。把统筹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既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争取国家的更大支持,更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先行先试,寻求突破,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全力推进“四大建设”,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优势。要牢牢把握高端方向,加快发展大产业;始终坚持质量标准,加快建设大平台;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加快培育大企业;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大项目,为保持浙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结合以上思路和重点,建议今后五年经济建设工作应着重处理好五方面关系:

——处理好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关系,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稳中求进、转中见好。坚持稳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双轮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保持适度较快的发展速度。既要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也不可忽视浙江产业的现实基础,更加关注传统产业的转型提升;既要注重短期的增长速度,也不能只求速度、不重质量,要追求中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结合起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山区经济等领域,全力以赴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再创浙江改革的先发优势。坚定深化改革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的勇气,大胆先行先试,力求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上赢得先机。通过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统筹各方利益,集中各方力量,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要拓宽改革促发展的领域和层次,针对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和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勇于攻坚克难,努力解决制约浙江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走生态立省之路,在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清洁水源、空气、土壤“三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污染减排制度,严格落实总量替代、排污许可、标准提升、区域限批等调控措施,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处理好政策激励与公平公正的关系,努力完善创新创业的环境。坚持环境是竞争第一优势的理念,把改善发展环境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合理制度设计激励创新发展的活力,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在激励创新的同时,要把社会公正摆在突出的位置,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正当权益和发展机会;要切实维护社会安全,避免和化解突发性事件,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继续弘扬浙江人民勇于创业的热情和持续创新的精神,全省上下凝智聚力推动科学发展第一要务。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追求幸福和谐、人民满意的现代化。现代化不单是经济的现代化,而是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现代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推进现代化要更加重视质量这一维度,关注经济质量、生态质量、人文素质等;要更加突出民本理念,关注共同富裕和政治体制、精神文化、社会和谐等。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加快建设广大人民满意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提纲挈领,抓准关键,破解难点,才能事半功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面对何种复杂新形势,都须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的核心任务。面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这一历史使命,越是物质建设遇到困难,越要追求精神富有,弘扬浙江精神。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更要推动政府转型,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全力打造创新型、服务型、节俭型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基于此认识,围绕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经济强省,建议从关键点和难点入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六个抓”,提高“六种能力”。

(一)抓实体经济,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实体经济兴则区域发展强。今后五年,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以推动产业高端发展、绿色发展、服务化发展为方向,以建设工业强省为载体,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千方百计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实业,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适度引导和支持,不断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强省建设。要坚持“育新与改旧并重,扶大与活小兼顾、工业化与信息业融合”的理念,加强政府指导服务。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加快培育跨省跨国企业集团和专精特优“小巨人”企业,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产业向高端、绿色和服务化发展。

二是进一步凝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坚持在市场竞争下进行培育,把效益作为检验新产业和新技术的主要标准。要尊重市场规律,实行有限目标、企业主体。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好中选优”,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培育和扶持。进一步明确先进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物联网、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生态高效农业等重点。省级财政资金重点应投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相关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并尝试以招标形式比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努力打造有竞争优势的政策“高地”。

三是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源动力。要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突出“有效”上下功夫,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投向实体经济和技术创新。在积极引进央企和省外投资的同时,要把民间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落实好“非禁即入”政策,厘清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准入条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程序,实行统一的服务标准,破除政府对下属中介机构市场经营的行政保护。强化市场需求侧对新兴产业和幼稚产业的投资带动引导,在政府采购中,坚持“同质同价优先”原则,扩大省内新兴产业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推进总部基地等城市发展平台建设,大力吸引省外国外企业来浙江建立区域性运营总部及职能机构总部。

(二)抓“战略举措”,提高改革攻坚的能力

“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落实国家战略举措不能局限在产业发展上,应该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核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用足用好中央赋予浙江的“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权力,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海洋经济、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等领域寻求突破,努力形成政策体制叠加优势,增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是强化综合性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机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难于单兵突进,单项、分领域的“碎片化”改革已难以奏效,必须加强系统设计,协调推进。为此,建议单设省体制改革委员会,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改革实施全面的省级顶层设计,由省长直接领导,研究与统筹全省改革涉及与推进,提高政府改革的统筹力和推进效率。

