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超声诊断
2012-09-05廖卫杨炳昂刘秉彦符少清
廖卫,杨炳昂,刘秉彦,符少清
(海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海口57031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超声诊断
廖卫,杨炳昂,刘秉彦,符少清
(海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海口57031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性。方法对40例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导管乳头状瘤患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9例经高频超声检出,其中5例误诊;1例高频超声未检出,诊断符合率为85%,误诊率为12.5%,漏诊率约为2.5%。声像图表现分为5型,Ⅰ型:导管扩张并导管内低回声团(17例);Ⅱ型:囊实混合性团块(4例);Ⅲ型:导管扩张(5例);Ⅳ型:导管扩张并远端处实性团块(3例),Ⅴ型:实性团块(10例)。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超声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一般较小,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提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本文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资料,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我院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40例,年龄28~69岁,平均45岁,临床出现乳头溢液23例,其中血性溢液7例,无乳头溢液但扪及肿块10例,无乳头溢液未扪及肿块7例。经高频超声检出39例,未见异常声像1例。
1.2 方法使用HDI-4000彩色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为7.0~12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以乳头为中心做放射状扫查,观察乳腺内有无导管扩张,扩张导管的部位、管径大小,并仔细寻找导管内是否有肿块,如只发现实性肿块,未见导管扩张,应观察该肿块的一端或两端是否与导管相连。并利用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其血流情况。
2 结果
2.1 误诊率高频超声检出的39例中,检出导管内乳头状肿物34例(占87.2%),其中4例不排除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不排除囊内乳头状癌;误诊5例(占12.8%),误诊为纤维腺瘤3例,增生结节2例。
2.2 图像表现总结超声检出的39例病灶声像图,表现分为5种类型:Ⅰ型:17例,占43.6%,表现为局限性乳腺导管扩张,单条扩张多见,其内可见单个或数个低回声团向管腔内突起,边界尚清,形态规整,基底部窄,多有蒂,导管管壁连续性好,团块未突破管壁向外侵犯(图1A)。CDFI:团块内部及周边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5例,4例内见点状血流,其余8例未见明显血流。Ⅱ型:囊实混合性包块4例(图1B),占10.3%,实性部分占据大部分囊腔,边界清,内回声尚均匀。CDFI:其中2例实性低回声团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另2例实性部分内可见短棒状血流信号。Ⅲ型:表现为局限性导管扩张5例(图1C),占12.8%,管壁较平整,远端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腔内未见明显的实性肿块。CDFI:扩张导管未见明显血流信号。Ⅳ型:表现为局限性乳腺导管扩张并远端中断处实性低回声团3例(图1D),占7.7%,实性低回声团边界欠清,内回声欠均匀,CDFI:低回声团内见短棒状或点状血流信号。Ⅴ型:实性团块10例(图1E),占25.6%,乳腺内出现低回声结节而未见导管明显的扩张,结节边界清,周边有较强的壁样回声,内回声均匀,其中5例位于乳晕旁或乳头下方。CDFI:4例内见短棒状血流信号,6例未见血流信号。
图1 声像图表现
3 讨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50岁女性[1],常发生于乳晕下或乳晕旁的较大导管内,所以多数患者以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认为病因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临床难以扪及,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乳腺导管有无扩张,明确肿瘤部位及范围,可作为筛选或首选的方法。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的超声表现为Ⅰ型,与导管内癌容易混淆,本组有4例不排除导管内癌,两者的临床表现都以乳头溢液为主,部分可扪及小包块。但仔细分辨超声表现仍可区分:导管内癌瘤体基底宽,边缘不规整,内回声不均匀,可见沙粒样钙化斑。扩张的导管管壁厚薄不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DFI:瘤体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可探及高速高阻的血流频谱。Ⅱ型因乳头状瘤体体积较大阻塞导管,或两端被封闭后可出现较大囊肿,在囊肿内见乳头状突起,又称囊内乳头状瘤[2],应与囊内乳头状癌鉴别。主要的鉴别要点:囊内乳头状瘤体积小,多呈圆形,边界清楚,内回声均匀,其导管为均匀的扩张,管壁光滑,透声好。CDFI:瘤体内及周边可见短棒状或点状血流信号,导管管壁一般无血流信号。囊内乳头状癌为不规则乳头状突起,与周围边界部分不清,内回声不均匀,其导管迂曲扩张,透声差,管壁不均匀增厚。CDFI:瘤体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管壁上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Ⅲ型仅发现导管扩张,未见明显的瘤体,勿认为是单纯的导管扩张,主要是瘤体太小,高频超声无法辨别,本组该类型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均发现导管有充盈缺损。另外超声检查前不要挤压乳头以免排空乳管积液,不利于导管的显示及瘤体的发现[3]。Ⅳ型较少见,但较容易发现扩张的导管及肿块,不易漏诊。Ⅴ型中有5例误诊,误诊率较高,主要因瘤体填满导管腔,而管壁强回声与包膜回声相似,所以容易误诊纤维腺瘤,另外瘤体较小时与增生结节也比较难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多数为良性肿瘤,但恶变率为6%~8%[4],Ⅴ型中就有1例超声表现为实性肿块伴细小钙化斑,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有局部恶变。所以当发现有上述超声表现时,应警惕恶变的可能。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乳晕区及距乳头3 cm以内的区域[5],Ⅴ型中有5例位于乳晕旁或乳头下方,如发现实性肿块时,应注意观察肿块与乳头的距离以便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本组仅有1例患者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导管造影检查只提示导管稍扩张,所以在导管扩张不明显,瘤体较小,该处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时的确容易漏诊。由此可见高频超声检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应多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准确地观察乳腺导管扩张的情况,明确导管内实性肿块存在与否,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1]邹霞,李泉水,张家庭,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9): 1412.
[2]严松莉,张青萍.乳腺超声与病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00.
[3]徐守红,王磊,王伟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6):448-449.
[4]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6.
[5]杨志军,张书梅,蔡艳辉.彩超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9(3):71.
R737.9
A
1003—6350(2012)09—08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209.038
2011-10-27)
廖卫(1977—),女,海南省海口市人,住院医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