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矿区采煤沉陷区文瀛湖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2012-08-20李瑾
李 瑾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 引言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邻内蒙,东望河北,是我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是驰名中外的“煤都”。
同煤集团为国家提供煤源数十年,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扩大,矿工人数的增加,历史遗留,形成了成片的棚户区72片,总户数4万多户,建筑面积近200万m2,这些棚户区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已经残破不堪。特别是不少棚户区房屋年久失修、配套设施陈旧且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居住条件非常简陋。2006年,在几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煤集团正式启动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让30万员工家属迁入新居,本次文瀛湖居住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1 现状条件和面临问题分析
1.1 现状条件
大同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文瀛湖居住区(以下简称文瀛湖居住区)规划用地位于大同市口泉区东部。规划用地位于大运路东侧,基地东、北为农村耕地,南侧有部分企业用地。本次规划设计范围东西长约 1 600 m,南北宽约 700 m,总用地面积87.29 ha。
文瀛湖居住区现状自然环境优美,视野开阔,但用地形状极不规整,基地内还有部分破旧办公建筑、厂房及家属住宅。基地内部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在基地东部有两个大坑,坑底距场地最大高差约6 m。
1.2 规划面临问题分析
1.2.1 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导致小区公共空间压力加大
本次规划用地约1 300亩,人口4万人~5万人,是个典型的超大居住区。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的指导意见》的指示精神“以中小户型为主,最小户型不低于45 m2,最大户型不超过90 m2”。这就意味着改造安置小区的建筑容量大、人口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小区公共空间压力较大。因此,在满足拆迁安置的需求的前提下,既要保持住宅户型和功能的拓展性,又要兼顾未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环境品质的需求,便成了我们设计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了。
1.2.2 规划用地状况复杂给设计任务带来严峻考验
规划用地虽已纳入口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但现状交通骨架尚未成形,从图1中可看到,基地西侧大运路是目前唯一的主要出入口。为了缓解交通拥堵,设计时必然要加设其他主路解决。同时根据小区规模建立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内部道路系统,合理安排静态交通,组织人车分流等,既要做到本区交通系统相对独立,区内交通组织满足本区各项功能活动的需求,又要做到方便区内外交通联系,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另外,此次规划用地边界线极为不规则,道路的走势和片区的划分节点都需要仔细斟酌,从而保证大部分的住宅朝向都能得到好的采光,与路衔接的地方能顺应道路,垂直或平行于道路。
图1 文瀛湖居住小区地理位置
2 规划理念
2.1 低成本,高密度下的“生态小区建设”设计理念
在规划中,本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1 300亩的土地上如何合理布局,考虑到建设成本及后期使用费用,规划将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小区,将“生态建设”与“小区建设”这两个基本理念在规划中有机结合。
从社区这一层面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由宏观生态与微观生态有机结合的宜居社区,构筑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
2.2 社区居民享有公共设施及绿地“均好性”使用设计理念
设计中注重资源的分布与均享,在布置停车场地、活动场地、景观绿地等公共资源时,统一考虑,合理有序划分,以达到整个小区使用者公平性原则。
2.3 “道法自然,创造亲密接触自然”的环境设计理念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把人、自然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逻辑阐述。本次规划中,如何解决高密度、优景观这一矛盾就成为一大重点。规划从居民属性,生活作息规律方面着手,宏观整体至微观个体系统进行分析,努力创造一种高品质的绿化环境。
2.4 以步行交通为导向的交通设计理念
结合人车分流设计理念,规划在社区采用人车不完全分流作法,通过合理的道路系统设计,场地竖向设计,构筑一个完整的步行体系和道路系统。
2.5 设计结合地域性的特色设计理念
地域性包括当地性和乡土性,是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工艺、生活方式、习俗、审美)的适应、运用和表现。本设计中充分考虑大同地域风情,原地形地貌和气候自然条件,在研究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和居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小区的住宅户型、建筑风格、室外环境等多方面予以考虑。