二是提升口岸开放和专业市场优势,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中心、舟山新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建议依托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发挥港口、海岛与海陆联运、水水中转优势,加快形成全国战略资源集散基地,做大做强浙商交易中心和宁波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积极争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家政策延伸覆盖。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义乌综合保税区、舟山保税港区,推动萧山B保成为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和浙台经贸合作区的作用。加强杭州、宁波、温州、义乌、舟山等机场和口岸建设。重点在沿海港口城市创办一批专业化交易市场。鼓励省属企业进行重要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开发,对浙江深水岸线、重要岛屿、重要港口、枢纽机场进行战略性规划布局。

三是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大力提高金融创新服务和资本管理的能力。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大契机,大胆改革创新,推进“四个一批”建设。重点是:做大做强一批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一批以服务中小企业为重点的融资服务机构,加快集聚提升一批高水平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证券投资等基金管理机构,探索建立一批财政性资金或国企资本引导的产业基金。

(三)抓科技人才,提高创新发展能力

科技和人才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今后五年,要加快推动从劳动力流入大省向人才流入大省转变,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本大省转变,从局部的创新向全面、持续性的创新转变。

一是继续加大对人才和创新载体的投入。重点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投入,大力培育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建议用五年时间对全省千万产业工人进行一轮全面辅导培训,全面推行技术上岗制度。认真落实好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强化智力引进,从国内外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创业,不断提高本省人力资本存量。支持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建设国际合作型大学、高职,搭建引进人才的平台。支持省内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国际研发机构合作创办联合研究机构、科研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分园等,鼓励与国际重要科技园区共同创办科技园区,更好地吸引国际化人才来浙江创业。

二是加强对在浙创业团队创新的扶持力度。借鉴北京中关村、苏南等地的成功经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人才特区,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鼓励各级政府设立“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新兴产业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力度,打造国内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三是强化企业吸引人才和企业家法制环境的保障。深入研究制定人才住房保障办法,通过提供购房或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方式,努力解决其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适当兼顾符合条件的人才住房,千方百计扩大人才专用房规模。对落户人才的子女教育和配偶工作安排等给予政策照顾。在有条件的地区配套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和双语幼儿园,满足相对高层次人才的子女教育需求。切实加强法律框架下对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优化服务企业家的环境,观念上重商亲商、作上利商留商、情感上敬商暖商,在执法上强调保护企业家的创业激情与活力。

四是加快重大产业与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在集中力量抓好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技城等的同时,在有条件和需求的地区再启动若干科技城项目,扩大集聚高端科技资源的载体规模。积极创建创新型城市,加快创新型资源集聚,整合现有大学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创建生物、软件、新材料等若干个国家级创业和研发载体。结合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工业设计基地和企业研发中心,推进科技人才进企业,到生产第一线谋划创新、推广技术,同时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大企业及其研发机构。

(四)抓要素保障,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当前制约浙江发展的要素保障问题,不仅是供不应求的问题,更是结构失衡、效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今后五年既要开发资源、增加供给,更要着重在高效利用、集约化利用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加快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和山区低丘缓坡资源开发,结合产业发展导向,统筹开发利用300万亩左右的滩涂围垦用地和宜建的280万亩低丘缓坡资源。按照国家政策,加大国家级重大建设项目申报力度,争取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城乡规划结合供地条件等细化“转而未供”土地分类,优先将33万亩可盘活的土地置换到城镇工矿、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落实征收土地闲置费、协商或依法收回、实施土地置换等措施,严格处置土地闲置,依法打击“囤地居奇”。探索形成“腾笼换鸟”工作的长效机制,严格新上项目准入标准,逐步提高淘汰标准,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土地配置效率。鼓励各地集中收储工业用地,开展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

二是提高深水岸线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宁波港的基础优势、舟山港的潜力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以股份制为纽带整合资源,推进宁波—舟山港深度融合、一体化运作,加快建设“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中心城市的航空港规划与建设,提高枢纽航空港地位,发展“大航空”,形成“海陆空”相协调的大物流平台。

