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体调查与防治
2012-08-25王晨
王 晨
(河北唐山丰润区石各庄镇成人学校,唐山 064005)
乳房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乳房的炎症,其主要特点是乳汁发生理化性质及细菌学变化,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奶牛产奶量下降,大量的乳房炎阳性奶的废弃,奶牛过早淘汰,给奶牛饲养业造成了严重损失。隐性乳房炎由于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隐蔽性强,引起奶产量降低,奶品质下降,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类型。目前,仍是危害世界乳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
全球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1/3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的乳腺炎[2]。国内关于乳腺炎发病率的报道在20%~70%之间,国外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约为25%~60%,奶牛乳腺炎已成为影响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3-5]。
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外传统的估计是根据奶产量的损失、替代品费用的增加、丢弃奶、药费支出、兽医费用和劳动力费用等项的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乳腺炎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仅美国的损失就达20亿美元[6-7]。奶牛乳腺炎不仅危害奶牛健康,降低产奶量,影响奶的品质,而且降低奶牛繁殖性能。目前,抗生素仍然是奶牛场治疗乳腺炎的常规药物,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使耐药菌株增加,而且应用抗生素出现的“含抗牛奶”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食用安全的污染食品[8]。
乳房炎依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9]。亚临床型乳房炎又称隐性乳房炎,是指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的变化,但乳汁导电率、体细胞、pH值等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必须用特殊的理化方法才能检出的乳房炎[10]。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隐性型乳房炎在泌乳牛中约占50%左右,占乳房炎的绝大多数,是临床乳房炎的3~4倍[11],其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密切关系。临床型乳房炎能被肉眼觉察,可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隐性型则不易被肉眼觉察,容易被忽视[12]。隐性型如未及时诊断治疗,就会转化为临床型乳房炎,表现产乳减少或停乳,乳房硬结、化脓与坏死,最后被迫淘汰,给奶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3]。因此,对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进行早期诊断,对提高奶牛群体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4]。
奶牛乳腺炎主要是由多种特定的病原微引起。目前,已发现约有150多种,常见的有23种[15]。依据其来源和传播方式可分为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和环境性病原体2类。前者主要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等,通过挤奶工或挤奶乳区和牛群中传播。环境性病原体主要包括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绿脓杆菌、变形肝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环境链球菌、真菌或酵母菌、化脓性放线菌及牛棒状菌(等[16]。上述病原体中,以金黄色葡萄球、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约占整个奶牛乳腺炎病例90%以上[17]。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是多因素所致,除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挤奶卫生外,还要定期进行隐性乳腺炎的监测,在干奶期乳房内注入抗生素由于耐药性很难起到作用。
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不仅不存在药物残留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18,19],而且许多中草药还是很好的免疫调节剂。因此,用中草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课题。目前,已经有多种产品出现,一些中草药复方制剂和中草药提取物制剂,已经在奶牛乳腺炎的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
本试验调查了唐山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流行状况,分离致病菌,通过体外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唐山市规模化荷斯坦奶牛养殖小区。
1.1.2 诊断试剂盒
SMT诊断液由内蒙蒙牛集团提供。
1.1.3 药敏片
药敏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4 培养基
分离培养基: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
生化鉴定培养基及试剂:三糖铁、过氧化氢、血琼脂、兔血浆凝固酶、葡萄糖、乳糖、蔗糖、菊糖、棉子糖、麦芽糖、山梨醇、甘露醇、七叶苷、水杨苷等。
1.1.5 试验药物
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河北远征动物药业有限公司(10ml/瓶),批号为20080906;
复方银黄注射液:陕西圣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10ml/瓶),批号为20081003;
鱼腥草注射液:山东华尔康兽药有限公司(10ml/瓶),批号为20080911.