3 规划空间布局
根据文瀛湖居住区的定位和现状分析,我们首先确定其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居住区的用地结构可概括为“一轴、两心、十五区”。
3.1 一轴
规划考虑到大运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本区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规划在充分分析周边道路关系及地块交通特点后,决定以“之”字形主干道(以下简称主干道)贯通基地东西,之字形主干道既达到了与大运路和规划路的正交,又为在北方寒冷多风气候条件下住宅朝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二心
考虑到大同市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规划路网采用一横四纵道路格局,规划在经一路与次1号路交叉处及与南北向控规道路交叉处设置两个公共中心。
3.3 十五片
文瀛湖居住区作为安置社区,在规划时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规划依托二横四纵非字形主道路骨架,把整个用地划分为15个小分区。15个分区在前期建设及后期管理上,均可灵活组合划分。这种划整为零的规划思路,既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现了分区建设与管理目标,又可避免这样一个超级大盘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各个小区道路景观自成系统,又统一协调。
4 道路交通规划
4.1 设计原则与交通发展策略
1)本区西侧的大运路以及规划中的南北路是未来对外联系的交通要道。因此,本区交通系统相对独立,区内交通组织需满足本区各项功能活动的需求,方便区内外交通联系。
2)建立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道路系统,路网结构、断面设计和道路设计考虑整体外部空间设计要求。
3)考虑人车分流,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组织步行系统与绿地结合,构建居民公共活动场所。
4)合理安排静态交通,合理设置停车场地与车库。
5)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完善道路标志线建设,交叉口普及信号控制系统。
4.2 对外交通与出入口
本区西临大运路,规划中的纵四路贯穿本区南北,本区对外交通相对便捷,但纵四路形成前本区则主要依靠大运路来组织对外交通。
4.3 道路系统与等级
本区道路网结构及周边道路主要依据口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网规划确定,另考虑到本区的相对独立完整性,规划对区内道路进行了统一考虑。
主次路的选线经过前期的反复斟酌与多方案比选,既考虑了本区分区实施、现状条件、地形状况与周边路网的衔接,也考虑了地方气候对住宅朝向选择所带来的对路网的影响,并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考虑道路的对景与沿街界面的变化,同时,“之”字形的道路选型,也可以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越和减缓本区内车流、车速,保证区内居民的交通安全。
本区道路系统分为四级:
1)主干道。包括之字形横二路以及规划中的纵四路,红线均为36 m,为一块板形式。
2)次干道。包括次纵一路、纵二路、纵三路、横一路,红线为24 m,均为一块板形式。
3)小区主路。道路宽为6 m~11 m,均为一块板形式。
4)组团及入户路。道路宽为3 m~7 m。
4.4 静态交通
本区规划顺应城市汽车交通的快速发展,充分考虑停车场(位)的规划。各个地块的停车位以地面停车场为主,地下停车为辅。小区内部停车充分利用栋间区域及道路两侧,各个停车场(位)均种植高大乔木,以确保小区景观品质,也利于居民使用。公共配套建筑如学校、商场周边则因地制宜,配套布置停车泊位,以满足使用要求。
4.5 步行系统
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文瀛湖居住区力求在每个小区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并以步行系统为基础组织居民休闲活动的体系,形成“人车局部分流”的交通组织。小区的步行系统由景观漫步道、功能步行道和活动广场共同组成。
1)遍布全区的“线”状景观步行道和功能步行道是步行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依托之字形公共轴带,从各个小区大门景观开始,把步行景观带延伸至每个小区内部,形成“线”性步行空间,步行带结合线状绿化,以不同形态和质地组成丰富的步行网络,穿行在绿地、林间和广场中,并作为覆盖全区“步移景异”的休闲走廊,极大地丰富了绿化空间的景观内涵。
2)步行广场是小区“点”状的步行空间,小区的大门入口、公共中心广场、运动广场及多个绿地小广场就像串联在步道上的明珠,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憩、交流、运动的可驻留空间,还作为观景或休闲的主要场所。
3)休闲步行区主要是区内“面”状的步行空间,主要指区内公共核心绿地,道路两侧的商业及绿化带,休闲步行区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空间的同时,也是小区人气旺盛的区段。
5 结语
大同矿区文瀛湖居住小区居民现已喜迁新居。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只有做好前期的调研分析工作,掌握居民的真正需求;后期通过合理的规划,就可以给矿区居民提供空间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居住区。
[1] 贾 晶.对棚户区改造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建设,2011(1):57-59.
[2] 李春梅,于艳辉.哈尔滨市哈西地区棚户区改造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1(7):39-42.
[3] 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