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糖化血红蛋白
2012-09-04林楠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 A1c。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
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三个月应该测一次
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正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成为血糖控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检测可以指导医生更好地制订糖尿病诊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会因人群和实验室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4.4%~6.1%。针对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指南》明确指出,Hb A1c于6.5%以下为血糖控制达标。如果Hb A1c达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经达到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至三次Hb A1c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不稳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微柱法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高压液相、免疫凝集、离子捕获法、电泳法等。
检测Hb A1c需静脉采血2~3毫升。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8~12周前的血糖平均状态,故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运动等因素无关。但一般要求空腹采血。
影响Hb A1c最主要的因素有血糖及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越差,Hb A1c越高。而任何缩短红细胞寿命的疾病,如溶血性贫血,可使Hb A1c假性降低。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方法
一般来说,在2型糖尿病患病初期,医生会指导病人进行饮食控制,鼓励病人加强运动,并根据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如果经过这些处理血糖控制还不满意,就应该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如果仍不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就要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一般首选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应能够模拟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可持续覆盖全天24小时,而且平稳,无明显高峰或低谷,这样就能保证将全天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且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目前甘精胰岛素等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是能较好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胰岛素制剂。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早期启动胰岛素治疗不够积极。如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甚至已发生并发症后再开始胰岛素治疗,则不但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还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造成很大损害。
预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最准
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一直关心何种检查是警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最佳方法。传统的空腹血糖检测似乎正在让位给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空腹血糖水平能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已经患糖尿病,或是存在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从更宽的时间段来反映患者的血糖,即患者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而且在检测时无需空腹。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注意事项
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