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两富”总目标与浙江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2012-09-06梅新林

观察与思考 2012年7期
关键词:浙江物质现代化

□ 梅新林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实现“两富”总目标与浙江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 梅新林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一、浙江率先提出“两富”总目标的重大创新意义

党代会报告是总结历史经验、引领科学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中战略目标的凝练与确立更是充分体现党代会报告总体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从目前已经召开的全国各地党代会的战略目标来看,同样处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上海提出“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制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江苏提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广东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省一市结合各自省情市情,所提出的战略目标都富有国际视野、时代特征与区域特色。而浙江着眼本省实际,率先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这一战略目标,充分凸显区域先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可比的核心意涵,可谓立意高远,富有创意,高度凝练了浙江所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充分体现了当代浙江社会的物质精神追求,突出了当代浙江人民的高尚价值文化取向,进一步凸显了富有浙江色彩和魅力的发展主题。

一是高度契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要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两富”总目标概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层面,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仅仅是物质富裕的现代化浙江是不可取的,同样,仅仅是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也是不可行的。精神富有需要物质富裕的支撑,物质富裕需要精神富有的引领。彼此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并驾齐驱、缺一不可。

二是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期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符合中央关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总体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物质文明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应看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失衡状态没有得到彻底的扭转,精神虚无、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当物质财富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特别需要呼唤精神富有,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

三是充分体现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创新精神。近年来,浙江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和“前哨站”,浙江有条件也有理由着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社会,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模式。这对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高校在建设“物质富裕”现代化浙江中的重要使命

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创新源、人才泵”,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应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中切实承担起无愧于时代的重要使命。

就建设“物质富裕”的现代化浙江而言,高校应高度关注和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总的来看,一是目前浙江经济增长中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还较为普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二是高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难以有效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三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尚存在着合作壁垒,两者没有进入到全面、直接、深度、有效的融合,难以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在建设“物质富裕”现代化浙江中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深度合作,在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努力提升自身质量和水平。当前,要牢牢把握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战略机遇,推动有关各方积极建构“一主导、四协同”的协同创新体系,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校校、校所、校企以及与国际创新机构的四方协同和深度合作,快速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校整体水平。要坚持“立足浙江、服务区域、面向全国、接轨国际”,围绕浙江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深入推进“四大建设”,以产业链为纽带,全面突破部门、地区、单位界限和壁垒,通过共同构建的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与支柱产业的对接和转化,全面提升高校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契合度”和“贡献率”,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高校在建设“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中的重要使命

就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言,同样需要负有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高校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精神富有”的内涵十分丰富,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所说的精神富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就“精神富有”的核心内容而言,应是精神价值方面的丰满和富有。

为此,高校特别是高校的社科理论界应在文化传承创新与精神价值重建中发挥研究、引领和辐射作用。鉴于文化传承创新与精神价值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思考以下五大课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需要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阐释而赋予其当下意义。二是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取西方现代精神文明成果。三是民间文化的精英化。要努力发掘源之于民间的优秀草根智慧与精神,加以总结、升华、推广,以充实、激活和创新精英文化。四是区域文化的特色化。即对源远流长的区域文化形态与精神加以特色凝练,吐故纳新。五是浙江精神的理论化。即在深度融合以上各个层面的基础上总结和凝练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总之,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民间文化、区域文化寻求和汲取精神资源,最终归结于为浙江人所信守和崇尚的共同价值观与精神价值取向。对此,高校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在重构精神价值、重建精神家园的系统工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打造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人才高地

实现“两富”总目标,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要自觉肩负起促进浙江实现“两富”总目标的时代使命,为我省全力打造“两富”现代化浙江的人才高地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高校要成为支撑“两富”建设的人才库。高校应紧紧瞄准浙江省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大批学术名师、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积极创新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利用国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为主的国内外一流的创新领军人物和学科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在国内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代表全省学科优势和学术水平的高级专家;构建开放灵活的引才聚才用才机制,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

二是高校要着力培养“两富”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最终必将落实到浙江人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上来。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在培养“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浙江人承担着高端引领的角色。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在内涵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在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上需要进一步转变,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有机融入到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之中,不仅仅要培养能创造财富的浙江人,更要让这些具备创造财富能力的人身上流淌着高尚的道德血液,在具备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怀。

责任编辑:徐友龙

猜你喜欢

浙江物质现代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Mother
Task 2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