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高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2-08-30周军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2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院校价值

周军

[摘要] 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其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复杂的多元价值体系中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作出理性的选择。针对高职院校青年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价值观教育必须改变以灌输价值观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按照价值观形成的原理,引导学生在价值选择的权衡中自觉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种经过思考和权衡之后形成的观念作为其生活实践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教育学生将价值判断的历史标准与个人标准有机结合,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价值等级列表;培养在相应情况下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能力,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胡锦涛主席在十七报告中强调:“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这一精神指示,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应当结合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和原理,引导学生形成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一、价值观的含义和形成以及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生存环境中的客观存在物(包括人、事、物)、自身及二者关系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人在其一生中,会置身于家庭、同伴团体、学校、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现代社会中,高度发展的媒体使得这种环境要素更加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个体的思想及其行为在复杂的环境中受到情感、礼仪、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宗教等因素的规范和影响,从而逐渐接受社会认可的行为和存在方式,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标准。

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足够重视价值观形成的早期阶段,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取向上出现错误,在大学阶段才进行纠正的话,无疑是一个事倍功半甚至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是无力的,相反,大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只要能采取恰当和有效的方式,它会成为个人价值观重塑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阶段价值观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其心理意识中形成符合社会历史标准的价值列表,能够对自身所面临的不同价值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准确判断,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的能力。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地包括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重要价值冲突情况,帮助学生在当下形成稳固的价值衡量与取舍标准,以避免未来生活里在复杂的价值冲突中出现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权衡价值大小的能力,因此,大学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不需要放在教导其如何选择上,而应当放在引导学生对复杂的价值对象进行深入思考,使其对价值感的大小与价值本身大小之间差距能够有清晰的认知。当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难以区分出轻重大小时,价值观教育应当能让学生在处理这种巨大的麻烦时能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毫无疑问,价值观教育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问题。尽管我们就算不作出任何努力,青年大学生也会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自身稳固的价值观,并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这种自发形成的价值观也不算糟糕,但是,这种原生状态下形成的价值观念,与我们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颇多的不符合之处。它难以保证青年一代的价值观能始终以坚定的态度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即使大学阶段并不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我们也必须要作出巨大的努力。但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却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从教学连续性看,大学价值观教育与之前的教育存在脱节

我国学校对于学生德育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幼儿园时代就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开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则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这门课程并没有在真正意义被当做一门核心课程。许多老师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并试图将思想品德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例如在某个节日全校学生集体给父母写信、下跪以表感恩之情,或全体回家做家务端茶倒水以示孺慕之意。形式是热闹的,反响是轰动的。但在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在履行,而不知道他们是否在思考。而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独立思考,只是按照价值训令行事,即使这个人看起来是品质高尚的,但实质上他依然是不成熟的。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的是人与其生存环境中客观存在的频繁互动,需要在行为习惯中逐步养成,标志性的事件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到了高中阶段,很多学校已经不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了,而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本是一种好的趋势,但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工作明显让位于知识教育工作。以至于学生升入大学以后,面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甚至会产生新奇感。当代学生在十四至十八岁之间,通过熟练使用网络与社会开始大量接触,很容易接受各种在他们看来很酷很时尚很好玩的观念。及时、正确引导的缺席,使得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难以普遍地享受到网络的积极效果,相反,网络的消极作用却被放大。因此,近年来,在电子网络方面出现的各种与青少年相关的问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时代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新一代年轻人已经早早地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向社会发出他们的声音。大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将学生的这种声音所表达的诉求引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向。

(二)从教学模式看,价值观教育还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

尽管从内容设置来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都可以看做是广义的价值观教育,二者都要求有足量的实践课时,同时,广大高职院校的学工工作者也努力将价值观教育纳入到学生管理活动中来,但这依然没能改变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工作还是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理论宣讲的状态。高职院校普遍地更注重技能性与实践性学习,对于缺乏明确操作规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本身并不会太重视,认为即使不学也没关系,反正不会影响到专业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受制于经费、安全、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多方面因素,难以全面有效地展开,因此,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三)从教学方法看,灌输式和训诫式依然是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依然是课堂,课堂则以教材体系为蓝本进行教学,没有将价值观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单独提出来。在教学的方法上,教材体系使用的语言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和训诫式,要求或者指明学生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等等。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认同,灌输式和训诫式的方法在人成长的初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对于一个心智渐趋成熟的个体而言,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可能会正好与预期相反。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不能仅仅是单纯地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和应当的,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去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出现。尽管很多教师做了巨大的努力,使得课堂的气氛并不再是刻板的教条式宣讲,而是充满乐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和训诫的模式。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课堂的气氛,虽然课堂气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真正关键的是,教师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保留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面对复杂的价值体系时能够坚持独立的思考,以及是否给学生保留了犯错和纠正自身错误的机会。通过艰难的思索,甚至是失败后的反思而最终认可的价值观,才是经得起诱惑和打击的价值观,而这个要求恰恰是灌输和训诫式的方法难以达到的。

