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环境素质状况分析
2012-08-23杨艳芳丁方洁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杨艳芳 丁方洁(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师范高校大学生是环境知识接受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是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主义主力。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的学生占普通学校招生中人数的99.5%以上,仅有约l0%的高等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了相关环境教育课程,致使许多大学生环境意识较差,进而影响其环境行为,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2008年我校开展了环保教育进校园和2010年开展滋根环保合作项目,由我院面向全校二年级同学开设了一系列环境公共课程,每位同学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环保公共课程的开设在我校已经进行了五年,对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效果如何尚未清楚。本项研究主要调查的对象是二年级环境专业和选修过环保课程非环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通过本次调查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研究结果比较,分析环保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为大学环境教育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此次调查问卷在参照2005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全国城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次调查的问卷。问卷的答题方式为单项选择。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意识: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大学生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等。
2)环境知识:包括如世界环境日、白色污染、垃圾分类、三废和酸雨形成等一些基础知识和有关环境日的主题及京都议定书的主题等环保知识。
3)环境行为:主要涉及大学生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处理、使用一次性筷子和购物袋、随时关灯等。另外,还涉及大学生个人在环境公益活动方面的表现,如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参与环保宣传和阻止别人破坏环境行为等。
1.2 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次的调查对象分为具有专业背景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和已选修过环境教育类选修课的其它专业的大二学生。非专业学生是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和政法学院法学专业为代表的文科学生按照男女比例1:1随机在大二学生中选择200位学生;理科学生是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专业大二学生中按照男女比例1:1随机选择200位大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6份,回收率97.7%。其中有效问卷580份,有效率96.7%。
1)样本选择
分别从所调查学生所属的学科性质,专业,性别等方面对样本进行分类归纳。
表1 调查样本基本信息表
2)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各专业的学生辅导员按照各年级的学生数目及男女比例,随机选取学生进行。以不署名的调查方式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前讲明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和调查的质量,对回收上来的部分难以辨别的问卷和不符合要求的问卷以作废处理。对部分学生进行的现场访问调查由调查人填入问卷,一并纳入统计。问卷回收后,有效问卷的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用Excel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环境意识
针对大学生环境意识方面我们共设置了10个问题。在对“认为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问题的回答中,环境专业学生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的为98.5%,而非环境专业学生赞成度低于环境专业学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分别为97.4%和95.2%;在“对周围环境密切关注”的环境专业赞成度为95.7%,而非环境专业的理科生和文科生分别为93.7%和91.3%;在回答高校是否应该广泛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时,赞成度都达到92.5%以上,其中环境专业学生赞成度高达97.9%(表2)。由此可知无论是环境类还是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绝大部分学生都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是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还是普遍高于非环境类专业,而非环境专业中理科生略高于文理科生。总体学生对有关环境意识问题认识度高于2007年南京高校调查结果[1],表明我校开设环保公共课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环境意识。
2.2 环境知识
针对这个方面的调查共设置了10个问题。如调查问卷中环境基础知识题包括世界环境日、白色污染、垃圾分类、三废等基础性知识,其中7个问题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环境类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问题的回答正确率(%)
由表3可知,在掌握环境基础知识方面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水平普遍高于非环境专业学生,另外非环境类文科生和理科生在环境基础知识方面也有所差别,除了在白色污染和“三废”这2个问题文理科生的正确率基本接近以外,其余的6个问题都是理科生的正确率大于文科生。无论环境类还是非环境类学生对京都议定书的主题、垃圾分类的问题答对率都较低对。总体来说,在调查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环境知识,但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还相对比较欠缺。而环保知识是对环境认知的基础,有些同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说明了在全校开设环保公共课的必要性,同时要求我们教师在环保公共课程授课时,不仅要传授课本的基础知识,授课环保基础知识的深度也待加强,也要与时俱进的讲解当前国内外环保知识的最新进展[2]。
2.3 环境行为
针对环境行为的调查共设置了10个问题。此次调查的环境行为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和公益环境活动两方面,调查结果如表4。
表4 所有调查样本的日常生活环境行为表现情况(%)
1)日常生活行为
