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数学语言 精心设置问题

2012-08-27陈才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小数点周长阿姨

陈才光

(三明市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100)

巧用数学语言 精心设置问题

陈才光

(三明市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100)

数学语言作为教学的载体,体现的是师生双方的一项交流,强调真切,更应有效。作为知识的呈递方式,数学语言更注重让知识本身变得灵动,巧妙运用得当的数学语言,有助于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真正地有所感悟,自主学习,让传道授业的教学本质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真正动力。

数学;语言;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数学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关键。风趣、幽默、精练、严密的数学语言,不仅可以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而且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咬文嚼字——缜密性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好像只是语文老师的专利。其实数学老师在教学时,也要适当的“咬文嚼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数学中用来表示定义、算理、意义等的词句,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十分确切和精练的,有时哪怕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都会改变原意。比如“除”与“除以”,一字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比如不能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数位”和“位数”“整除”与“除尽”混为一谈,也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或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更不能把“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零”说成“小数点后面添上或去掉零”等等。

二、言简意赅——指向性

数学语言要避免拖泥带水、啰嗦重复、废话连篇,应力求以尽量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教师的设问应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层层递进,富于思考,指向明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精心设问,层层设疑,让教学过程一次又一次掀起高潮。过程如下:

媒体演示:屏幕上,先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圈,然后闪烁圆周。

师: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是怎么样?

生: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

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大圆形的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绕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长度。

师:你能用绳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演示: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

师: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要找到这个规律,先做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

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三、幽默风趣——形象性

好的教师总是善于以幽默机智的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采用拟人的方式进行叙述。

师:整数房里新来了一位小数点阿姨。她做了许多好事。比如:上次测量楼房长度时,楼长35米多一些,36米少一些,真没办法表示。小数点阿姨知道后主动去帮忙,用35.58米正确地表示出来,大家可高兴啦。

小机灵见小数点阿姨老是搬来搬去,就问:“阿姨,你为什么老是搬家呢?”她和气地说:“这是我的工作呀!你看15.36×10,15.36÷10意思就是把15.36扩大到它的10倍,缩小到它的10倍,也就是要我搬家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哦,那你怎么搬呢?”小机灵好奇地问。

小数点阿姨如何搬家,今天我们学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板书。

“在这里,搬家的方向由‘×’‘÷’来决定:如果‘×10’就向右搬一个房间(移一位);如果‘÷10’就向左搬一个房间(移一位),然后依次类推,如果房间数位不够,就增加新房(用0来补充),比如0.6×100=60,0.6÷100=0.006”讲到这里,老师问:“小朋友,你能根据小数点搬家的情况,说一说我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吗?”

之后,安排学生自学讨论揭示规律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诱误圈套——悱愤性

“平庸的老师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我们有许多数学教师,其本领在于会巧设圈套。课堂中设很多圈套,引学生中计,在圈套中挣扎一番,然后教师把学生从圈套中拯救出来,这时学生会在学习中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积极性,这是启发学生思维一种很奏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出示:少先队员张红参加登山运动,上山每小时走3千米,从原路下山每小时走6千米,上下山每小时平均走多少千米?

一会儿学生得到的结果为:(3+6)÷2=4.5(千米)。我说,假如这山路长是12千米,那么你们验算一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聚精会神地进行验算,结果发现自己的做法不正确。

(12×2)÷(12/3+12/6)=4(千米)。接着我又举出几个根据山路长为36千米、42千米、54千米……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出来的都是4千米,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要求教师讲一讲道理。教师在学生高涨的积极性中进行了启发:

假如山路长为“1”,则上坡需要的时间 ? (1/3)下坡需要的时间 ? (1/6)上下坡的路程是 ?(1×2)。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恍然大悟,正确求出每小时行的千米数为:1×2÷(1/3+1/6)=4(千米)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作为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精湛的数学语言,精心设置数学问题,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动学生求知的心扉,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做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小数点周长阿姨
我的“话痨”阿姨
圆的周长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老阿姨》剧照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