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唐诗》中顾况诗异文例析

2012-08-30张智帅

青年文学家 2012年13期
关键词:顾况异文全唐诗

摘要:本文立足于清朝初年编修的《全唐诗》,对其中顾况的两首诗《长安窦明府后亭》和《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中的异文进行研究,力图断定文字的是非,以恢复顾况诗文原貌。

关键词:异文;训诂;《全唐诗》;顾况

作者简介:张智帅(1987-),男,汉族,黑龙江,四川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古汉语及近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26-02

异文就是指同一部古籍在几经修改、传抄、翻版之后,其中的某些字、词、句因版本不同等原因而产生的差异现象。《全唐诗》中的异文现象很多,我仅辨析一下其中顾况的两首诗的异文。作者试图通过参阅几种不同的版本来断定文字的是非,力求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以恢复顾况诗文原貌。本文利用音韵学、文字学知识,采用一些训诂学方法,间或参证一些古代的文献资料,试图对《全唐诗》中收录的顾况的两首诗《长安窦明府后亭》和《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中的异文进行辨析。

1、顾况《长安窦明府后亭》中“萧萧”与“肃肃”辨析。

长安窦明府后亭

君为长安令,我美长安政。

五日一朝天,南山对明镜。

鸟飞青苔院,水木相辉映。

客至南云乡,丝桐展歌咏。

吏人何萧萧(一作肃肃),终岁无喧竞。

欲识明府贤,邑中多百姓。

我认为“吏人何萧萧”中的“萧萧”应写作“肃肃”。理由如下:

1.1、“肃”和“萧”是通假字。“肃”与“萧”是可以通用的。

通过语音、字形、词义三方面的考证,排除了“萧”与“肃”同源的可能性。“肃”和“萧”是通假字,而不是同源字。

首先,从词义方面来看,“肃”和“萧”的意义没有联系。有些人认为,“肃”和“萧”在意义上有联系,其理由如下:

“肃”的本义为“千针万孔”,转义为“孔眼密布”。“艹”与“肃”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叶子正面密布小凹点、背面密布绒毛的植物”。他们据此认为,萧的本义是一种叶子正反面像刺绣作品的草本植物,后来特指艾蒿。通过对肃和萧的古文字形分析和参考《说文解字》的解释,我发现他们的观点不可靠,“肃”和“萧”在意义没有联系。《说文解字》中对“肃”的解释为,“持事振敬也。”又解释道,“古文肃从心从卪”。可见,肃的本义应该是“恭敬”。《说文解字》:“萧,艾蒿也。”艾蒿是一种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的植物。萧字很有可能是一个描述艾蒿形状的象形符号和一个义符合在一起组成的形声字。因此,“肃”和“萧”的意义没有联系。

其次,从语音方面来看,“肃”和“萧”在普通话中声母和韵母读音都不同,但却是从上古同一语音发展演变而来的。

“萧”在《广韵》中是“蘇彫切”,属于“心”声母;在《广韵》中是“萧”韵母,属于上古三十部中的“幽”或“宵”。“肃”在《广韵》中是“息逐切”,也属于“心”声母;在《广韵》中是“屋”韵母,属于上古三十韵部中的“屋”。

它们在中古时的声母还相同,再根据韵母所属韵部情况来看也是可以发生旁对转的,我们可以认为 “萧”和“肃”是“语音相近或相同”。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萧”解释为,“从艸。肃声。苏雕切。古音在三部。音修。亦与肃同音通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肃”和“萧”是音同而意义和来源没关系的通假字,而不是“音近义通”的同源字。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很多“肃”和“萧”通假的例子。例如: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1.2、通过参照唐朝及以前的文献,我发现在特指人的情况下用“肃肃”,不用“萧萧”。例如: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大雅·思齐》)“肃肃”就是用来表现文王及群臣恭敬貌。

轻辇西园,齐宫北郁;文卫济济,僧徒肃肃。(南朝萧子云《玄圃园讲赋》)。

召皤皤之臣,聚肃肃之宾。《西京杂记》

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汉书韦贤传》)

因此,在顾况这首诗中,用来指“吏人”的应该是用 “肃肃”。

2、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中公室与宫室辨析。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顾况

