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博物院泥人紫砂馆的设计与表现

2012-08-29毛白滔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2年6期
关键词:惠山泥人紫砂壶

文/毛白滔(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一、设计总述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奎水,中央戊巳土。土是文化是孕育万物的母题,是寄予天涯是相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土是艺术。如果说惠山泥人,是由大俗入大雅的江南亲切,那么紫砂陶器,则富含雅之又雅的东方神韵。

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设计主题,泥塑奇葩和紫玉金砂两个内容的结合体,两个内容的共同点都是关于泥土的文化与艺术,寄托着无锡人对泥土的眷恋。他们用聪明才智,将泥土变成蕴涵吉祥文化与寄托美好祝愿的泥人,让它走进千家万户;又将泥土变成光彩宜人的紫砂壶,流传于文人雅士之间,演绎着一个个文化圈里的风雅聚散。

基于这些特点,在设计上通过展板、壁龛、展台、展柜的不同造型与组合,在工艺以及空间的立体穿插的形式上,让这些妙丽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在平面、立体、图片、声像及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和灯光的合理布置下,弥漫出令人惊喜的视觉冲击力和千古流芳的强大生命力。

二、设计表达

1.平面布局

本展览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由相互结合又各自独立的两个主题(泥塑奇葩和紫玉金砂)构成,合理的安排平面布局,组织游览路线,是展示颇具民间特色的泥塑发展之路的前提。平面布局的另一要点就是主展线和辅展线的安排。主展线即逻辑线,将泥人和紫砂壶的精美造型和发展历程,客观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辅展线的展开以场景、雕塑、大画面等手段来表现民间市井、泥人制作等具体情景,用材料的质感衬托紫砂的高雅,用展览的色彩烘托泥人的亲切。抑扬顿挫,错落有致,节奏的变化延伸着展览的主题,避免可能的视觉审美与心理疲劳。

2.展示内容

泥塑奇葩:寻渊溯源 探微钩沉

泥塑芬芳 神工天成

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紫玉金砂:陶都宜兴 延绵未绝

文房雅供 风雅聚散

宫廷盛行 民间广传

三、展陈大纲

(一)序厅

作为两个馆的总序厅,不但是两个展览的出入口,又要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整个序厅造型简洁大方、主题明确,使观众在此有明确的参观方向性。

(二)泥塑奇葩

1.寻渊溯源,探微钩沉

无锡惠山黑泥呈褐色或棕黑色,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皱,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强。这些特性的天然黏土,为惠山泥人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惠山泥人起源于明太祖洪武年间而盛行于清,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从早期的孩童玩具“大阿福”向细巧的戏剧人物“手捏戏文”转变,惠山泥人名声鹊起。数百年来,家家擅长捏塑,户户能敷彩绘,代代相传相习,传承着这一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品。

推测惠山泥人滥觞于宋代。“惠泉山下土如糯,阳羡溪水米胜珠”。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描写惠山粘土诗句,而唐代名为“善业泥”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的传入和南宋街头叫卖的摩喝罗,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惠山“大阿福”的悠久历史。

2.泥塑芬芳,神工天成

“惠山泥人在明清时代之发展”具体介绍:明末清初,惠山泥人在模具制造的同时,出现了手捏泥人,并且有了从事季节性生产的专业泥人小作坊。展墙上,巨大的灯箱展示的是老艺人们口碑相传的泥人制作工艺流程, “捏塑二十字”技法“搓、揉、捏、塑、拍”;“包、粘、镶、接、划”;“挑、印、剪、插、压”;“扳、推、揩、糊、装”。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方法,至今仍被遵循。

泥人的制作原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惠山脚下的黑色粘土造就了惠山泥人那独特的风格。展览通过图片、实物和视频相集合的方式,为观众介绍惠山泥人的成分和提炼过程。

惠山泥人在清末之复兴:清末,清军与太平军的激战,给无锡带来了空前的劫难,但凭借江南鱼米之乡的区位优势,惠山泥人逐渐得到恢复。这一时期,所遗存的作品透露着当时惠山泥人的繁荣景象。“要神仙找阿生,要戏文找阿金”的谚语也代表着当时艺人们的卓越成就。

