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舟运动在厦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2-09-01林剑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8期
关键词:龙舟队龙舟赛集美

林剑峰

(厦门理工学院 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龙舟运动在厦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林剑峰

(厦门理工学院 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运用文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厦门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背景、优势和困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厦门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拥有深厚的龙舟文化底蕴和地理环境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经费不足、专业训练水域匮乏、高水平教练缺乏、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困境.建议,各高校通过建立校地、校企共建多元发展模式,筹集更多资金;建立高校龙舟协会,塑造高校龙舟运动品牌;扩大宣传力度,营造校园龙舟文化;建立完善的训练激励机制,解决学训矛盾.

龙舟运动;厦门高校;传承;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华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兴才学院10所高校龙舟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查阅1997—2012有关龙舟运动的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比较全面地掌握我国龙舟运动的发展历程和高校龙舟运动的研究现状.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设计了《厦门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现状教练员调查表》,于2012年6月向各高校龙舟队教练员发放问卷12份,回收12份,有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达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S P S S 19.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龙舟发展历程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梳理,总结出我国高校龙舟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85—1990).

1985年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的成立,加快龙舟竞渡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全国性的龙舟赛事形成一定的规模.此时,我国部分高校也参加了各省市的龙舟比赛.1988年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参加了天津市为纪念引滦入津通水五周年首次举办正式龙舟邀请赛,由于队伍是临时组队,竞技水平一般.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1991—2005).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召开之际,原广西民族学院男女龙舟队代表广西省参赛,均取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代表了我国高校龙舟的竞技水平.200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在天津工业大学成立,标志者我国高校龙舟运动迎来了崭新的时代.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教育部将龙舟运动增设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有10所高校获批高水平龙舟运动员的招生资格,这一举措给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增加了信心和希望. 2006年首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在天津塘沽的成功举办,代表着我国高校龙舟运动有了自己的管理机构和竞赛组织,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2.2 厦门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的背景

集美龙舟赛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亲自筹划和组织的知名龙舟赛. 1985年正式冠名为“嘉庚杯”龙舟赛,1995年增设了一个“敬贤杯”.这一赛事举办的延续,推动了当地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

2006年,为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打造厦门特色的两岸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了首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掀起厦门高校龙舟运动发展浪潮,参加比赛当地高校就有7所.2008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开始升格为国家级赛事.2010年,海峡两岸龙舟赛被国台办确定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重要项目.随着该赛事影响力的扩大,更多的高校组建了龙舟队参赛,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竞技水平得到提升.

2.3 厦门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优势

2.3.1 厦门水资源禀赋丰富

厦门作为滨海城市,其海岸线全长234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港区外岛群集聚,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丰富的水资源为厦门高校开展龙舟运动创造了基本条件.

2.3.2 厦门气候环境宜人

龙舟运动作为室外比赛项目,对气候环境的要求高.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非常适合龙舟运动开展,这是北方所不可比拟的.

2.3.3 集美深厚的龙舟文化底蕴,推动了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

集美龙舟赛自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以来,已经成为了集美传统节日,龙舟文化底蕴深厚.2008年“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升格为国家赛事,使其成为了国内参赛队伍最多、组别最多、奖金最多的赛事,吸引了国内、港澳台多个高校的参赛,成为了厦门高校与其它高校交流的重要平台.

2.3.4 厦门周边地区龙舟运动的快速发展,为厦门各高校龙舟队提供了参赛与交流的平台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每逢端午节前后厦门周边地级市、县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别样的龙舟赛,给厦门各高校龙舟队提供参赛机会,扩大了队伍的知名度.如厦门高校龙舟代表队在漳州长泰龙舟赛、石狮市闽台对渡文化节龙舟邀请赛、南安水头五里桥龙舟邀请赛等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4 厦门高校开展龙舟运动面临的困境

2.4.1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把龙舟运动办出特色,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极大促进作用.如,龙舟精神成为了广西名族大学全校学科建设的精神支柱;龙舟运动成为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名片”.纵所周知,队伍要保持在一个高竞技水平和赢得良好声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经费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表1得知,厦门高校领导对龙舟运动开展的重视成不够,只有1所学校非常重视龙舟运动的开展.在设备经费投入上,3所学校投入比较多,其中华侨大学作为国务院侨办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投入巨资建造了世界领先水平的龙舟训练馆、训练设备和训练湖.其它学校器材、装备的投入很少,有4所学校没有购买训练装备.在训练、比赛经费上,各学校的投入总体上还是不够,其中厦门理工学院从2006年到2012年的经费投入相对比较固定,且每年有小幅上涨,使得该队伍的日常训练得以维持.集美大学由于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集美大学龙舟队(男队)于2009年被迫解散.龙舟竞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设备经费的投入、训练比赛经费的投入,三者缺一不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这三个条件已经具备,队伍在短短三年里的竞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于2012年首次获得“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500米直道竞速高校男子组第一名优异成绩.

表1 厦门各高校领导重视程度、经费投入调查表

2.4.2 专业训练水域匮乏

龙舟训练离不开良好的水域环境,厦门虽是滨海城市,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建在离海边较远的地方,加之,厦门寸土寸金,很多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没有把龙舟训练所需要的水环境纳入到校园建设规划中,给龙舟水上训练增加了困难.调查发现,厦门目前只有三所高校有龙舟训练水域,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和华侨大学.其它高校由于没有训练水域,水上训练只能在“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开赛的前一个月由组委会统一安排,前后也就12次左右.水上训练的缺乏,制约了队员技术的掌握、体能的储备和战术的实施等,导致队伍的竞技水平与国内高校传统龙舟强队存在不少差距.

