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有效合作

2012-08-23郑淑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32期
关键词:小组长信息技术探究

■郑淑勉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有效合作

■郑淑勉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2.073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合作性的学习,而且有效的合作学习非常关键。从4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有效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优化组合;确定任务,明确目标;合理分工,促进合作;评判公平,激发合作。

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对课堂教学的关注逐渐从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转向教与学的实效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习促进者,这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课堂中灵活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小组有效性教学的实践探究,以下是在平时课堂教学基础上总结出的点滴经验。

1 利用差异,优化组合

新课程一直提倡要放手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和动手、领悟能力比较弱,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可能跟不上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进度,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先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然后把这些学生和优秀的学生进行组合,让优秀学生做他们的“小师父”,“手拉手”,一帮一。“小师父”时常提醒、帮助“徒弟”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进度,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小组的建立还要兼顾成员的性别、性格、兴趣、情感和能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例如,有的小组在做成果汇报的时候,如果这个小组的学生性格内向,可能在汇报的时候不能非常完美地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所以,笔者会安排1~2名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在组内,这样汇报的效果就很好。

2 确定任务,明确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但因存在学生水平差异过大,兴趣爱好各异等种种因素影响,一般由教师布置的“任务”很难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先分好小组,一改以往由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学生在小组同伴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教师引出真实情境,任务由学生提出,由于学生不会提出自己不感兴趣的任务,也不会提出超出自己水平太多的任务,这就保证了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及任务完成的可行性。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激趣、答疑,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任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表1

当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任务”的激情,满足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

3 合理分工,促进合作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分工,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课堂的高效。如果没有具体的分工,很容易让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流于活动的边缘。例如,笔者在进行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分组时,经常安排组长、副组长、评论员,在一个学习任务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长负责什么、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操作、谁负责整理、谁负责汇报等,就可以激发组内成员的兴趣,可以避免小组成员自由发挥、互不理会、如同一盘散沙的状况出现。

有时,小组安排了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后,组内各成员根据具体的情况互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另外,笔者还不定期调整重组,一次分组后,没有死板地固定不动,而是在流动中、在重组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每个成员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全组成员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4 评判公平,激发合作

小组合作教学中,是不是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和任务之后,教师就可以是旁观者了呢?实践证明,教师绝不是旁观者,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监管的作用。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指挥者和领导者,科学地调控时间,关注每一个小组、每一名成员的活动状态,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呢?

首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是学生的领头人物,他们是同学,在一起的机会比较多,更能了解他的同学,所以要抓住小组长这一人物,和小组组长做好沟通,了解他们组的任务和具体的分工。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记录他们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以及解决的方案,这些方案的记录应该有专门的人员分工去做。解决问题的方案是非常宝贵的,每个小组可能有不同的方案,掌握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会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

再次,要注重积累学生活动的素材,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成长的每个足迹做好充分记录。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在小组合作中取得的成绩也不同,掌握了这些材料,对于因材施教有很多的帮助,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学生是成长档案记录的主体,小组长可以将学习过程中同学的练习、作品、体验、感受、学习表现评价等保存到档案中,而这些内容正是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

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评价的公正,笔者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设计相关的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对于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起到积极性的作用,做得好的,做得对的,笔者及时肯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努力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掌握起到帮助作用,而不是费更多的时间去自我了解。而对于错的问题,通过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趁着学习的热情没有退减时给给予纠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表1为笔者设计的小组合作的评价表,供大家参考。

另外,对小组长笔者也专门设定评价,就是根据小组成员的民意测评,每个月评选出优秀小组长,这样可以促使小组长更加积极认真地负责本组的工作。

总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对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用智慧经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不断地合作、探究,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1]王慧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17-20.

[2]丁革民.略论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应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37-139.

[3]宋维.让活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充分体现[N].济宁日报,2011-09-08.

[4]乔艳梅.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N].广元日报,2010-03-12.

[5]蔡彦伟.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N].学知报,2010-09-06.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小组长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分餐小组长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小组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