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岭南的诗社研究

2012-09-02李艳

关键词:结社南园诗社

李艳

明代岭南的诗社研究

李艳

明代岭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为文人结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岭南的诗社十分活跃,诗社成员经常在一起谈诗讲学,相互交流,促进了岭南诗歌水平的繁荣兴盛。岭南的诗社持续了数百年,不仅是文人之间的酬唱活动,更是岭南文化精神的象征。

明代;岭南;诗社

明以前,岭南经济发展缓慢,文学艺术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而言还比较落后。随着岭南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岭南的诗社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明代岭南的诗社十分活跃,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目前,很多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岭南的南园诗社,如高建旺《南园五先生来历考论》、陈恩威的《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生卒年考补证》、唐朝晖的《南园诗社新探》等文,论证详实,但不具备完整的体系。李绪柏《明清广东的诗社》主要从考证的角度梳理了明清广东的诗社概貌,关注范围比较广,但对岭南地区的诗社活动及其意义缺乏深入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明代岭南地区诗社的发展脉络,力求将岭南地区的诗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的考查。

一、明代岭南地区诗社的发展及特点

明代岭南的诗社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南园诗社。孙蕡、赵介、王佐、黄哲、李德结诗社于南园,世称“南园五先生”。陈恩维说:“明代以前,岭南虽出现过张九龄、余靖等大家,但诗人分布面不广,并且只以个体形态存在,岭南文学还处在一个接受影响的时期。以孙蕡为代表的南园五先生在广州南园结社吟诗,取得与明初吴中诗派、闽中诗派并驾齐驱的成就和地位,标志着岭南文学进入自觉自为阶段。”[1]岭南诗派作为一个整体的派别,成为明初诗派的代表之一,标志着岭南诗歌的发展。“南园五先生”及其结社活动,在岭南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自此以后,明清二代,广东诗社勃兴,层出不穷。”[2]元末明初,南园诗社的发展开启了岭南地区的结社风气。明初还有著名的凤台诗社,主要成员是陈靖吉、何潜渊等15人。

嘉靖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的文人结社风气更加浓厚,文有文社,诗有诗社。因此,岭南地区的文人也响应这股潮流,积极参与结社,以文会友,诗酒唱和,吟咏性情。岭南的诗社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广。“他们的群体意识和丰富的诗歌活动,代表了岭南诗派的成熟和发展”[3],反映了当时岭南的社会现实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明代岭南的诗社持续了数百年的历史,与其它地区的诗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自身的许多特点。

第一,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及其周围东莞、南海、顺德等县。岭南诗社数量众多(表1)。

表1 明代岭南地区诗社分布

文人结社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以广州为中心,向周围经济条件较好、文化教育水平也相对比较高的东莞、顺德等县辐射。可见,文人结社通常集中在经济发达、风景秀丽、文化繁荣的城镇。

第二,诗社从成立到开展活动,往往需要具有号召力的组织者。相对以往的结社而言,明代岭南地区诗社的发起者身份比较多样化。诗社的组织者大多是才华卓越、声名远播的朝廷官吏。他们心怀天下,志向远大,诗酒酬唱,以文会友,如越山诗社的伦以训、东皋诗社的御史陈子履。还有一类文人因为仕途不顺而隐居结社,既可以逃避复杂的政治斗争,又可以在美丽的山水中忘却烦恼。李时行厌倦官场的争斗,建小云林别墅,对景赋诗,读书会友;溪南诗社是由王应华隐居后所结。还有一些为致仕荣归者,他们心境开阔,咏景赋诗,以乐享天年,黄阅古与诸耆硕结东山社,赋诗自适。

第三,从诗社的名称来看,这些诗社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元末明初,孙蕡、赵介、王佐、黄哲、李德结社,世称“南园五先生”,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开启了南国的风雅之气。嘉靖时,欧大任与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一起在抗风轩结社,世称“南园后五先生”,其诗风刚健雄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崇祯时期,有世称“南园十二子”的陈子壮、黎遂球、陈子升、欧主遇、区怀瑞等十二位诗人,他们主动标明继承的身份,结社于南园,在当时的岭南诗坛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再如凤台诗社,最初由陈靖吉、何潜渊等人于天顺、成化间所结,经历了几次兴废后,崇祯末由陈象明等人再度结社。其他的如浮邱诗社、诃林净社等,也多次重修。

二、岭南地区诗社兴盛的原因

明代岭南的诗社数量众多,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名扬海内的诗人,他们代表着岭南文化的发展和诗歌水平的提高。岭南的诗社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延续数百年的生命历程,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明代岭南地区的结社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明以前,岭南也出现了过张九龄、余靖等著名诗人,这些诗人的创作代表着岭南诗歌的发展,对于岭南诗歌的兴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南宋末年,东莞的赵必豫等遗民诗人对异族的侵略和压迫充满了愤慨,经常聚在一起诗酒酬唱,“表达共同的苦闷和气节,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萌芽了群体的意识和追求,这可以从近人陈伯陶的《宋东莞遗民录》和张其淦的《东莞诗录》中得到证实。”[3]这批遗民诗人的活动,对岭南的文人结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诗人开始不断增多。明初,各地文人群体与社团纷纷涌现,这种结社的氛围也影响到了岭南地区的诗人。“南园五先生”就在广州南园结社,开创了岭南诗坛的结社风气。

