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家庭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2012-08-30张淑莲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社会化子女犯罪

张淑莲

[摘 要] 家庭教育要负起对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的责任,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精神,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方式,通过法律的形式,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力量,保证未成年人树立法制观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关键词] 家庭教育预防犯罪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而传统的家庭模式被现代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故而家庭教育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外移并逐渐弱化进而严重影响着未成年的违法犯罪,家庭教育功能受一定社会性质的限制,已经部分转移到社会上,由社会专门组织学校来承担,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当今社会上的家庭问题,家庭教育功能不当以及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潜移默化的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只有加强家庭教育,才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一、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其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恶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归根到底是由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和不完善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思想上忽略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一些父母在对子女应尽的义务上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知道抚养孩子是自己天生的职责,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但却忽略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片面的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是社会的事,错误地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因此属于管教,忽略8小时以外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子女由小毛病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溺爱性家庭教育对子女养成养成不思进取、自私、任性的性格或严重的心理依赖。现代家庭模式变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过去的四世同堂转变为现代的核心家庭即三口之家。所以,独生子女也增多了。由于众多长辈看护一个孩子,由此盲目溺爱现象也随之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家庭中,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是家里的“小皇子”,有的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满足他们一切的物质享受,有的家长不管子女的要求是否合理,一概予以批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袒护、包庇、纵容放任。这些行为的后果,往往造成未成年子女沉溺于物质享受之中,养成不思进取、自私、任性的性格或严重的心理依赖,导致其社会化的不完全,很难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极易产生偏差行为。

(三)不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所谓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是指家长间关系不和睦,家长关系紧张或父母自身道德不良,行为不端的家庭。父母榜样的影响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不正常的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父母的关系不和睦,家庭气氛紧张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创伤。在父母的关系恶化的家庭中,家庭生活气氛总处于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一方面围城您子女得不到正常的引导和教育,更为不幸的是他们往往成为争吵的“出气筒”和“发泄对象”。孩子得到的不是父母的亲近、温暖和体贴,而是疏远、冷淡和怨恨,因而很容易养成暴躁、冷酷、孤僻、厌世以及不信任他人的病态性格。有的孩子由于不堪忍受而离家出走,流浪社会以至失足犯罪;二是父母不道德行为的消极影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结果表明:未成年人许多不良品质,往往是其父母生活习惯、价值观、品德内化的反映,是未成年子女模仿和潜移默化感染的结果。突出表现在:父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子女的道德状况,父母的不检点直接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增加。

二、加强家庭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实现孩子的全面社会化。教育目的决定教育方式,而教育方式又会影响教育结果,所以,家庭应转变社会功能,特别是教育功能。

(一)家庭要负起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的责任

家庭是承担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中确实发挥作用,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家庭的初次社会化作用主要是正确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

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及其重要的环节。据有关调查,大部分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地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使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或暴力对抗或悲观厌世,对他人和自己生命都默然。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过高等方式,对未成年人教育都是有害的,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科学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的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深刻的影响。使未成年人养成互助、互爱、关心他人、辛勤劳动、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家庭的责任感和社会的责任感。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达,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父母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性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

(二)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1、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精神。现代社会由于家庭模式的变化,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是“小公主”、“小皇上”,他们是家庭中的主人,他们在家庭中,什么都不会干,他们的父母也不让他们干,所有的活父母全包。可是一旦离开家门,离开父母,他们就不能适应学校独立的生活环境,自立、自理能力差,不与同学相处,从而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严重的可能产生犯罪。所以,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独立的生活能力,以便适应社会。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多方面的,不是单向的,而是融入一体的。要使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并能幸福的生活,能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综合培养孩子的能力,改变教育方式,为孩子的社会上好“第一节课”。

3、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方式。当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因此,现代家长在施教过程中,要力图改变以往的那种陈旧的观念和方式。家长们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可一味的追求子女在智商上的高度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

(三)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

要真正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力量,保证未成年人树立法治观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和互动,各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职,保证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正确教育和呵护,而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关注,随时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监控之下,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猜你喜欢

社会化子女犯罪
Tomb-sweeping Day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
教育子女陋习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