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德需要研究“讲法”了
2012-09-06杨于泽
讲道德需要研究“讲法”了
最近曝光的皮革明胶胶囊事件,引发“企业道德溃败”的忧虑,还有人一直在讨论“底层沦陷”的话题,都是直指社会道德状况。大家期盼“中国人的道德状况”好起来,呼吁人们“讲道德”。
“讲道德”,通常被我们理解为道德实践,意思是道德标准已经确立,人们需要付诸实践。最近上海有所小学,在教完“孔融让梨”的课文后,出了一道考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有学生回答不让,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件事暴露了一个问题:学校将一些道德标准简单化与绝对化,忽视了道德价值的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讲道德,有不少人无耻而坦然地活着,甚至升着官、发着财,我们需要提倡道德,提倡大家讲道德。专家一直呼吁重建道德,有关部门一直是“典型引路”,并寄希望于人们被“感动”。其实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讲道德”是知与行合一,人们只有先“知”,然后才能“行”,并在讲道德上更加坚定。这里,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学术、教育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在西方,伦理学一直是一门显学。伦理学思想进入社会生活,形成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管理伦理、医学伦理等诸多应用,引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伦理思考。行政机关,有伦理审查;科学研究,有伦理审查;医院治病救人,也兴伦理审查,可见伦理道德无处不在。
观察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它被“思想品德”教育代替了,另一方面它不受欢迎,因而不被重视。再向社会生活延伸,伦理道德概念变成了“纪律”、“作风”之类的含糊说法,人们但求“政治正确”,而不再作深入思考。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是有些人耻感麻木,甚至是耻感消失。企业与黑心商人伤天害理却无所敬畏,事后无人忏悔,有的只是掩饰与诡辩。
道德本质上是智慧,它不是人脑里的死知识,而是一个认知并不断反思的过程。去年,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的多个伦理学课程视频在中国走红,说明中国年轻人也关心伦理问题,关键在于你教什么、如何教。先“知”,唤起思考,而后“行”之,这是道德重建的必由之路。
(文/杨于泽)
book=54,ebook=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