1.2 方法
1.2.1 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唐山市荷斯坦奶牛养殖小区内的体温正常,食欲正常,饮欲正常,乳房无明显的红、肿、热、痛,奶无肉眼可见的变化,但在挤奶后出现奶质理化性变化的牛。
1.2.2 现场检测
先用湿热毛巾将奶牛的乳房擦洗干净,再用含消毒药温水做好乳房的消毒工作,消毒完成后用消毒纸巾擦干,操作者的手也要清洗和消毒。弃去各个乳区的头2把乳,再将要检测的牛4个乳区的乳汁分别挤入诊断托盘的4个小室内,各2ml,再加入2ml的SMT诊断液,呈同心圆摇动诊断盘,反应大约10s后根据凝集反应程度判定并予详细记录。结果判定标准见表1。
1.2.3 奶样采集
取上述经检验为阳性,强阳性的牛乳(不同乳区)5 ml左右于灭菌的试管中,立即盖好胶塞,并对试管逐一标号后,立即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
1.2.4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表1 SMT法的判定标准
表2 葡萄球菌的生化特性
1.2.4 .1 病原菌分离
将5 ml奶样放入离心管中,2 000~3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管中的上层液体,留取底部沉淀物,无菌操作吸取沉淀物0.1 ml。经无菌操作分别接种于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和普通琼脂,37℃培养24 h。观察菌落形态和溶血情况。进一步观察其在鉴别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并将可疑菌落作纯化培养。对纯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作详细记录。
1.2.4 .2 生化试验
将分离到的主要细菌增菌24 h后,分别进行不同的生化试验,并进行鉴定。
1.2.5 药敏实验
1.2.5 .1 抗生素
采用纸片扩散法[26],即用吸管滴加纯培养菌液1滴(约0.02 ml)于鲜血琼脂平板上,用L棒将菌液均匀涂布,加盖后放置10 min左右,待平板面稍干,用镊子将药敏纸片平放在琼脂平板上,并轻压使其紧贴平板表面,药敏纸片一旦接触平板即不再移动。采用直径为90 mm的平皿,可贴纸片7张,2纸片中心距离不少于24 mm,纸片与平皿边缘不少于15 mm。贴好纸片的平板置37℃培养24 h。
参试药敏试验药物:青霉素G、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盐酸克林霉素、利福平、四环素、新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
1.2.5 .2 中草药
采用牛津杯中加中药的体外抑菌实验[27]。无菌条件下,用12cm培养皿,将其平均分成9个区域,分别在固定位置写上编号,待普通琼脂在恒温水浴锅中冷却到45℃时倒平板,待其凝固后分别在每个培养基内加入0.4 ml菌液,用无菌玻璃棒涂匀,然后用无菌镊子将牛津杯按编号顺序放入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00 ul的中草药药液于牛津杯内,36℃培养24 h,观察其结果,并测量抑菌直径。
供试中药:复方银黄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1.1 培养及染色特性
通过观察培养特性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知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细菌主要有2大类: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A类:呈葡萄串状,G+,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良好,形成金黄色或白色的圆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金黄色的菌落呈明显的β溶血,判定为葡萄球菌;B类: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呈链状,G+,在血琼脂上呈半透明、隆起、粘稠的小菌落。其中,有的有明显的β溶血,判定为链球菌。
2.1.2 菌株培养与生化试验
经生化鉴定结果判定,2大类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反应情况详见表2、表3。
2.2 药敏实验
2.2.1 抗生素
选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13种常用药物对分离菌株作药敏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分离细菌药敏试验抑菌圈直径结果(mm)
由表4可知,在13种抗菌药物中新霉素、红霉素、盐酸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6种抗菌素的抑菌效果较好,而诺氟沙星、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差。
2.2.2 中草药
选取一些中草药做了药敏试验,结果详见表5。
表5 中药药敏试验抑菌圈直径结果(mm)
由表可知,复方银黄注射液的抑菌效果较好,而鱼腥草注射液抑菌效果较差。
2.3 治疗效果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盐酸克林霉素(试验组1)、复方银黄注射液(试验组2)、鱼腥草注射液(试验组3)对奶牛小区的30头阳性奶牛治疗1个疗程(5 d),治疗效果详见表6。每天均用SMT诊断液测定其乳样,以得出奶牛的治愈数。
注:同一行1个*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2个**标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经T检验试验1组与试验3组差异极显著,与试验2组差异显著,所以试验1组为最佳治疗药物。
3 分析与讨论
3.1 病原体
本试验通过对奶样进行细菌分离和生化试验鉴定,得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是引起唐山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3.2 敏感药物选择
3.2.1 抗生素 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新霉素、红霉素、盐酸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6种抗生素对本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而临床上常用的诺氟沙星、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对本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差。其可能原因:(1)抗生素在乳腺感染部位是否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2)细菌的耐药性问题;(3)部分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4)某些抗生素对吞噬细胞的功能有损害作用;(5)抗生素的残留。
3.2.2 中草药 试验结果表明,黄芩、金银花、黄芪、蒲公英等复方银黄注射液对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2种主要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鱼腥草注射液对2种主要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差。
3.3 治疗效果分析
