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2012-08-27俞昌龙
俞昌龙
浅谈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俞昌龙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财务处
阐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目标,围绕财务管理目标,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应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辅以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提升财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提出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的有关要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应适应更广泛的市场经济需要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从管理内容、管理要素、管理层次上与新的体系相适应。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及目标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坚持公益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必须加强经济核算,加强绩效管理,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比,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业务成果,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此外,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完成各项科研、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和完整、统一协调调配使用、合理配置各部门,以充分发挥作用、避免浪费。具体而言,对其进行管理的主要思路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延伸,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预算平衡、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关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2 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事业单位综合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极其重要的核心作用。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不仅仅反映主体事业发展的收入与支出,还应当包括相关事业发展以及基本建设、社会保障、住房改革等所有收入与支出。目前,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通病。究其病因,关键在于对预算的管理职能认识不足、方法应用不当,以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对预算管理职能认识不足,有的认为预算只是对未来收支的预测而已,不可能准确。单纯为了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没有将预算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把预算的重点放在具体的数字计划上,使得预算编成以后,只是一些单纯的数字和表格,起不到管理的作用,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同时,预算过于笼统、粗糙,也致使预算执行中追加预算较多的问题,造成预算和开支“两张皮”,预算缺乏必要的约束。
预算是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核、批准的经费收支计划,预算一旦获得批准,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为此,一是必须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观念。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若遇任务变更等,确需调整预算时,必须按照报批程序办理,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二是要树立预算就是效益的意识。优化经费结构和投向投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三是加强财务预算执行的约束性控制。强化审核审批约束力,坚持在预算范围内的分类分级审批权限制度,坚持审核审批“两道关”,财务部门对每项业务支出的预算执行进度、合规性进行审核,各级领导负责权限范围内审批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严禁无预算开支和超预算执行。四是构建预算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就各责任单位的实际预算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对积极增收节支、预算方案执行良好、资金效益高的责任单位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预算绩效层层问责制,将预算绩效问责制度化,对不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能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引入事项化管理手段,即以每个独立的管理活动或业务事项进行追踪问责,细化、夯实预算绩效问责制。
2.2 强化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目前,虽然财政部于2006年制定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基础工作不扎实。不少单位没有健全的资产核算制度,没有实行固定资产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账核算,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所形成的资产、从其他渠道购入的资产以及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不入账。形成有物无账,有账无物,账面数与实物数相差甚远。如有的单位新建办公大楼已交付使用多年,却未入账;有的事业单位出资兴办的企业,长期不上交利润,事业单位本级未在“对外投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未在“实收资本”会计科目反映,致使大量账外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账实、账账不符,致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基础不够坚实,财政部门无法准确掌握部门资产占用情况,也就难以结合部门资产占有状况进行预算安排,导致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无法很好地结合。(2)资产配置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我国目前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有些没有标准,有些虽然有了标准,但脱离实际,执行也不严格。由于缺乏科学的配置标准,造成预算安排缺乏硬约束,尤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安排存在随意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也就无法科学地编制单位资产的各项预算。(3)当前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尚不完善,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无法实时、准确地掌握单位资产的存量、使用和变动等情况,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影响了预算编审的科学性、合理性,难以有效控制资产重复购置、超编制超标准购置等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信息系统不健全,使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缺乏监管,造成资产管理信息失真等现象。
为此:一是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将固定资产入账处理、固定资产增减、部门采购、日常使用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内容纳入到管理制度当中.进行具体严格的规范,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核实,保证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使固定资产管理行为有据可依,更规范、更科学,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完善资产配置管理制度,加快资产管理配置管理制度建设,是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加快研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体系。由于各地经济状况的差异,先根据各省市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域性的标准,即因地制宜;由财政部门结合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各单位履行工作职能情况分类制定国有资产配备标准,即分类制定。三是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资产管理领域的信息化,能够提高单位资产管理的效率,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更好地结合。一方面要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应该建立和完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和国有资产信息报告制度,使资产占有和使用状况的即时信息在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部门得以共享。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变动和纠纷的调处,尽可能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区分开来,对单位资产的运作和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和监督,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下,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3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要求和新的业务活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整,核算内容不全面,有关确认和计量不明确,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有部分事业单位举债数额较大。为了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应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如借入款项应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为了体现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计提折旧和摊销等等,避免造成某些科目体系设置上的空白,账务处理随意性大,若不加以规范,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2.4 健全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事业单位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单位的经济责任加以分解,落实到单位负责人、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建立健全完备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及人员在经济工作中既按规定行使职权,又必须按规定承担其相应的经济责任。事业单位可以结合项目实施经济责任制,逐步建立目标责任制相结合的成本控制制度。实行经济责任制有利于调动单位负责人、职能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实施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5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2011年11月,财政部拟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财会便[2011]68号)并就其征求意见。由此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事业单位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对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要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单位要明确财务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对单位关键岗位,如预决算编制、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印章管理、物资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等,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对关键岗位业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实行轮岗制度。事业单位要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2.6 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有效接受社会监督
借助独立于预算执行机构和预算审批机构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进行审计监督约束。增加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对各预算责任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定期上报给单位决策者和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快作出相应决策,以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对于公共性项目的预算及执行情况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预算执行结果,不但要为本单位领导的民主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要使单位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监督部门能依照法定程序得到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只有这样做,才能符合财务管理体系的要求。
2.7 注重财务会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财务人员光有对会计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不够,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定是:“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机密”。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做好财会人员年度继续教育的工作,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管理者应为会计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不但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更要更新理财观念。事业单位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模式,应充分认识到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办法也都将发生改变,并重视事业单位绩效的提高,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进一步规范,要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使宝贵的公共资源能够科学、合理、有效、节约地用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1] 马国贤.服务型政府的预算框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11.
[2] 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J].注册会计师与审计,2008(9):30-31.
[3] 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J]财会通讯,2007(7):20.
[4] 李淑珍.重新构建事业单位财务理念体系[J].广西会计,2011(7):10-11.
[5] 刘占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浅谈[J].现代商业,2010(3).
[6] 王红.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商业,2008(36): 220-221.
[7] 李立.事业单位的发展新方向[J].现代商业,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