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助动词移位之比较
2012-09-05向二兰
向二兰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0)
1 引言
英语助动词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句法特征(Quirk1985:121-135,Palmer1989:28-30,Warner 1993:9-12)而成为动词的一个下位分类。英语助动词包括基本助动词和情态助动词。它们的语法作用是协助主动词即实义动词构成复杂动词词组,即与主动词的一定形式相结合构成进行体、完成体和被动态;协助主动词构成否定句和疑问句。基本助动词自身没有语义内容;情态助动词可以表示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主观态度或传达某种语气。英语助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基本助动词有be,have,do,情态助动词包括 can,could,may,might,shall,should,will,would和must.
汉语助动词又被称为能愿动词,也是一个封闭的类。他们除了句法表现上与一般动词有所不同之外,都有“表示可能性、必要性、意志或愿望”的作用。(朱德熙1982:58-62)关于汉语助动词的数量,各家看法不一(朱德熙1982:58-62,李临定 1986:178,马庆株 1988:19-20,彭利贞2007:88-90),但有一些词是各家都承认的助动词。我们拟采取交集的形式,认定其中8个助动词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能够(能)、要、会、可以(可)、愿意(愿)、应该(应当、该)、敢、肯。
移位是生成语法的常用术语,指词或词组离开其起始位置移向句中另一位置,在句法上造成语序变化以满足某种表达需要。移位也是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句法操作手段。英语助动词的移位在疑问功能范畴的表达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汉语助动词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移位,但汉语助动词的移位与疑问范畴的表达没有关系。本文拟通过比较的方法考察助动词的移位在英汉语中表现的异同。
2 英语助动词移位与疑问功能范畴
英语疑问句根据其回答的不同分为三类:是非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是非疑问句是需要用“Yes”或“No”来回答的句子。比如:
①Can you speak Chinese?
②Did he watch the film?
这些句子在语序上与陈述句大不相同,疑问句中助动词均位于主语之前。显然,在英语疑问句中发生了助动词移位现象,生成语法称之为“中心语移位”(head-tohead movement)。即,“中心语(词汇性或功能性)从一个中心语位置移到另一个中心语位置的句法过程”。(Jamal Ouhalla 1999:257)英语中最常见的中心语移位就是助动词从中心语I到C的移位,语序上表现为助动词提升到了主语的前面。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助动词can从I的位置上移到中心语C的位置,表现为陈述句向是非疑问句的转变。显然,助动词对英语疑问句的构成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助动词的陈述句要插入助动词再进行移位,才能构成疑问句。在 He watched the film一句中,占据中心语I的是时态特征“-ed”,由于在这里表达时态特征的恰好是一个粘着词素“-ed”,粘着词素不能单独存在,而它要移往的C位本身是一个空位,没有可让“-ed”附着的实体,这时我们就只好借助助动词do.首先在句子中心I位置插入助动词do,do在那里与粘着语素“-ed”合并形成did,然后再由I位移向C位,形成倒装,生成疑问句。生成语法学者称这种操作为“Do-支持”(Do-support)。
Chomsky(1995:144)认为移位是有动因的,语法成分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不是无缘无故的。他认为英语疑问句的C位本身是空位,也是一个蕴含抽象的疑问词缀(Q-affix)的位置。这个疑问词缀Q是一个强粘着词素,Q的强粘着性使C成为一个必须被填充的位置,因此它总能吸引其他位置的成分对其所占据的位置进行填充,使其不致为空。与C位相比,I位为弱词位,因此疑问词缀Q能够吸附I位上的助动词上行对空位进行填充。这就形成了英语疑问句中的中心语移位,即助动词从I到C的移位。
除了是非疑问句,英语的特殊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也都离不开助动词的移位。
③Where do you live?
④Do you go to school by bus or on foot?
