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
2012-08-21李靖玲
李靖玲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冠心病中除典型的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之外,心肌缺血所引起的缺血性胸痛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包括恶化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性心绞痛等,这类心绞痛有进展至心肌梗死的高度危险性。近年来,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海南通用同盟生产,商品名:尤尼舒)对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住院的UAP患者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绝经1年以上),年龄49~78岁,平均65岁。其临床表现均符合《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7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包括初发型心绞痛25例,恶化型心绞痛30例,变异型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10例,混合性心绞痛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具体分组情况见表1。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及心绞痛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U,臀部或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续应用7 d。
1.3 观察指标 (1)征象指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2)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3)治疗期间观察临床有无出血倾向。
1.4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4周内未再发作,心电图ST段恢复50%以上或T波直立。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或多次疼痛时间减少,ST段压低较前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T未恢复,甚至较前加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s)
*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心绞痛日发作(次/d) ST变化(mm) 血小板计数(×109/L) 纤维蛋白原(g/L)治疗组(n=44) 治疗前 5±2 3.0±0.5 165±50 6.52±1.53治疗后 1±1 2.0±0.5* 170±50 5.21±1.10*对照组(n=34) 治疗前 5±2 3.0±0.7 170±50 6.60±1.65治疗后 3±1 2.2±0.5* 160±40 6.03±1.03
2.2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的入选病例无心血管死亡事件。
2.3 副作用及安全性 全部病例未见出血、皮疹、药物过敏等反应。
3 讨论
UAP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纤维帽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与粘附增加,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因而此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减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律,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和(或)解除冠脉痉挛,改善冠脉血流量,增加缺血心肌供血,达到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目的,但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UAP患者效果较差。近年来对UAP血栓形成机制的新认识,抗凝和抗血小板是UAP中的重要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本组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分析原因低分子量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具有保护血管内皮、防治血小板粘附,促进侧支循环等药物作用。它的特点有最低的分子量,较高的抗凝血第ⅹ因子/抗凝血第Ⅱ因子的比例,有较长的半衰期(皮下注射后半衰期为3~6 h)、较少和血浆蛋白结合(其生物利用率高达90%),不会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因此有较好的抗凝血功能,对血小板、APTT影响很小,无明显的出血倾向,临床上可以不监测APTT[2-5]。本文亦证实除低比例的注射局部淤点、淤斑外,未见出血、皮疹、药物过敏等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低分子肝素钙作为一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具有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1]宁吉春.低分子肝素对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3,20(2):99-100.
[2]韩凌,沈潞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及肝素抗凝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6):321.
[3]陈修,陈维洲,曾贵云.心血管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3-765.
[4]胡大一.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抗凝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2004,19(7):404.
[5]伏继伟.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