民国时期惠山泥人状况:这一时期,对外来玩具的抵制,民间工艺相互交流,和新工艺、新原料的运用促进了惠山泥人的改良和发展。

过年场景: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一场冬雪之后,一个走街串巷的买泥人的艺人旁边围着几个等待着买玩具的小朋友,旁边的雪人似乎也在探头观看。惠山泥人所蕴含的吉祥文化,历来都被人们广泛认同。每逢过年、过节,买几套泥人送礼陈设,既增加了节日隆重欢乐的气氛,又表示了对幸福的祝愿。

在中国每个行当都有尊奉祖师的习俗,认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们行当的创始人,他能保佑后代艺人的生产、经营顺顺当当。在惠山泥人行业里也有这个习俗,最早建立的泥人业行会的名称为“耍货公所”,是1889年胡万成、龚源盛10余家共同设立的。公所供奉的祖师是公元前战国时期的孙膑。泥人一条街的复原景乡。泥人耍货店祠堂分布图,惠山泥人大师师承关系表,都从不同侧面反应了惠山泥人这一民间工艺的蓬勃生机。

泥人之家场景复原:惠山泥人的工艺流程包括滤泥、捶泥、打稿、捏形、翻模、印模、整修、打底、着色、开相、上油等十几道工序,其中捏形和彩绘是最重要的两道工序。展览在这里复原了一处手工小作坊。作坊中,两位艺人相互配合,一个捏泥人,一个给泥人上色。木桌上摆放着捏制泥人和彩绘所需要的各种工具,还有许多没有上色的泥胚。旁边的竹编中放着一批成品,桌边小孩专注的观察,身后女子笑盈盈的注视,整个场景,配合图文介绍,为观众生动的再现了手工泥塑技艺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无锡泥塑艺人家庭的生活情趣。

3.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惠山泥玩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神话传说、名人典故、佛道僧人、戏曲人物、美女孩童

动物花果、坊间民俗等多项种类,其中以寓意吉祥,体现民风民俗的作品最受欢迎。 建国后,惠山泥人品种、门类逐渐多样化,而无锡市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条例的颁布,又使惠山泥人的创作再现兴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和蓬勃生机。

“泥人的表情”之展墙,从惠山泥人纵横数百年的历史跨度中,选取各个时期的典型作品,将它们的面部表情进行放大,突出的表现这些泥人中既阳春白雪,又民间市井的传神的表情,和它们背后艺人们的细致而高超的刻画。色彩鲜亮、清爽利落、笔法周齐、艳而不俗、人物个性分明。各个泥人来自不同的著名艺人,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泥人展馆互动部分:欣赏过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泥人作品之后,我们在此安排了一处“泥人工作室”,观众可以在专业的工艺师指导下,亲手制作泥人并上色,作为纪念品带回。在这里,再次给观众介绍泥人的制作和彩绘方法,可以作为自己制作时的参考。

手捏戏文:无锡地区每年的佛会、庙会、花会、香会等民俗活动,扩大了惠山泥人的销售市场;同时,昆曲普及为平民文化,泥人艺师中有很多戏迷,丰富的戏剧故事为手捏戏文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手捏戏文作为惠山泥人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是在弘治年间发展起来,并逐渐获得各种不同消费层次的欢迎。其巧用戏曲“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以最富于代表性的情节、人物和动作,达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塑造表现手法。郭沫若先生曾写诗赞美惠山手捏戏文:“造化眼前妙,须臾出手中”。展览在这里按照吉祥之美、形态之美、神韵之美、个性之美分四个方面,分别截选了部分藏品,配以视频辅助的方式,来反映这一主题。

中华文化血脉,惠山泥人的代表之作——大阿福,正是历代能工巧匠为文化增添的又一荣耀。“大阿福”含有福运、福气的寓意。其憨态可掬、朴实粗犷、喜庆吉祥,人见人爱,经过历代艺人的创作与加工,成为了惠山泥人的代表。正因为“大阿福”所孕育的、所寓于的吉祥含义,至今仍为大众所认同,在此部分结尾,我们选用高标先生创作的一对天真可爱的“大阿福”,愿它能带给所有来此参观的观众吉祥、安康。