十月之郊,造公(一作宫)室也。君子居公(一作宫)室,当思布德行化焉。十月之郊,群木肇生。阳潜地中,舒达句萌。曀其蔚兮,不可以游息。乃熂蒺藜,乃夷荆棘,乃繇彼曲直,匠氏度思。登斧以时,泽梁蓁蓁。无或夭枝,有巨根蒂。生混茫际,呼吸群籁。万人挥斤,坎坎有厉。陆迁水济,百力殚弊。审方面势,姑博其制,作为公(一作公)室。公(一作宫)室既成,御燥湿风日。栋之斯厚,榱之斯密。如翼于飞,如鳞栉比。缭以周墉。墄以崇阶。俯而望之,矗与云齐。啸砆碔砆,藻井旋题。丹素之燝兮,椒桂之馥兮。高阁高阁,珠缀结络。金铺烂若,不集于鸟雀。绘事告毕,宾筵秩秩,乃命旨酒琴瑟。琴瑟在堂,莫不静谧。周环掩辟,仰不漏日。冬日严凝。言纳其阳,和风载升。夏日郁蒸,言用于阴,凉风飒兴。有匪君子,自贤不已,乃梦乘舟,乃梦乘车。梦人占之,更爽其居。炎炎则移,皎皎则亏。木实之繁兮,明年息枝。爰处若思,胡宁不尔思。

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中有三处是“公室”与“宫室”的异文,都是由于“公”与“宫”音同而早造成的。但通过辨析和结合语境,我发现《十月之郊一章》中的 “十月之郊,造公(一作宫)室也”和“君子居公(一作宫)室,当思布德行化焉”是该用“公室”, “审方面势,姑博其制,作为公(一作公)室”和“公(一作宫)室既成,御燥湿风日”应该用“宫室”。因为“公室”有时是个短语,有时是个词。

2.1、作为短语时,“公室”中的“公”在上古时代可以指君王。例如:

《尔雅·释诂》:“公,君也”;郑玄在《仪礼》中注:“公,国君也”。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公”作为“室”的修饰限定成分,“公”作定语。这时整个短语的意思就是君王的宫殿。还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公王(君王);公府(君主之府;官府);公寝(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公邑(国君的直辖地);公庙(指国君诸侯之庙)。“公室”中的“公”也可以是“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也可以泛指“朝中职高掌权者”。

这首诗的标题出自于《诗经》中《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是周幽王时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周幽王、皇父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

顾况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小雅·十月之交》也一致。他是在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当时的统治阶级。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首控诉统治者劳民伤财修建豪华宫殿的四言诗。那么,“公室”中的“公”就可以理解为周幽王,也可理解为皇父等奸佞之人。如果用“公室”这个词就不是很恰当。上古时代,宫室是古代房屋的通称,无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只有帝王所居才称为宫或宫室。在唐朝,宫室专指帝王所居之室。如果用“宫室”这个词,那么这首诗的矛头就直接指向当时的皇帝。这在封建专制的时代里不可能发生的。虽然顾况是一个对统治者很不满、抑郁不得志的官吏,但是绝对不可能直接控诉最高统治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行为。

因此,“十月之郊,造公室也”中的“公室”不应该写作“宫室”,有的版本是后人误改的。

2.2、作为词时,“公室” 可以指王国或政权。“君子居公室,当思布德行化焉。”中的“居”是“治理”的意思。如: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柳宗元《梓人传》)

因此,“居公室”应当是“治理王国或国家” 的意思。例如:

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礼记正义》)

“作为公室”和“公室既成”中的“公室”应该改成“宫室”。因为公室可以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可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但没有表示“宫殿”的意思。“作为公室”中的“作为”是建造的意思,后面接宾语“宫室”。例如:

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墨子·辞过》)

因此,“公室既成”中的 “公室”也应是“宫室”,指的是“宫殿”已经建成。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卷264,中华书局1985年版.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7年版.

[3]、王宁《汉字构形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顾况异文全唐诗
顾况:沦为绿叶的—朵红花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有其父必有其子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20世纪以来顾况研究综述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