特殊疑问句也称Wh-问句,在Wh-问句中,某个具体成分被一个Wh-短语替代并发生移位。Wh-短语在特殊疑问句中的移位称之为Wh-移位。中心语移位和Wh-移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移位。中心语移位涉及的是动词移位,而Wh-移位则是名词短语移位。徐杰认为Wh-移位和疑问全句功能范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焦点前置”(Focus-Fronting)在英语特指问句中的实例化表现。(徐杰2001:158)徐杰、李英哲(1993)认为疑问代词都带有[+F]标记,都自动成为其所在句子的强势焦点。Wh-移位的动因在于英语中只要是焦点成分(不论是不是疑问代词)就前置。中心语移位和Wh-移位是英语语法对不同性质的概念的不同反应,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移位。图示如下:
英语采取移位的语法手段表疑问,Chomsky在最简方案中将其看作“下下策(last resort)”。(Chomsky 1995:28)因为移位是对整个句子的语序进行重新调整,至少涉及句子中的两个句法位置: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移位过程关涉很多具体问题,比如移到哪里?要跨越多少成分?在新的位置上是否会影响周围成分的和谐等等。此外,“Do-支持”事实上是一次使用两种手段:添加和移位,首先在I位置添加助动词do,然后再移位。英语疑问句的这种复杂的句法操作与普遍语法的经济原则相去甚远,是一种相当昂贵的操作手段,这种操作手段是在没有别的操作手段来满足相关的语法要求时才采用的。
3 汉语助动词移位与焦点范畴
汉语的助动词也可以移位,但是汉语助动词的移位与疑问功能的表达没有关系。汉语是通过添加疑问标记或正反重叠动词来表疑问,都是比移位更经济的手段。我们先来看看汉语助动词的移位:
⑤a.他会星期日上午九点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b.他星期日会上午九点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c.他星期日上午会九点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d.他星期日上午九点会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e.他星期日上午九点和小王一起会去球馆找你。
例⑤中,我们看到,“会”在句中可以移动到几个不同的位置,可以达到对不同句子成分进行强调的目的。⑤c强调的是“九点”这个时间点,⑤d强调的是“和小王”而不是和别人一起去,被强调的部分自然成为句子的焦点。“焦点虽然最初是一个语用概念,但语用概念会作为一个特征进入形式语法系统,会作为一个纯粹的形式语法特征,跟其他各式各样的形式语法特征一起被指派给句法成分。到了形式语法这个层次,它就已经跟语用范畴完全脱钩,已经彻底转化为一个纯形式语法的范畴,并作为一个形式语法特征参与到句法活动中。这一语法特征会驱动语法系统做出相应的,因不同语言而异的反应,从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焦点语法形式”(徐杰2001:128)简单地说,就是焦点范畴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来表达的。语言手段中的语音手段是常用的表达焦点的方式,即对焦点成分进行重读。至于语法手段,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语法手段来表达焦点范畴。其一是使用焦点标记词,如:现代汉语虚化的动词“是”:
⑥[是]我们[是]明天[是]在录音棚[是]用新设备[是]给那片子录主题歌。(徐杰2001:128-129)
含助动词的句子却不能通过加用焦点标记“是”的手段来显示焦点。如例⑦所示:
⑦a他是可以星期日上午九点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b?他可以是星期日上午九点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c﹡他可以星期日是上午九点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d﹡他可以星期日上午是九点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e﹡他可以星期日上午九点是和小王一起去球馆找你。
h﹡他可以星期日上午九点和小王一起是去球馆找你。
究其原因,“助动词+动词”结构的中间尽管能插入时间名词、地点名词,但绝不能插入动词。而作为焦点标记的“是”本身是动词。正如徐杰所说“嵌入‘是’的本来目的仅是为了表征焦点。只不过因为被嵌入的碰巧是个动词,所以在把它当做焦点标记使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它能遵循动词的规则”(徐杰2001:130)。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⑧他[是]星期日[是]上午[是]九点[是]和小王一起[是]去球馆找你。
⑨他[可以]星期日[可以]上午[可以]九点[可以]和小王一起[可以]去球馆找你。
⑧通过“是”的移动来改变句子的焦点,⑨通过“可以”的移动在改变着句子的焦点。由此,我们看到助动词在这些句中除了扮演自己的本职工作——表达主观态度之外,在需要时还可以担当起改变句子焦点的兼职任务。
可以说,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助动词+动词”结构的中间有多个描述成分时,助动词对焦点非常敏感,很容易成为句中焦点,离助动词最近的成分最容易成为焦点。而且,此时助动词不但在句中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功能,并能使临近成分成为焦点,还能像“是”一样通过移动位置来改变句子焦点。
不仅助动词自身有这种多重功能,助动词的正反重叠结构也可以通过移位来改变疑问句的焦点。
⑩他们[会不会]圣诞节时[会不会]在当当网上[会不会]用优惠券[会不会]为小明购买礼物?
关于汉语疑问句的焦点问题,吕淑湘曾指出:“特指问句里的疑问词代表疑问所在,是疑问的焦点。是非问句一般是对整个陈述的疑问,但有时候也会集中在某一点,形成一个焦点”(尹洪波 2008:92)。关于正反问,目前学者们都认为正反问的焦点就落在“X不X”上。
[11]你会不会购买礼物?
这句话疑问焦点是“会不会”,因为我们回答时会针对“会不会”回答“会”或“不会”,但是,有时候情况并非这么简单,看下面这样的句子:
[12]问:他们圣诞节时会不会在当当网上用优惠券为小明购买礼物?
答:a会,他们会在当当网上用优惠券为小明购买礼物。
b﹡会,他们圣诞节时会购买礼物。
[13]问:他们圣诞节时在当当网上会不会用优惠券为小明购买礼物?
