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融合

2012-08-30邢艳莉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

邢艳莉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文化意识的培养为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不同的文化意识,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不同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维理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得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使语言学以致用。

[关键词] 语言 文化跨文化交际融合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广大英语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反思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作为有效交流的工具还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一直是过分地偏重语言外在形式的讲解传授,着重语音、语法、语义的讲解与学习,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十分精通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测试总体水平也相应较高,却在语言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必备的交际能力,特别是缺乏语言文化差异方面的理解,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答对关乎语法规则的题目,但却无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地交际。事实上,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实际情境中,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少许语音或语法错误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但其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所产生的后果却非常严重,因为这些文化错误不符合外国文化中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是很难接受的。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与学习中,简单地了解目标语的表层含义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考虑到这些语言是否适应对方国家的文化,而且还要大力改革英语教学只停留在传授语言知识上的缺陷,必须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不同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群体(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语言的表达,行为和交际活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是使学习者对目标语所处的社会文化有一個整体的了解,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具备充分地正确地认识,并逐步做到接受与适应。因此,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不同文化有益于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有益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具有双方文化共享性差;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无意识的先入为主等特点。交际的成功与否与对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需要从基础外语教学开始就注重拓宽学习者的文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对提高学生的外语实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来探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合起来,从而提高所学语言的实用功能:

1. 注重加强英汉文化差异对比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们的思维理念﹑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学生在中国语境下学习英语时极易受到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说不出地道的英语表达。比方说,在英语初学阶段,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事实上,在使用英语的国家中teacher只是代表一种职业,而中国文化中的“教师”一词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成为人们对老师的一个尊称。由于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对该词的一种片面的简单的理解。事实上,英语中称呼某人时一般用Mr. , Miss , Mrs.等,如为突出某人特殊身份时,还常用Doctor, Professor 等词语。因而,在称呼“李老师或李教授时”时应该用Mr. Li,Miss Li,Mrs. Li或者Professor Li更为符合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与别人见面闲聊时常会问到一些涉及到对方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比较私人的话题,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非常反感,他们普遍认为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个人隐私,是不应随意透漏给他人的信息。针对这样的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在英语国家我们要尽量避免问到涉及别人隐私的一些问题,以防在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真正交流时所出现的尴尬场景。

2. 掌握词汇表达的不同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补充一些词汇内涵的介绍,以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简单理解和错误使用。例如“狗”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里表达动物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都是一样的,但dog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象征,所以,比如在love me, love my dog中,dog指的是好友。A top dog指的是优胜者。反之,underdog一词表示弱者或失败者的意思;而在中国文化中“狗”一般代表坏人,故有“狼心狗肺”之说。把这种体现不同文化涵义的词汇通过对比来讲解,能够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相关词语并有效得体地加以应用,从而能够避免认识该词却无法正确理解的现象发生。

3. 理解身势语所传达的不同文化意义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人类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通过各种身势动作,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像词语一样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含义。身势语(body language)作为非语言交际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斯特尔首先提出的。他指出人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肌的动作,器官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态度—“身体即信息”。身势语包括目光语、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触觉等若干方面。“身势语是一部聪明绝顶的法典,虽无只言片语,但人人皆通。”人类学家爱德加·塞伯这样写道。身势语和语言一样都体现显著的社会文化特征。一方面,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里,身势语所表达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违反某种“定势”极易引起交流中断或误解;另一方面,一个特定民族传统身势语的内涵也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微调的过程中。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而代表不同的交际功能。正如我们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因为词在具体的交际中只表示一个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人们交流思想。确定身势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意义的主要依据是交际的具体情景或上下文,它包括话语的客观环境(包括交际者双方、时间、地点、原因、交际双方的特征,如声调、姿态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英文原版电影或相关视频等资料,通过向学生讲解剧中人物使用的不同身势语来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人物的各项活动和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从而避免对某种动作理解出现的偏差以及所引起的一些误会和不良反应。

4. 增强口语交际练习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对学生而言,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所学内容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

5. 探究語法的文化形成因素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差异较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目的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一块面包”,而英语用“a piece of bread”来表述,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因而在英语中“ bread ”被用作不可数名词,这和我们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

6. 利用多种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还应该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创造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此外还可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舞台剧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来训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正如我们所强调的,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要想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就应做到尽可能地去激活学科教材内容,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和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和鉴别,让他们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异同并应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中,从而加深认识和理解,最终让他们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进而加快他们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陈庆荣. 英汉身势语的语用功能及文化差异[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4.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5] 唐德根.跨文化交际学[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6] 王振亚.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7] 张治英. 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两块磁的交际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消防意识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