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循环经济建设标准化之旅

2012-08-24山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孙艳

大众标准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山西资源生态

□ 山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孙艳

面对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循环经济概念

1.循环经济是什么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2.关于循环经济的一些误解

循环经济不是一种单独的产业形态,它寓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及服务业经济等各种产业形态之中,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循环经济不等于环境保护,它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与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经济化,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废物利用。废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或一种形式,但不是循环经济的全部。

循环经济不是资源百分之百的循环。循环经济希望资源尽可能反复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不是一般的生态经济。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侧重的是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循环经济强调的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侧重的是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生态经济未必是循环的,但循环经济一定是生态的,资源的循环利用总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3.循环经济的“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标。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生产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而言)。

(2)再使用原则 (Reuse)

再使用原则针对的是“中间过程”,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

(3)再资源化原则 (Renewableresource)

再资源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要求使用后报废的产品,通过加工处理,使其变为再生资源,变为再生原材料或能源,重新进入生产领域。

山西经济发展现状

1.从GDP的增长时间长短看:山西经济发展必须主动转型

山西省从人均1000美元到人均4000美元只经历1990年~2000年的10年时间,将西方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完成的事情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此导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都特别尖锐。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发展到难以为继的地步,若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从“三大矛盾”看:山西无法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是惟一出路

矛盾之一: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山西省是在“资源大省”的前提下搞现代化建设的。由此决定了山西省是在能源高消耗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进而决定了山西省排放的废弃物是大量的,直接导致山西省的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峻。1981年~2003年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

矛盾之二:经济总量扩张与资源有限供给、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

中国人均自然资源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虽然山西属于能源大省,但几十年来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已经造成煤炭等资源的过度流失,山西已成为一座“空省”。

矛盾之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质量需求与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

在山西,世人都知道,环境污染根源于黑色资源和黑色能源,是煤炭让山西戴上了环境污染的黑帽子。新闻记者说,汾河已经死了;经济学家说,污染积重难返;文学作家说,环境抢救无效;就连环境专家也悲观地说,蓝天碧水,那只是美好的梦想。此外,山西省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珠穆朗玛峰”的“峰顶” 。

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资源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矿产资源却十分丰富,属于“资源大省”,这无疑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经过多年的过度开采和初级产品的外销,给山西带来了沉重的资源压力和环境约束。山西每开采1t煤炭,要损耗2.48t水资源,并连带7t~8t煤炭及伴生矿产资源,全省万元GDP能耗达全国的2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如果不加快走循环经济的路子,资源难以承受,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

2.经济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发展可以说速度飞快。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传统的粗放增长的格局未根本改变。能源、土地、水资源等要素制约十分明显,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

3.技术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作为煤炭、钢铁等产业的强省,山西在发展重点产业方面有其特有的技术市场及科技强项。但多年来发展循环经济支付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社会成本投入相对不足,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煤、钢铁等产业为主的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科技水平尚难以达到循环经济的技术要求。2000年全省R&D经费支出仅9.89亿,占当年GDP 0.6%,发展到2010年,全省R&D经费89.88亿元,占GDP0.98%。虽然投入经费翻了近10番,但要看到,浙江省早在2003年全省R&D经费已经增加到222亿元。

4.制度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随着百姓大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山西孝义、介休等生态市及部分生态县、生态园区的建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GDP偏好的政府考核机制导致政府行为的严重扭曲,政府不是想方设法纠正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而是过于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严重低估了循环经济的重要地位。

5.人才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长期以来,山西的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同时,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现有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不过,随着全省高等学院的大量建设,依靠人才引进、发展若干所高水平院校,从而改变人才队伍结构,也可能形成人才市场的竞争局面。

山西需迈开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步伐

1.积极推进生态省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绿色山西”

2007年,山西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至2010年底,共创建1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创建15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4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目前,全省各市和大部分县(市)已积极推进“绿色山西”建设进程,都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开展了林业、水利、煤炭等产业的生态建设工程。

2.促进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标准化改造,促进企业间共生耦合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力促传统工业企业间形成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的共生关系,形成循环经济链,促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3.推进标准化清洁生产,为建设生态工业奠定基础

各生产企业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及山西省在2008年颁布的《山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特别是重点开展对钢铁、建材、医药、化工等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速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保障生产无公害食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提倡生产有机食品。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完善节约用水机制,创建节水型社会

根据山西水情,编制主要流水量分配方案,促进水权交易,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做好工业企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实施城市分质供水,加强污水处理和污水回用。抓好节水型市、县的试点工作。

6.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加速新能源开发步伐

引入清洁能源、优质能源,合理调整煤、电、油气比重,优化燃料结构。严格限制发展高能耗产业,大力开展节能工作。调整能源结构,优先发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降低燃煤发电比重,缓解燃煤电油运压力。

7.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加速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各类再生资源市场,以市场带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促进产业化。倡导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推广垃圾发电技术,有效解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

8.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型第三产业

推广节能汽车,降低交通运输行业的能耗;发展循环型宾馆、饭店,降低服务业的物耗、能耗与水耗;建立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的网络体系,通过流通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立循环经济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攻关和教育培训活动。鼓励消费绿色食品,严格治理“餐桌污染”,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

9.发动公众参与,积极创建循环型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节地、节水、节能、智能化的生态居住小区。加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物业管理标准示范小区建设及推广工作,鼓励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等用于住宅建设和屋内装饰。建立并逐步完善城乡住宅小区垃圾分类化、资源化管理和循环利用网络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积极创建绿色社区。

猜你喜欢

山西资源生态
我在山西等你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生态养生”娱晚年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