答:a会,他们会用优惠券为小明购买礼物。
b﹡会,他们圣诞节时会为小明购买礼物。
c﹡会,他们会在当当网上为小明购买礼物。
[12]b以及[13]b、c都是肯定回答,但答话却文不对题。一个成功的交际活动总是要求发话人对焦点进行提问,答话人针对焦点进行回答。不然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12]和[13]的问句都是以“会不会”为核心的问句,两句除了“会不会”在句中的线性位置不同外,没有任何其他差异。如若正反问句的疑问焦点真的就是“X不X”,那么焦点相同,针对焦点所作的回答也应该完全相同。可是我们看到上面两个句子的答语不尽相同。可见,将“X不X”视为正反问的疑问焦点并不完全正确。
徐杰认为“所谓的‘疑问焦点’并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疑问’是对句子的疑问,而‘焦点’则是包括疑问句在内的各种句子的语义重心”(徐杰2001:130)。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表疑问,同时疑问代词也是句中焦点,答句需要针对疑问代词来回答,所以特指问句的疑问点和焦点正好重合,就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疑问焦点”。但是并非所有的疑问句疑问点与焦点总是像特指问句那样重合。比如[12]的问句,疑问是通过“会”的正反重叠形式“会不会”来表达,而焦点则紧邻“会不会”后面的内容。以例⑩中的一句为例:
他们会不会圣诞节时在当当网上用优惠券为小明购买书籍?
在这个焦点敏感结构中,与“会不会”直接关联的是焦点短语“圣诞节时在当当网上用优惠券为小明购买书籍”。这个焦点短语共包含了“圣诞节时”、“在当当网上”、“用优惠券”、“为小明”、“购买书籍”五个潜在的焦点。在摒弃语音手段(重读)时,焦点敏感成分便发挥着确认焦点的功能。凭借助动词在这类句中可以移动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助动词“X不X”形式的移动来改变句子的焦点。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并非所有的焦点敏感成分都能通过移动来靠近焦点。比如许多学者认为汉语的“才”、“只”也是焦点敏感成分,他们在句中可以有不同的焦点指向,但他们不能轻易移动。Chomsk认为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焦点成分在逻辑式中会发生移位。(李宝伦等2003)其次,助动词及助动词的“X不X”形式之所以能移动是由助动词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独特特点决定的。同时它的移动也受限于自身特点。比如,助动词最大的特点是跟动词一起组成“助动词+动词”结构,它自身不能单独使用,所以,助动词不管怎么移动,绝不可能移到句中谓语动词的后面。而且,只有在“助动词”与“主动词”之间有诸多成分时才有可能有助动词移动的空间,不然也无从谈移动。最后,助动词的移动还可能受限于“助动词+动词”结构之间的成分的性质,比如某些副词成分可以阻断助动词的移动。例如:“你能迅速从美国飞回来参加会谈吗?”该句中的副词“迅速”就能阻断助动词“能”的移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同样是助动词移位,英汉助动词移位所涉及的语法范畴完全不同。英语助动词的移位与疑问功能范畴息息相关。英语疑问句的构成依赖于助动词移位,在没有助动词的情况下甚至要直接插入助动词再进行移位。汉语助动词的移位与疑问范畴没有关系。汉语自身语法系统拥有疑问标记词,也有动词重叠表疑问的句法操作。汉语助动词的移位涉及的是焦点范畴。助动词以及助动词的“X不X”形式都是焦点敏感成分,能使离他们最近的成分成为焦点,也能通过移动来改变句子焦点。
在英语疑问范畴中,助动词的移位是绝对的,只有助动词移位后才能达到疑问范畴的形成①。而汉语助动词的移位是相对的,并非每个句中的助动词都可移位。只有当句中助动词与动词之间的成分足够多,使得助动词有移动的空间时,汉语助动词或助动词的“X不X”形式的移位才可能发生。
注释
①英语特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为句中主语时,助动词不需移动。比如:Who can lift the box?
李宝伦潘海华徐烈炯.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及焦点的语义解释(上、下)[J].当代语言学,2003(1,2).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马庆株.情态动词的连用[J].语言研究,1988(1).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徐 杰 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范畴:“否定”“疑问”[J].中国语文,1993(2).
徐 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徐 杰.句子的三个敏感位置与句子的疑问范畴[A].单周尧 陆镜光.语言文字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尹洪波.现代汉语疑问句焦点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8(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 Press,1995.
Jamal Ouhalla.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Lasnik,H.Case and Expletives Revisited:on Greed and Other Human Failings[J].Linguistic Inquiry,1995(26).
Palmer,F.R.The English Verb(2nd ed.)[M].New York:Longman,1988.
Quirk,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1985.
Warner,Anthony.English Auxiliar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