2.4.3 高水平教练师资队伍缺乏

教练作为队伍的指挥者和技术传授者,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效果和队伍的竞技水平.通过表2得知,目前厦门高校龙舟教练队伍中,水上专业的教练员只有2人,主要从事皮划艇和游泳项目;船舶航海专业的教练员2人,是学生留校的老师;其它体育专业教练员8人.不难发现,各高校教练员,缺乏龙舟运动的经历,只有华侨大学的隋文杰老师作为原国家队皮划艇队员接受过由国家龙舟协会举办的第一批龙舟教练员培训,其余教练员缺乏专业的业务学习与培训,对龙舟选材、技战术的掌握比较模糊.在学历上,总体的学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9人受过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职称结构上,具备高级职称的教练员很少,大部分是中级职称,对龙舟技术理论体系研究比较肤浅.高水平教练的缺乏,制约着龙舟竞技水平的提高.

表2 厦门高校龙舟队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表

2.4.4 学生参与度不高,学校间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只有4所学校的学生对龙舟运动参与度比较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专业优势.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设置了体育专业、船舶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具备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更有利于龙舟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其次,学习压力小.通过表3得知,这4所学校的队员都获得期末考试加分和学分,不仅解决了他们学习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发他们对龙舟的热爱.其它6所高校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纳新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学习压力大.通过表3得知,这些学校并没有给队员在考试、学分给予照顾.调查发现,这些队员都是普通高校全日制的大学生组成,基本上都是读理工科专业,课多、实验多、作业多,繁重的学习负担影响到他们的训练和比赛.特别是龙舟比赛主要集中在端午节前后,临近期末,期末考试压力导致队伍的训练和比赛被迫取消.如,华侨大学由于学生要参加期末考试,放弃了2012年的中华龙舟大赛的比赛.其次,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强,怕吃苦.通过对这些学校的普通大学生的随机访谈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龙舟队主要原因之一是怕吃苦,怕晒太阳.龙舟运动是一项对队员体能和意志品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学生要面对太阳的酷晒和雨淋,很多学生是没办法承受这样的考验,放弃了龙舟队.

表3 厦门各高校龙舟队队员考试加分、学分调查表

3 厦门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校地、校企共建发多元化发展模式,筹集更多资金各高校龙舟队除了尽可能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获批更多的资金外,应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可以通过两个举措:一是,建立校地共建发展模式.龙舟运动作为中国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比赛项目,龙舟竞技受到各省、市的重视.但是龙舟队的组建涉及的队员多、经费高等原因,导致很多省、市没有专业的龙舟队.如果地方政府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实现校地共建的发展模式,这无疑给地方政府和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途径之一,两者相得益彰.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在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支持下,近几年龙舟运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了众多企业组建龙舟队参赛、赛事赞助等一系列活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这一举动,建立校企联姻发展模式,实现双赢局面.

3.2 建立厦门高校龙舟协会,塑造高校龙舟运动品牌形象

通过依托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建立厦门高校龙舟协会,将有利于校际之间在龙舟设备、龙舟选材、龙舟技战术、龙舟训练理论体系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校际龙舟赛的开展;有利于龙舟竞技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厦门高校龙舟运动品牌形象的塑造.

3.3 加强龙舟教练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龙舟竞技水平

目前厦门高校龙舟教练员以中青年为主,水上运动经验比较有限.建议,加强与中国大学生赛艇龙舟协会的密切合作,组织教练员积极参加该协会组织的龙舟教练员的定期培训,丰富教练员的技战术理论体系.引进高水平龙舟教练员,加强各高校教练员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练员整体业务水平.

3.4 扩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龙舟文化

龙舟运动不仅是一项比赛项目,它更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龙舟运动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龙舟运动对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等方面,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龙舟赛事及本校龙舟队的训练与比赛情况,让更多的学生关注龙舟运动,参与龙舟运动,营造“同舟共济”的校园龙舟文化.

3.5 建立一套完善的训练激励机制,解决学训这一关键矛盾

学训矛盾一直困扰着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面对这一矛盾,建议各高校加强教务处、各系部负责人、体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磋商与交流,尽快出台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解决队员的学习后顾之忧,激发学生参与龙舟训练的积极性,为龙舟运动的顺利开展架起一道保障措施.

〔1〕隋文杰.现代竞技龙舟队伍技术风格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2(2):129-131.

〔2〕张发强.弘扬龙舟文化 铸就城市品质 [J].体育科研, 2009,30(4):36-37.

〔3〕张慧杰,陈红新.谈龙舟竞渡与奥运文化的相融性[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8(1):21-23.

〔4〕周华.对我国“龙舟运动”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25(5):127-128.

〔5〕罗婉红.龙舟竞渡的文化探源及其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0):81-82.

〔6〕徐勤儿,简波.文化形态学视野下的中国龙舟运动文化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6):11-13.

〔7〕伍广津.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9(3):99-101.

G 852.9

A

1673-260 X(2012)09-0143-03自1984年原国家体委把龙舟运动作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的成立,推动了龙舟运动的快速发展,龙舟运动已经从自发走向组织,从国内走向国外,从社会走向校园.高等院校作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主阵地,高校龙舟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影响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厦门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背景、优势和困境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厦门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路子,旨为更好地传承中国这一宝贵民族体育文化提供一定理论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龙舟队龙舟赛集美
龙舟赛
端午节观龙舟赛
高校龙舟队训练方式研究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01 澳大利亚举行中国新年龙舟赛最后之战
高校龙舟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
龙舟运动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