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粮食“八连增”的背后

2012-08-27程杰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八连单产粮食

文│本刊记者 程杰

“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对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无疑提供了有力支撑。

又是一年岁末,在全球经济蹒跚前行的隆冬时节,粮食连年丰收的喜悦,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融融暖意。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粮食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粮食总产超过11000亿斤,单产和总产皆创历史新高。

数字“11000亿”中包含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2斤的新水平。

回看中国入世10年来,粮食生产屡创佳绩,不仅打破了“两丰一欠”的传统周期波动,更是先后收复了10000亿斤“失地”,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粮食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总干事曾撰文指出:“当我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答案。”

年末各地频传佳音

2011年年初以来,我国夏粮、早稻、秋粮实现了季季增产,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华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出现了增产。

→ 黑龙江省

承载着农民希望的黄澄澄的玉米,粒大而饱满,随着收割机的吞吐进入粮仓。2011年,黑龙江实现了粮食生产“八连增”,预计总产将达1150亿斤,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

事实上,黑龙江省不仅生产了全国最多的粮食,还提供了全国最多的商品粮。据黑龙江省统计局常务副局长刘树胜介绍,全省粮食约有78%是商品粮,如果按每人每天消费1斤原粮计算,全省一年的商品粮可以供给全国一半的城市人口。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注重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全省通过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了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增加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五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面积达到8503万亩,比2010年增加1377万亩,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

→ 山东省

郓城县苑楼村农民苑任端高兴地说:“以前玉米播种全靠人工,玉米种的又散又稀。这几年县里大力推广玉米单粒精播技术,以前一亩地有玉米植株3500棵,现在增加到4500棵。这些年玉米单产连上台阶,可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之一。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三农”工作。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受四部门委托,山东省承担了“黄淮东部(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山东省把它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摆在农业科技和粮食生产的突出位置来抓,积极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到2010年,小麦收获面积达5300多万亩,总产量200多亿公斤,比2005年增加460万亩、增产26亿公斤,平均亩产达385公斤,增长5.2%。玉米收获面积4400多万亩,总产量200多亿公斤,比2005年增加600万亩、增产40亿公斤,平均亩产达440公斤,增长9.7%。同时,小麦和玉米良种覆盖率、种子包衣率、统一供种率均达到95%以上。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粮食生产实现了8年连续增产,特别是2011年的夏粮生产,在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了连续9年增产。

→ 河南省

“咱农民这心里头,最痛快的事就是看到一年的丰收。”提起今年秋粮丰收,洛阳宜阳县丁沟村村民张小海满是喜悦。

2011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正式公布河南省秋粮及全年粮食总产量:2011年河南省秋粮产量首次突破480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也首次成功登上1100亿斤的历史新台阶。

据了解,2011年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再次增长,使得2011年成为河南省第八个全年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年份,第六个连续超过1000亿斤的年份,也是第一个超过1100亿斤的年份。

“1000亿斤到1100亿斤,我省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分别登上两个新台阶,这些喜悦数字的背后得益于一连串惠农政策。”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全省24个“粮食生产核心区”就是其中之一。

从2006年起,河南省选定了24个产粮大县作为全省的农业开发重点县,全省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70%,用于24个产粮大县,重点投入中、低产田的规模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 吉林省

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00多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000万亩,盛产玉米、水稻、大豆,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全省粮食商品率达到80%以上,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国的“粮食市场稳压器”。

从2001年的400亿斤,连续跨越了450亿斤、500亿斤、550亿斤,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634.2亿斤,单产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8连增,2011年预计达到7000元以上。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吉林省,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决定用5年时间,把吉林省粮食总产量提高并稳定在600亿斤的阶段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吉林省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粮食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 江苏省

从2011年10月份水稻开镰始,江苏各地捷报频传:在苏南的常州,全市水稻单产达到627.9公斤,比去年增产7.8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在地处苏中的南通海安,全县水稻单产达645公斤,比去年净增12.2公斤;在苏北徐州铜山区沿湖农场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735.9公斤,增长130多公斤!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粮食亩产增长1.5%,播种面积增长0.7%,粮食亩产和总产量的增幅,都快于面积增幅。单产的提高,为粮食总产的增加贡献巨大。据统计,2011年,江苏粮食总产量达3307.8万吨,较上年增产72.7万吨,增产2.2%,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继续稳定在全国第四位。全省粮食平均亩产达414.6公斤,较上年每亩多收了6.3公斤。

对此,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表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江苏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探索出一条粮食稳定增产增效的新路子。

粮食实现丰收的关键因素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着实得之不易。2011年以来,出现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国内物价持续上涨,国际粮价持续走高,各方面压力重重。在如此宏观背景下的“八连增”更显弥足珍贵。

事实上,深入挖掘“八连增”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不是偶然的因素,而是在政策、科技、资金投入和市场机制等要素的有效推动下实现的。

8年前,我国粮食生产在1998年达到10246亿斤后,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8614亿斤,粮食再次出现产不足需,13亿人吃饭问题令人忧心。

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三农”工作,每年都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2011年年初,中央又首次发布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以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在各省相继掀起,为保障粮食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首次以国务院名义组织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营造了全社会重视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这些重大举措,使我国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5年总产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

除了政策之外,“科技”毫无疑问是农业生产获得持续增长的又一关键因素。

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5166公斤/公顷,比2010年提高了192公斤/公顷,提高幅度达3.9%。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

回顾过去,我国粮食产量的每一次提高,都与主要作物产量的提升和关键技术推广有关。数据显示,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为实现粮食“八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全国粮食11424亿斤总产量中,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三大粮食作物共增产445亿斤,约占全年粮食增量的90.1%。

在以三大作物为主的粮食生产中,科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玉米专家戴景瑞说,8年来,我国玉米单产从320公斤提高到382公斤,单产的大幅增加是玉米总产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单产增加的诸因素中占有40%~50%的比重。

“好的品种已成为水稻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要素,突出体现在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指出,“同时,以旱育秧、大中棚育秧、集中育秧为代表的育秧技术,以机插秧、抛秧为代表的插秧技术,以精确定量为代表的肥水管理技术以及机械化收获、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对于粮食增产增效的作用,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启动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强化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一田三区”建设,工程实施涉及12个粮食主产省的251个县(市)。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5年间,累计建立“三区”面积8.35亿亩、增产粮食4866万多吨;组装集成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使核心区化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5%以上,灾害损失降低15%以上;创造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亩产超9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1325公斤,黄淮海地区小麦亩产超750公斤、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超1700公斤的新纪录,对推动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连增”背后的意义

“八连增”看似只是粮食生产获得了丰收,但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粮食生产是国计民生的基础,对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更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的大米贸易总量约为500亿~6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中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以中国庞大的人口需求,即使全世界的贸易量全部卖给中国也不够吃,必须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里。

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之外,粮食价格也被看做是“百价之基”,维持粮价的稳定,无疑对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有着重要作用。

长期致力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再度获得大丰收,既是中国有能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体现,也为改善宏观调控环境、防止经济硬着陆提供了一个有力支撑。”

“近几个月,中国通胀压力逐步缓解,CPI高点已经过去。其中,粮食的丰收对稳定物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秋粮丰收为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品涨价预期,为物价逐步趋稳回落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二五”任务依然艰巨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则天下安。”

“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对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无疑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站在1万亿斤台阶上,探寻未来粮食增产空间,任务依然艰巨。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粮食生产将确保95%以上的自给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并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将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

这样的宏观定调为我们增加了新的信心。展望2012年,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政策、科技以及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粮食生产将实现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八连单产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好八连战士想念周总理
好八连,永不褪色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