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两国在新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比较研究

2012-09-02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李佳

中国商论 2012年23期
关键词:分工优势制造业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李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分工格局从原来的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如今的产品内分工,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1世纪以来,中印两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增长迅猛,是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本文将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认清中国目前的形势,并为提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二战之后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出现,一些传统的国际分工贸易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国际上的贸易情况,因此众多新观点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人力资本论,技术差距论,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竞争力等等。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系统阐述了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从此成为学术界用来解释国际分工的最重要的概念。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迅猛,因为中印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现在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将中印两国比较,推上了学术研究的位置。至今为止,涉及中印比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两国总体经济制度、产业发展模式、经济改革路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竞争力等。

2 中印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比较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并且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从加工贸易着手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并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包括出口退税,关税减免,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如今,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中国还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制造业,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更好的融入到了国际分工当中,并且通过国际外包的方式带领我国的生产走入产品内分工模式,从而中国快速的融入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为了客观的反映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本文根据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 分类数据,计算出中国制造业主要贸易商品的RCA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表1中显示的是中国制造业主要贸易商品的RCA指数。我们可以看出,1类商品的RCA指数十年间从来没有超过0.8,说明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化学制成品的RCA虽高于1类商品,但仍处于十年间不超过0.8的状态,也处于相对劣势。而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 RCA都大于1.25,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RCA十年间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已超过1.25,并且比较优势逐步增强。第8类杂项制品如服装等的RCA在2000年达到3.24,具有极其强烈的比较优势,在接下来的九年里,虽然不及当年,但都在2.5之上平稳的发展。从这几类主要的贸易商品来看,中国的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增幅显著,这表明我国已经认识到只靠出口劳动力禀赋和低技术的产品是不够的,并且实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初步还是有成效的。

表1 中国制造业主要贸易商品RCA指数比较

表2 印度制造业主要贸易商品RCA指数比较

表2是印度制造业主要贸易商品的RCA指数。我们可以看到,1类商品的RCA指数从2000年到2003年一直比较稳定,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不大,2009年有所回升但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具有比较优势。化学制品2003年以前一直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从2004年开始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但都在0.8以上,说明印度化学制品及相关产品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力。 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2000到2003年RCA一直保持较高水平,RCA指数均大于2.5,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但都在1.25之上,因此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及运输设备RCA指数常年不高,都接近于0,完全不具备比较优势。杂项制品,包括服装等的RCA指数相对稍强一些,基本上在1.25以上;具有次强的比较优势,2010年骤降。从印度制造业总体的平均值来看,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 11年来RCA平均值2.15;其次是杂项制品,最弱的是机电产品及运输设备。由此可见,印度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制造业是有很大差距的。

3 中印服务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比较

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1922亿美元和1702亿美元,印度分别为1161亿美元和1233亿美元,只及我国的60.4%和72.4%。可见,从服务贸易的总量上来看,印度是明显落后于中国的。但是印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工业来支撑,只有三分之一来自于服务业,而印度,服务业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服务贸易三大分类中,体现现代服务贸易技术含量的项目主要包含在其他商业服务分类中,包括通讯服务,金融和保险服务,通信,软件等。从出口行业结构来看(见表3),运输和旅游二项合计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7%,而印度的这二项合计仅占出口总额的23.8%,其他商业服务占中国出口的53%,比印度低了24.8个百分点。从进口行业结构看,中国出口较多的运输、旅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几个行业同样是进口较多的行业,占进口总额的61.5%,其他各行业所占比例较小且差异较大;印度则有所不同,运输占其进口总额近一半,其他商业服务和旅游二项合计占46.3%,其他各行业的进口比例较小且比较平均。

表3 2010年中印服务贸易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

表4 2000,2005,2010年中印服务贸易各行业贸易竞争指数(TC) 比较

根据表4可以得出,中国的服务贸易整体一直处于一个劣势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十年来,总体优势有所增长。从行业上看,2000年我国和印度除了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一行业有较大的差距之外,其他行业都没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两国竞争力基本相当的行业有:旅游,专利和特许服务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印度的优势特别明显,TC值达到0.77,同期中国该行业TC值仅为0.15,差距相当明显,并且近年来印度的软件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增长迅猛,表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2010年,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有运输业,金融业和保险服务,运输业与货物贸易关系密切,一国的货物贸易可以带动运输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货物贸易集装箱化和网络电子化的发展,运输服务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中国在这方面的劣势便开始凸显。2010年我国的保险业处于较高的比较劣势,TC达到了-0.80,印度也呈现出-0.47的比较劣势。两国在通信服务业上均保持着较低的比较优势。

与运输和旅游业相比,其他商业服务业基本都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印度也同样具备竞争力。这可能是由于印度近年来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发展迅猛,承接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提高印度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出口。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的制造业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强于印度的,但是中国的制造业结构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的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高的外部依赖性,核心技术还是被发达国家所掌控,中国只是加工组装再出口,所以国内产业自身得不到发展,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而纺织品、服装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比较低,在中国的政策扶持之下,凭借自身的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地提升。当然,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完全凭借自身的能力去发展可能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进口来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可以说是学习的一个途径,但不能一味的模仿。中国的服务贸易在量上强于印度,但是发展速度和竞争力水平不及印度。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已基本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出口。我国正朝这个方向发展,但仍在过程中尚未完成,完成这种转变也需要一段时间。中国目前仍处于一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自然禀赋带动出口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中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仍需要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业正在面对相当庞大的国内内需市场和更为开放的国际市场,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但是仅仅依托着资源的庞大和消耗,低劳动成本的机械制造业是很难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我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分工中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获取主动权,就要掌握核心技术,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和改进。

第一,在品质方面,许多的制造业都致力于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当然这点表明了对产品的质量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经常形式多与实质,尤其在许多细节方面做得不够合理,不够科学,比如国标的设立上,精度标准的设立上,中国并没有很明显的进步。第二,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于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但是这种优势属于短期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归根结底,如何通过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建立制造业持续的价格竞争优势,就成为了制造业在世界上发展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在服务方面,在多年的制造业发展道路上,中国一直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视销售环节,而忽视了优质的服务环节。正确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根据市场需求决策新产品的研发,通过售后服务维修,诊断产品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也应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诚信程度。

对于印度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多多学习和借鉴。第一,应该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第二,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使其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贸易和外包业的发展。第三,制定相关的产业间协调政策,通过利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间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合作。“金砖四国”的提出,给四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比如,在计算机产业中,中国的硬件制造业比较发达,印度的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发达,如果中印采取合作,便可以垄断全球计算机软硬件产业,提高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作者认为,合作的结果必然也会带来竞争,合作和竞争是分不开的。当印度某一产业弱于中国的话,必然会采取相应的保护主义措施,中国也是一样。因此,中国政府也要处理好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

[1] 赵江林.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J].南亚研究,2011(2).

[2] 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3]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

[4] 杜莉,谢皓.中国与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5] K.Suenaga(2009),Vertical Dis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atch-up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J].Josai University 1~3.

猜你喜欢

分工优势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矮的优势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画与话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