由表4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调查可看出,大学生的环境行为与个人的环境意识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在前面基础知识调查中79%的调查对象都知道垃圾分类,但是在这一行为调查时却显示仅有20%的调查对象在日常的行为中会经常进行垃圾分类。当然,有些调查对象表示在某些场所,并没有设置分类回收的垃圾箱,即使有这种意识,也无法完成这种环境行为,这也同时显示出我校在垃圾分类方面还处在较落后的阶段。关于宿舍无人时,仍然有44.6%的学生会经常不熄灯,这说明这部分同学还没有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而在前面环境知识问答中,90.7%以上的同学都知道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这也说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也有一定的环境知识了,但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没有将环境意识主动落实到行为中,或者说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在回答日常生活中是否一水多用时,竟然有高达60.9%的同学回答从不,回顾我们开设的环境公共课程中几乎都会涉及到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这一主题,可知我们的大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并不缺乏,但就是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采取符合环境道德行为,这表明大学生环境行为还落后于环境知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还有待加强。仅有6.2%的学生会选择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询问原因时,很多同学认为这类产品的价格相对同类型的产品价格要高很多,他们多会选择价格低廉的产品。因此,我们上课时需要宣传为了保护环境,必要时要牺牲短期个人利益,进一步教给学生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
2)公益环境活动
本次调查大学生的公益环境行为主要设计了 “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参与环保宣传”、“阻止别人破坏环境”四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环境类专业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行为有一定的差异,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在公益环境活动方面的参与率普遍比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要高;四种公益环境行为中,环境专业的学生主要参与环保宣传和参加环保志愿者,而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更愿意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和参与环保宣传,只有30%左右的同学会参加环保志愿者。由表5可看出环境专业有约50%的学生看到别人破坏环境而不会去阻止,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比例则有更高现象。但总体上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公益环境活动参与度低于他们环境意识认知度和环境基本知识掌握度,这与2010年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结果[3]相似。
表5 环境类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公益行为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研究表明通过近年环保公共课开设,我校大学生总体上具有了较好的环境素质,但基本存在较强的环境意识,而环境行为相对较弱,少部分学生在环境知识方面还比较缺乏,环境态度也不甚明确,环境行为还有待于提高;在不同专业中,环境专业学生环境素质高于非环境专业学生,而非环境专业中理科学生专业环境素质又高于文科学生。这些表明环保公共课程开设促进了大学生环境素质提高,但还存在提升空间。
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质,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3.1 继续加强环保公共课开设制度,其他课程渗透着环保理念。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分析与总结,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同学在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行为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尤其在后两方面差异更加显著。这表明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其他课程注重与环境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循序渐进地融合环保思想、环保知识、环保行为于教学过程中。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本身的环境素质。作为我们专业教师,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对科普知识的介绍和简单强调保护环境的说教上,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更加具有实践性。所以应加强教师本身环境培训,提高自身环境素质。
3.3 创建绿色校园,创造校园环保氛围。本次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实践明显落后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如在校园中垃圾桶的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合理;教室、宿舍等采用双开关;鼓励学生进行一水多用、节约用水;同时可组织相关环保活动以及播放宣传片让学生更有深刻体会。
3.4 积极开展环保教育交流与合作。我校环保教育进校园和滋根环保合作项目即是较好例子。高校内部环保社团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力量组成部分,但大部分都是自发组织的,缺乏专业的环境指导,应加强对环保社团专业指导,而环保社团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环保资源条件,积极组织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并呼呼大家积极参加,使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同时与兄弟院校间开展环保教育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交流经验;加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如借鉴学习国外在环保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1]杨绍陇,陶丽琴,王菊萍.南京高校学生环境意思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3):54-59.
[2]王媛,徐友浩,张宏伟,等.从大学生环境意识看大学生环保公共课程的方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43-346.
[3]邵凤娈,王永贵,王慧.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