第二,任何一种文化或文学现象都产生于一定的经济背景之下。明代文人结社之兴,不仅有赖明代政治,而且是明代经济的产物[4]。繁荣的经济为文人结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明代岭南社会比较安定,“广东承平近三百年,经济持续高涨,已奠定了广东富甲天下的基础”[2]。广州早在唐宋时代就是著名的东方港口,贸易频繁。岭南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十分繁荣。孙蕡在《广州歌》写道:“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南畔更繁华。”[5]岭南繁荣的经济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文人结社吟咏、诗酒酬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岭南繁荣的城市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岭南四季如春,环境优美,从诗社的名称来看,也充满着诗情画意,如兰湖诗社、小云林诗社等。岭南还有各种奇花异木,异域风情,文人能够纵情山水,诗酒酬唱,享受自然。随着岭南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美丽的建筑园林也迅速出现。如广州的南园,布局优美,景致绝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青林翠竹,为文人结社提供了好的环境。岭南的诗人将城市的繁华和市井的风情融入到诗情中,使岭南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第四,岭南地区文化教育水平发展比较快,文人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去结社吟诗。明代科举制度的兴盛,促使更多的文人读书学习。虽然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诗社的发起者都是科举高第者,他们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常常聚在一起吟诗作文。科举制度也刺激了岭南地区教育的发展。这里有著名的濂溪书院、白山书院、泰泉书院、云淙书院等,还有一批卓越的学者在这里讲学,既为文人结社提供了场所,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三、岭南地区诗社的活动

明代岭南的诗社十分活跃,受明代政治的影响,结社主要是诗酒酬唱和讲学活动。

首先,文人结社大多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因而他们主要开展诗酒酬唱活动,吟咏性情。如小云林诗社是李时行的别墅,风景优美,“时与诗人十数辈以期分韵赋诗”。很多诗社的主盟者都是文采风流、致仕荣归的高官,他们聚集在一起,主要是愉悦性情,如粤山诗社、东山社、香山九老会等。还有些诗人因感伤时事,结社吟诗,抒发内心的不满。诗人们以文会友,诗酒酬唱,附庸风雅,推动了岭南诗歌的发展。在群体的诗歌活动中,他们互相影响,形成了比较接近的创作倾向。

其次,明代岭南的诗社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开展讲学活动。这种讲学活动,参与人数比较多,有利于展现社团的特色和宗旨,扩大诗社的影响。讲学活动还可以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开阔诗人们的眼界,加强文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如南园诗社诸人通过教书授徒等活动,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往,提高了诗人的诗歌水平,增强了诗社的凝聚力,扩大了诗社的影响。明代岭南的结社之所以如此活跃,参与人数如此之多,与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自由表达思想是分不开的。

四、岭南地区诗社的影响

第一,明代岭南诗社数量众多,为文人学士相互交流、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岭南诗歌艺术的繁荣。明代岭南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风味。诗社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既有利于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又有利于提高诗人的艺术鉴赏水平,促进岭南诗歌整体水平的飞跃。明以前,岭南虽然出现过张九龄之类的著名诗人,但岭南诗歌整体发展缓慢,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力量。元末明初以来,岭南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孙蕡、赵介、陈子壮、梁佩兰等。诗社为这些诗人相互唱和提供了场所,诗人可以尽情展现自身的才华,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出独具岭南风味的优秀诗歌。岭南诗人在相互唱和中形成了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创作风格,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第二,明代岭南的诗社不仅是文人的酬唱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行为方式。何宗美先生说:“结社现象不仅关乎明代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以及整个明代文学史演变之大势,关乎明代思想、学术、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兴衰发展,而且关乎近三百年间士阶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6]岭南人杰地灵,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才华的文人,这些文人思想活跃,热爱生活,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情。岭南的文人结社不仅是为愉悦性情,更显示了一种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气节。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他们不趋附于权贵,不贪慕荣华富贵,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气节。如南园诗社的孙蕡,“负节慨,不妄交游”[7],临刑时“作诗长讴而逝”。赵介学识渊博,始终保持着自身高洁的品格,他“无意仕途,追求一种存心养性的生活方式”[8]。明末的陈子壮也是一位志士,他与弟弟陈子升及黎遂球、区怀瑞等12人修复南园诗社,继承南园五先生的高尚气节,积极参加反清复明运动,与陈邦彦、张家玉合称“岭南三忠”。因此,明代岭南的诗社不仅促进了岭南诗歌的繁荣,更是岭南文化精神的传承。

[1]陈恩维.南园五先生结社考论[J].广东社会科学,2010(3).

[2]李绪柏.明清广东的诗社[J].广东社会科学,2000(3).

[3]谭赤子.南园诗社——岭南诗坛的第一个交响乐章[J].广东农工商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2).

[4]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54.

[5]孙蕡.南园前五先生诗[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48.

[6]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现象批判之辨析[J].文艺研究,2010 (5).

[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4899.

[8]陈恩维.试论明初岭南诗人赵介的生平、结社与创作[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book=121,ebook=56

I206.2

A

1673-1999(2012)10-0121-02

李艳(1985-),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2012-02-28

猜你喜欢

结社南园诗社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道学的团体化:宋儒结党,明儒结社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诗社撷英
“结社革命”背后的幽灵:非营利部门的理性化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