(三)紫玉金砂

1.陶都宜兴 延绵未绝

说起紫砂陶艺,不免回顾历史。宜兴制陶业自古有之,数千年来延绵未绝。从距今5000年的马家浜文化陶器到清代紫砂标本,各个时期宜兴的制陶业在不断地发展。紫砂陶艺,这一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独特性的产物,在宜兴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宜兴紫砂陶艺术发展至今造型日臻丰富。

紫砂产品的原料和成型工艺:传说中,异僧呼卖的“富贵土”,便是产于宜兴黄龙山的紫砂泥,有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因其产自宜兴,故亦称宜兴紫砂。展览通过一段矿物展览截面和三种紫砂泥的实物,来表现紫砂泥的来源与原始状态。将紫砂成型的方法用两组灯箱的形式详细、直接的展现给观众。

2.文房雅供 风雅聚散

紫砂是传统工艺,而这一传统工艺正是有了文人雅士的赏玩,才与其他陶艺品有了很大的不同。数百年来,文人学士、艺术家们用紫砂壶演绎着各时代的风雅聚散。由于每个紫砂的艺术形式都表达一个主题或一种思想,不由得让人去思考,去解读。那些遗存下来的紫砂精品,所传递出来的历史信息与审美特征。

历代紫砂精品:在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上,各个时期人才辈出,争奇斗艳。时大彬、陈鸣远、陈鸿寿、顾景舟等等,都是空前绝后、独树一帜的大家。这里,采用一组独立的展柜来集中展现这些达到紫砂艺术至高境界,又极具个性化的作品。砂壶之美在于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味美,各方美态由观众自行品味、赏玩。

文房雅供:紫砂壶这一民间工艺,素雅和含蓄、质朴和温厚。几百年来经久不衰,不断推陈出新,正是因为有了文人骚客的参与,雅士们的把玩和养用。朱可心与黄宾虹,顾景舟与唐云等,民间与文士的交错互融,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艺术附于壶体,使得紫砂壶登上大雅之堂。“文房雅供”是游客进入这样一个场景:工作之余,品味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何等风雅。

3.宫廷盛行 民间广传

紫砂壶与茶文化,茶具文化:中国自古有饮茶的习俗,陆羽在《茶经》中有 “茶之为饮,盛于唐朝”的记载,正是由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文人雅士在太湖之畔的多次雅聚,促使了颜真卿将陆羽和他的茶道带回京城,从而推动了宫廷饮茶的盛行和民间的广为流传,也因此促进了茶文化、紫砂壶的高度发展。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是茶文化酝酿出了紫砂文化。

紫砂与茶:茶之于紫砂,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题材丰富、触觉舒适、形体大方。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用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鉴于此种关系,展览在这里安排了一组茶艺表演,观众可以在此欣赏历史悠久的茶道技艺,缓解可能的展览疲劳。

紫砂制作:在展览末尾安排了紫砂工作室,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在专业技师的指导下制作一把自己的紫砂壶,留作纪念。

文物的保护:惠山泥人和紫砂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时期遗存的历史真迹比比皆是,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文物的保护、安全问题等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例如:陈列布展时如何安全、合理的安排布展程序,如何用合理的支架,即安全又完美的展示文物,怎样预防灯光照度对泥塑和纸面文物、文献的色彩、质地产生损害等等的技术防范。

四、结束语

无论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或是对乡土气息的表现,或是与文人学士的合作,其关键都在于那些凭着智慧与双手进行劳作的人,千百年来,成器的作为和人生理念与金木水火土的交融,使得无锡人把对生命的眷恋和浪漫情怀,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融入到对泥土的再创造中,最终呈现在那些让人爱不释手、一赞三叹的艺术杰作之中。

无锡博物院泥人紫砂馆

猜你喜欢

惠山泥人紫砂壶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泥人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