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平衡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2012-08-25吴金亮尹红斌
高 新 张 涛 吴金亮 尹红斌
(1.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昆明 650224;2.云南省昆明市生猪高效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昆明 650220)
1 云南省集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和畜牧业发展的多重压力
长期以来,云南省被称为动、植物王国。云南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和重要生态屏障,由于喀斯特地貌特征,其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在《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文件中,被列为生态脆弱区保护范围[1]。近年来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加剧,自2009年来的连续极端干旱,既是生态脆弱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又进一步加剧生态脆弱。
畜牧业是云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贫困人群重要的经济来源,近年来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35%以上,呈上升趋势。虽然产值在增加,但以“分散+放牧”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对养殖地域生态环境资源过份依赖的状况,以及落后于种植业“精耕细作”的生产力水平,都在不断突破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底限。
继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报告中指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18%。之后,世界银行能源研究所罗伯特·古德兰等更将其影响上升至排放总量的51%,而放牧家畜甲烷排放量是集约化牲畜的3倍[2]。畜牧业所带来的环境、气候影响正在受到高度重视。
2 云南省畜牧业概况
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度资料(表1~表4数据)[3]显示,“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产量增加明显,在全国排名位次变化平缓,总体为全国平均水平。肉类总产增量9.71%,排名反下降1位,禽蛋、奶类和畜牧业产值排名有相对进步,详见表1。
表1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生产情况
云南省畜牧业生产以肉类生产为主,在肉类总量中以猪肉为主,占畜牧业生产的70%以上。“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各类畜种年末存栏情况见表2,除牛含奶牛年末存栏的绝对量有减少外,猪、羊、禽均在增加;猪、牛、羊存栏量在全国的存栏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第5位、第3位和第11位,比2004年排名分别上升2名、2名、5名;禽为全国平均水平第16位,和2004年一样。
表2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各类畜种年末存栏情况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各类畜种生产情况表,除猪肉产量变化不大之外,其他畜肉、奶、蛋均有较大程度增加,为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各类畜产品量在全国的排名名次不及相应禽种年末存栏排名名次,详见表2、表3,除禽产品排名变化超过禽存栏排名变化外,牛、羊肉产出排名变化落后于存栏排名;猪肉产出排名反而下降1名,而存栏上升了2名。
表3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各类畜种生产情况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规模养殖占比,除奶牛占比下降外,其他畜种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规模化养殖占比最高的为禽,达到70%以上,猪、牛、羊分别为17%、13%、28%,均不及饲养总量的30%,其中养殖主体猪的规模化占比不及养殖总量的20%,不及全国猪的规模化养殖平均水平的1/3[4]。
表4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各类畜种规模养殖比例情况
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如果从畜禽养殖数量上看,云南省称得上是一个畜牧业大省,尤其在养猪方面。按理说,产量应和产值呈正比,产量越高,产值越大,以肉类生产为主的畜牧业,肉产量在全国居第12位,而产值却仅居15位,再结合云南省自身脆弱的生态环境资源来看,其畜牧业在“十一五”间仍然处于高投入、低产值的状态。
养殖主体猪的存栏数增长大于产出数增长4倍以上,5年的发展以数量型增长为主。从存栏排名和产出排名的变化上看,猪、牛、羊等畜种的存栏排名前进的步伐均超过产出排名前进的步伐,说明这3类畜种生产力水平提高速度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制定的规模化养殖数量标准只是相对于传统散养模式,所以起点数量较低,如猪年出栏50头、牛年出栏10头、羊年出栏30头即算规模化养殖。不难发现,各畜种规模化养殖占比与其显示出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程度呈正比,如禽的规模养殖比重大,其生产力水平(产出排名)提高就很快,依次是羊,猪和牛基本无提高。所以,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是数量型增长背后的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
3 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饲草资源不足与过载同时并存
饲料、草料是支撑畜禽生命、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通常情况下,猪增重1 kg体重需要消耗约3 kg配合饲料,若采食非配合饲料的其他农副产品或青绿植物等,则需消耗5~7 kg的非配合饲料食物(干物质);肉鸡增重1 kg体重需要消耗约2kg配合饲料,若采食非配合饲料,则需消耗3~4 kg的非饲料食物(干物质);牛羊为草食动物,采食量相当大,成年羊每增重0.1 kg体重需要采食0.8 kg的干物质[5];而300 kg体重的牛每增重1 kg需要7.11 kg的干物质[6],一般1 kg鲜青草可以折算为0.12 kg的干物质。云南省肉食结构以猪肉为主(76%),猪的屠宰率大约为70%左右(禽相当、牛羊小于猪),此处以猪增重的耗料标准粗略地计算饲草料最低保守总需要量,2009年云南省产肉需要消耗饲料1 307万t(305*3/0.7),或消耗非配合饲料食物源(农副产品、青绿植物、桔杆等干物质)2 179万t(305*5/0.7)。据云南省行业内资料显示,2009年云南省粮食总产量为1 577万t,其中供饲料粮约220万t;实际配合饲料生产量为225万t,浓缩饲料82万t(主要原料全部依赖进口),折算为配合饲料328万t,即配合饲料缺口754万t(1307-225-328),相当于配合饲料需要量的58%。也就是说,云南省畜牧业生产的过半肉类总量的物质基础——饲、草料源于广泛分散的养殖区域的生物资源。