(四)从教学内容看,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缺乏简单而有感召力的标志性概念

教材体系经过多次的改革和完善,在知识体系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学生成长成才在道德品质要求上的方方面面,并结合历史和现实作了详尽、完善的论述。但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体系的掌握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对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模糊淡忘,少数学生甚至连课程名称都只能记得简称而记不全全称。这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偏弱,学习习惯不够科学有关,也与教学中缺乏简单明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价值概念有关。国家一再强调要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工作,在教学中令学生形成印象深刻的价值概念,使价值概念以鲜明的印象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发挥价值观的价值指导作用,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一个切入点。

三、推进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改革的思路

在高校继续推进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培养道德完善的社会公民。杰出的道德楷模是重要的,但无法通过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批量地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应当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定位在培养道德完善、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上。即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培养能够在复杂价值冲突中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一)确立标志性的价值概念,形成鲜明的价值感

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拆分教材知识体系,提炼标志性的价值概念,使学生对一个或几个重要价值概念形成鲜明强烈持久的印象,从而强化其价值观。著名品格教育专家里克纳指出,品格教育的目标是传授学生尊重与责任两种价值观。他认为,尊重有三种主要形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尊重自己是指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语言与身體的内在价值,认识到诸如自杀、自残、酗酒、吸毒、自我放纵与自我贬低等行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不道德的。罗伯特·施佩曼在其著作《道德的基本概念》中也指出:“人不是纯精神的生命体,而是天生就能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就是用她的身体和语言。如果身体和语言没有被作为人的代表来尊重,而只是当作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来使用的话,人自己也就成为只供使用的工具了。”[2]尊重他人则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人,尊重对方的尊严,并认可对方与自己拥有平等的权利。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及滋养它们的环境,则是一种博爱精神的体现,是思想价值境界的提升。由于尊重,人会对其所尊重的对象产生出责任感,责任是尊重的延伸,也是尊重这一个态度在行为和情感中的具体体现。[3]高职学院的职业性特点决定着其学生有着鲜明的岗位针对性,为了让学生跟好地适应岗位以及由岗位带来的社会角色,思政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与责任这两种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将尊重与责任这两个概念加以强化,渗透到学生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去,形成标志性价值概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其积极价值取向。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对于尊重和责任两种价值观也有着着重的论述。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事实上这一知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太过于复杂难懂,学生并不需要专门的教导就能够理解这一道德知识。因此,价值观教育的真正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复杂的价值冲突环境中,能够自觉地遵守尊重与责任的价值要求,并且,如果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话,他能够迅速自我反省并及时加以纠正。同理,爱国与创新也是能够被强化以形成标志性价值概念的重要元素。具体的实施方式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面临价值冲突并进行思考的时候,标志性价值概念要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于其思想之中,并作为学生衡量选择具体价值的标尺。

(二)突破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首先,课堂依然是重要的战略阵地。但是,价值观教育不是思政教师单枪匹马艰苦奋斗就能顺利完成的任务,它需要与学院整体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学校所有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标志性价值概念强化的过程中,所有课程的有机参与显得尤为重要。要避免的情况是,将价值概念生搬硬套,或者讲授具体专业知识时牵强附会。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作为人类知识的结晶,常常是拥有着巨大价值的,它与价值观的结合必然是顺理成章的。因此,寻找价值观教育与具体学科知识教育之间的有机生长点,并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其次,价值观教育应该最大可能地融入生活,突破课堂模式的限制,将父母、大众传媒、商业界、市民和社会团体联结起来,创造一个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对于学校生活的整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良的社会观念和错误的思想,要有旗帜鲜明的反对立场;对于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中出现的恶劣品行问题,要有严格的制度加以惩罚;对于可能和已经出现的犯罪行为,要依靠法律坚决加以打击。借此保证大学生活环境的相对纯净,使学生的道德实践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的正确道德观念。

再次,价值观教育应当自觉超越认知领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即不要简单地告知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直接或者间接地面对复杂的价值冲突体系,在冲突中进行衡量和取舍,对善恶好坏进行自己的独立判断。让学生在为正确合理的选择进行欢呼以及对错误的选择进行反省纠正的过程中,加深对价值观念的深层理解,从而为将来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最后,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思维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为教师和管理者订立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使其自觉担负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教育的责任。双管齐下,全面渗透,师生双方都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学生价值观的巩固和修正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品质良好,人格健全和善于思考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价值观院校价值
我的价值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