三是联动发展山区、海洋和城市经济,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山区经济产业转移平台。顺应山区开放开发和陆海联动、山海协作的新趋势,制定完善新一轮支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坚持一手抓秀美山城建设,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培育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新产业,使之成为山区转型发展的经济新支撑。推进“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和“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在省内进行发达市县与欠发达山区共建特色产业园,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积极推动省外异地工业园建设,引导发达地区低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四是完善重要资源的地方储备体系。探索在省外、国外重要战略资源地建立一批浙江重要资源基地。积极鼓励省内大企业探索与国内外企业重要矿产资源产业的战略合作途径,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矿产资源进行战略性收购;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宝钢、中粮集团等央企及国际资源巨头的联络合作,搞好一批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建设,积极谋划在粮油、石油化工品、煤炭、铁矿石等领域建设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支持大企业进入国家重要资源储备体系,及早谋划参与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方案。尽快建立起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安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粮食的地方储备体系;加强与资源省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探索用市场化手段建立“异地种粮”机制,煤炭、油气等资源合作开发机制,谋划建立省外、境外资源长期供应基地。积极谋划争取空域资源。加强对IPV6和国际出口带宽等互联网资源的争取。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面对何种复杂新形势,都须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的核心任务。面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这一历史使命,越是物质建设遇到困难,越要追求精神富有,弘扬浙江精神。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更要推动政府转型,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五)抓环境优化,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努力在优化政务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政府转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创新型、服务型、节俭型政府,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快“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建立动态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机制,大幅减少各类会议、考察、检查,取消对企业不必要的评比、考核,对各类评比考核必须经省政府统一审批,简政提效,使政府职能回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责。进一步向社会放权,积极探索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立公共政策制定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加快适于由社会组织承接的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转移。进一步向基层放权,以深化县及以下政府扩权改革为重点,进一步科学划分界定省、市县之间的财权与事权,探索各级政府事权和财力相协调的发展体制。凡可以放权给舟山、义乌的,都要创造条件拓宽到所有市县。凡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已经下放的权限都要研究下放。

二是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配置机制。借鉴广东省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试行竞争性分配改革的经验,探索研究适合浙江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思路和方案,提高财政资金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不改变现行专项资金的分配格局,不改变省级主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权、管理权,不影响省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按照“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竞争性分配原则,兼顾资金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对财政专项资金实行分类配置。重点考虑对建设、发展类专项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进一步整合和集中政府资源,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效率,对重大创新项目进行倾斜配置,将专项资金的使用“阳光化”,促进资金引导作用最大化。

三是多举措完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长效机制。借鉴京沪两直辖市“营改增”试点经验,把握好中央政策导向,积极稳妥地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制订实施预案,规避“营改增”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在规范税费征收和落实好国家各类税费减免政策同时,重点进行企业清费减负治理,全面清理涉及投资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特别是行政许可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和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对困难企业“能免则免,不免则减,不减则缓”。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和发展,探索对小微企业实施免征额制度,对税基免予征税的数额,当税基超过免征额时,只就超过部分征税。

(六)抓民生改善,提高和谐发展能力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事业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全部依靠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不能只考虑少数低收入和特殊群体,也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把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促进投资增长与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结合起来,把提升区域基础设施水平和改善民生福利结合起来,把加强政府性投入与提高社会服务供给能力结合起来,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持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发展,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社会条件和需求拉动基础。

一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安全网。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医疗、教育、基本养老、保障性住房改革,积极稳妥地增加民生保障项目,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量力而行地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迈进。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尽快实现夯实缴费基数、统一缴费比率的目标。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研究出台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是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把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作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保障农民生产性收入。

三是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发展。贯彻落实“6+6”特别扶持政策,全面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扶政策,实施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健全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落实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扶贫对象的“普惠”服务和“特惠”支持,完善结对帮扶体系,健全结对帮扶制度,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推进扶贫工作长效化。

四是加快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老年服务等民生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路建设;完善城市供水设施,协调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社会福利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形成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四大省级医疗中心;推进全民健康、绿色生活、信息惠民、食品安全等活动,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文娱、养生保健等消费热点,以市场化手段完善各类民生服务,促进消费平稳健康增长,带动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浙江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