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2012-09-01杨春杨艳萍李旭明
杨春 杨艳萍 李旭明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 大理 671000)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指临床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及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临床又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1]。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是诊断SMI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检查、费用昂贵并有一定的并发症而应用局限。12导联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可以记录患者在日常活动、休息或睡眠状态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情况,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检查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的心电波形、难以记录突发的、短暂的心肌缺血的情况,从而提高了SMI的检出率。
本研究对89例不典型胸痛患者同期进行CAG和12导联DCG监测,评价DCG诊断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10年3月在本院心内科因可疑SMI而住院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2±16)岁。所有患者静息心电图无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且未服洋地黄、奎尼丁等影响ST段移位的药物。全部病例排除各种因素引起的干扰和伪差引起的ST段变化。
1.2 方法
1.2.1 记录受检者详细生活日记和相关症状,尤其是胸闷气短、心悸、胸痛等症状。SMI诊断标准[2]:12导联DCG中出现相临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 mV(J点后持续80 ms),持续时间≥1 min,每次短暂缺血发作的间隔至少为1 min,观察ST-T改变与患者生活状态的关系及患者是否伴胸闷、胸痛、心绞痛等症状,排除心肌病、预激综合症、过度换气等引起ST段漂移的因素。
1.2.2 CAG采用Seldinger法经桡动脉穿刺并选择性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其大分支中任意一支狭窄≥50%为阳性[3]。CAG结果(+)者,为SMI组;CAG结果(-)者,为非SMI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2导联DCG与CAG诊断SMI的结果的比较见表1。
表1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比较
12导联DCG诊断S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依次为74.0%、0.0%、77.1%、0.0%和60.7%。
3 讨 论
SMI可以引起心肌灌注缺损、心脏功能减退和心室壁运动异常、心肌代谢紊乱以及心律失常发作等,但临床和常规心电图检查难以发现,往往不易引起医师的重视,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猝死。
CAG目前是诊断SMI的主要检查手段和指标,常被作为“金标准”,但此检查不仅昂贵,且属创伤性检查,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存在一定的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尤其对于一些不适合作CAG的患者和不具备CAG条件的医疗机构,CAG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导联DCG电极的放置位置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相近或相同,可连续记录24 h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因此,12导联DCG在监测心肌缺血方面的作用已被肯定,它是其他检查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已成为目前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无创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本研究显示,89例患者中12导联DCG对SMI的检出率与CAG的一致性较高,12导联DCG诊断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74.0%、0.0%、60.7%。因此我们认为DCG可以用于SMI的筛查。
[1] 邓玉莲.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1):10-11.
[2]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7-88.
[3] 陈在嘉,徐义枢,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