3.2 对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强
畜禽的生命过程伴随着呼吸、排气、粪便发酵、土地使用等方面的碳排放。即使仅仅维持生命也会有摄食、呼吸、排气、粪便发酵、土地使用等排碳活动。所以,畜牧业的碳排放与养殖畜种和养殖周期有类,不能简单看成是畜产品导致的碳排放。碳排放的能力与各畜种对饲料的转化效率成反比,即禽<猪<羊<牛。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总畜禽存栏量增加了18.43%,增加的数量主要为低排放的禽,而高排放的牛存栏量在减少,所以碳排放增加幅度不能以18.43%计。若简单按肉类总量增加额9.71%估测畜牧业碳排放量增加额,应达9.71%,而实际情况可能低于9.71%。因为不同畜种产肉排碳水平不一样。
综上所述,从云南省畜牧业与生态资源情况上看,云南省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饲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且资源严重过载;而与此同时,畜牧业养殖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4 对策及措施
对于云南省来说,养殖是贫困人群的重要经济来源,但这一地区生态脆弱性加剧的现状更不容乐观,以一个资源量欠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支撑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畜牧业,这应该引起从业人员、政府和相关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尽快采取一些措施,以确保畜牧业为粮食安全和脱贫做出可持续贡献,又可减缓环境生态压力。
4.1 调整畜禽饲养量和种群结构
减排,降低牲畜饲养量是最直接的手段。所以严格控制饲养量,加快反刍家畜向单胃动物、尤其向禽类方向的种群结构调整是唯一的选择。云南省畜牧业在“十一五”期间猪、羊饲养量仍在增加,牛的饲养量尽管有所减少,但仍居全国存栏排名前位,需要更大幅度地压减存栏数量;同时,在结构调整方面,猪肉由82%降为76%,牛、羊肉反而由10%上升至13%,禽肉仅从7%上升为10%,禽肉增加量(3万t)等于羊肉增加量(3万t),碳排放未减反增。养殖种群结构需要更大幅度调整。
所谓以草载畜,即以饲草料物质基础来确定养殖数量规模。云南省可供饲料用粮食220万t,占饲料需要量的17%,加上外购、养殖户自有农副产品资源后,尚缺口58%,从养殖供给物质链上看,养殖数量应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压缩50%。
4.2 加强政策、舆论导向,支持环境促进型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畜牧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让许多城市开始实施。云南省昆明市政府也于2008年开始禁养;由于对云南省生物资源多样性存在着一些不正确认识,以为生物多样性就是数量多、可再生性强,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同时云南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应该鼓励发展各种地方品种的特色养殖,将政府机构应该做的种质资源保护认同为企业行为的产业发展,甚至鼓吹不喂饲料、放养等传统养殖模式;只要有“地方”或“特色”名目的养殖项目往往容易获得相关支持,导致五花八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各种养殖大量存在。所以禁养不仅仅适合于城市,同样也适合于农村,更适合于生态脆弱的西南农村。
“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中,特别是政策,对于当下云南省的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发展依然具有决定性意义。除了遍布农村千家万户的沼气池之外,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支持新技术应用(如品种改良、配合饲料推广)等的具体措施,需要更为系统、严谨、细致地制订并严格执行,辅与正确的舆论导向,才有利于云南省环境、生态、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也才能更有效保护城市环境和肉食品供给安全。
4.3 增加集约化养殖程度、提高生产力水平
云南省畜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禽类除外),多数生产者养殖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不愿投入饲料,常常猪、鸡、牛、羊混养一群,满山坡放养,以尽可能利用养殖区域自然资源;同时,牲畜因缺少营养而生长缓慢或停滞生长不被重视,甚至竟以“肉质鲜美”而得到认同。使得养殖规模继续过载,其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环境压力和产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将会日趋恶化和层出不穷。这也是云南省“十一五”期间,猪存栏位于全国第5、而猪肉产量仅为全国第9的原因所在。如果生猪出栏率水平能达到150%,按2009年云南省生产猪肉231万t计,仅需饲养育肥猪1 540万头,这个数据相当于年末存栏量的56%[5]。要做到低饲养量、高产出,只有集约化规模养殖才可能实现。
4.4 加快技术变革,实现增产、减排目标
这方面的技术包括品种、饲养管理、饲料、粪便等方面的内容。以经济效益来选择饲养品种,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来养殖耗料少、生长快的品种无疑是产业发展的明智选择。加强饲养管理,制定更为精细的生长阶段和性别划分,实施分阶段管理,可以取到节料、降低粪污排放以及减少气体排放的效果。饲料技术在增加畜产品产量、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粪氮、磷排放、降低牲畜消化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以理想氨基酸低蛋白日粮技术配制猪饲料,饲料蛋白水平降低1~3%,不会影响猪只生长速度,但可将氮排放量减少至少10%以上,这意味着既可大量节约蛋白质饲料资源,又减轻了环境压力。这方面的技术还包括酶制剂、抑制反刍动物甲烷产生品、酸化剂等添加剂技术。粪便处理,对于规模化养殖猪场来说,粪便集中处理的技术较千家万户的小沼气池更有效,猪粪发酵产生沼气提供能源、沼渣生产有机肥,禽和反刍动物的粪便可直接用为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减少无机化肥的施用。
从以上多方面努力,促进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双赢之路。
[1]环境保护部发〔2008〕92号文件.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2008-9
[2]罗伯特·古德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畜牧业碳排放[J].中国禽业导刊,2010,(4):5~6
[3]农业部畜牧业司.中国畜牧业统计[M]. 全国畜牧总站编.2004~2009
[4]高新,吴金亮,孙雪磊,等.发展云南养猪业任重而道远[J].中国猪业,2011,(7):9~11
[5]中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816-2004肉羊饲养标准[S],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
[6]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815-2004 肉牛饲养标准[S],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