通过对30例隐性乳房炎奶牛的治疗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盐酸克林霉素对隐性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疗效,由于其抗病机理不同于其他药物,而且效果优于其他同类药物,现已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复方银黄注射液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效果虽不如盐酸克林霉素,但休药期更短能显著减少弃奶损失。目前,也有大量关于中草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报道。不过中草药的治疗速度较慢,如果细菌毒力较强,用中药治疗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盐酸克林霉素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药物残留相对较少,停药时间较短,是治疗顽固性隐性乳房炎的首选药物。在临床上如果两者协同用药,可能对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弃奶的损失有更好的效果,但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证实。
3.4 预防
由于乳房的解剖、生理和奶的生产等特点,随时随地都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威胁。所以,必须制定比较合理的防御措施,长期坚持,才能使乳房炎的发病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保持牛舍通风,牛床设计合理,及时清扫牛粪,定期消毒,为牛群提供干燥、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防止牛群受到微生物感染。Oliver和Gillespie[29]报道,在奶牛泌乳前期用含酚化合物给乳头消毒与在泌乳后期消毒相比,奶牛患临床乳房炎和乳腺内感染的机率降低。
采用分段挤乳,即先挤健康牛,后挤患病牛,并将患病牛的牛奶进行隔离分装。不应用同一条毛巾清洁所有奶牛乳房,最好做到一头牛一条毛巾,防止交叉感染。各种挤奶设备要保持干净并定期消毒,定期更换奶杯内套。每次挤奶前后要清洗和消毒挤奶设备。
泌乳期药浴,配合干奶期用药是更为有效的奶牛乳房炎防治措施。在每次挤奶前后浸浴乳头,浸液的量不要多,但要能浸没整个乳头。泌乳末期,每头母牛的所有乳区都要应用抗生素。药液注入前,要清洁乳头,乳头末端不能有感染。
保护牛群的“封闭”状态,避免因牛的引进或出入带来新的感染源。不到树林中放牧,控制奶牛相互顶架,杜绝各种致病因素。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加强乳房按摩及药物治疗,淘汰慢性乳房炎病牛。
日粮能量、蛋白质、钙、磷、硒、碘、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养分不足或日粮养分不平衡等因素都与乳房炎的发生有关。给予奶牛适量的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能够增强肌体免疫机能,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
中药不仅可以治愈各种疾病,而且能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地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张敬礼等自拟中草药配方治疗隐性乳房炎,以15 d为1个疗程,可使一般的隐性乳房炎治愈率达83.3%,且奶产量有所增加。
4 结论
本试验调查了唐山周边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体外药敏试验和临床治疗得出了治疗隐性乳房炎的西药特效药物即盐酸克林霉素和中药特效药即复方银黄注射液。
[1]马庆辉,余州,李峰,等.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91-95
[2]贾玉萍,万仁忠,宁召峰,等.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10):46-48
[3]蒋春茂,周新民,周广生,等.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5):36-38
[4]郭小雅,束婧婷,杨章平,等.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调查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3):23-25
[5]叶秀娟,杜爱芳,胡松华.金华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8):41-42
[6]储明星.奶牛乳房炎的危害及其发生规律与防治[J].中国奶牛,1999,(4):55-56
[7]温建新.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型的分离鉴定[J].中国奶牛,2000,(2):39-40
[8]母安雄,胡松华.奶牛乳房炎抗生素防治失败原因探讨[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2):18-20
[9]陈德,魏太亮,石清来.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06,23(2):36
[10]陈家璞.乳牛疾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11]李勇,葛秀国,窦忠英.奶牛隐性乳房炎研究进展.黄牛杂志,2003,29(3):38-41
[12]王 芳,胡松华.体细胞含量与牛奶质量的关系[J].中国奶牛,2005,(4):51-52
[13]孙福先,王恩满,赵德龙,等.奶牛隐性乳房炎综合防治技术的试验[J].中国奶牛,1996,(1)∶36-37
[14]韩雪原,吴春芳,孙宏伟,等.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措施[J].草食动物,2008,(5):45-46
[15]林锋强,潘抗君,胡松华.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2002,(1):40-42
[16]储明星,石万海,邝霞,等.浅谈奶牛乳房炎[J].中国奶牛,2001,(3):39-40
[17]火焱,刘佳森,刘曾力.奶牛乳房炎病因分析及防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7):61-62
[18]林锋强,胡松华,胡奇林,等.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菌苗佐剂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6):49-51
[19]翟少钦,付文贵.奶牛乳房炎的防治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兽医学杂志,2004,(6):30-33
[20]易湘蓉,李娜,刘毅,等.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综述[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5,(4):2-4
[21]富艳玲,武瑞.中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J].兽医医药杂志,2005,(6):24-25
[22]陈坤永,翁良树,吴慕贞,等.深圳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9,29(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