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西山地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2012-08-20褚旭东

山西建筑 2012年25期
关键词:西山空间结构太原市

褚旭东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0 引言

在2010年12月国家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太原市先行先试,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以西山地区更新为示范,通过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走出一条集约型、低碳发展的新型道路。

1 西山地区发展概况

1.1 西山地区现状

西山地区是指太原市中心城区汾河以西的范围,该区域是“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区域总人口约30万人,工业总产值约41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5%,主要污染企业约180余家,分属于煤炭、电力、化工、焦化、机械等行业,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六大区域:以太化、一电厂为中心的河西化学工业区域、以煤气化为中心的煤炭深加工工业区域、以西山煤电为中心的西山煤炭工业区域、以狮头水泥为中心的西山建材工业区域、以重机为中心的河西机械加工工业区域、以太原选煤厂为中心的煤电工业区域。

1.2 面临的困境

1.2.1 结构调整缓慢,重型化特征仍明显

多年来,西山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煤炭、炼焦、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七大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产业发展的惯性和刚性,工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重型化特征仍较明显。

1.2.2 工业围城明显,布局散乱,功能混杂

西山地区整体布局呈现出“按传统行业管理口径局部集中,整体散乱”的特征。经过几十年发展,城市不断蔓延,工业围城的格局愈加明显,空间布局散乱[2]。

1.2.3 用地效益较差,土地效率配置低下

2009年,西山地区地均工业总产值约为7.4亿元/km2,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46亿元/km2的地均工业总产值相比,整体产出效益较差。

1.2.4 社会问题突出,失业致贫现象普遍

由于区域产业结构性衰退,大多数企业效益较差或濒临破产,下岗职工大多缺乏再就业的相关技能,加之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由此引发的失业致贫、犯罪现象较为普遍。

1.2.5 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状况堪忧

西山地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超标严重,河道水质均为劣Ⅴ类,同时长年过度开采煤炭导致地质灾害频发、植被覆盖率低,地下水系破坏严重的问题也尤为突出。

1.2.6 公共设施缺乏,城市功能不健全

西山地区是在工矿组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其特点是强调各自就近平衡组团内的生产、居住和生活服务,由于人口规模较小,公共服务设施难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管理水平较低,一些厂矿生活区已成为城市中的棚户区。

2 更新改造的影响因素

影响西山地区更新改造的因素较多,主要有空间结构的调整、级差地租的不同、产业政策的导向、复杂的土地权属、各方改造的意愿、城市环境的约束等。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是奠定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应借西山地区更新的契机,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为营造太原都市区结构创造条件。土地级差地租是推动老工业区改造的根本动力,体现在工业方面就是转型发展收益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或者承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政策应突出强调三点:1)“绿色准入”,重点是发展绿色产业;2)“高附加值”,重点是提高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益;3)“科技创新”,目的是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增强产业根植性。由于各改造方存在不同利益诉求,政府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视角综合考虑,综合协调平衡各方利益,进行多元功能导向的综合更新,以取得共赢。

3 西山地区更新改造策略

3.1 建立西山地区更新改造的目标体系

西山地区更新首先是建立一系列目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历史文化等层面。经济目标即通过更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复兴;社会目标即对下岗及失业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增加再就业岗位,消灭棚户区和城中村,减少贫困以及失业率和犯罪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环境目标即原高污染产业全面转型,结合发展定位导入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从根本上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空间目标即更新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重构相结合。

在不同区域,目标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比如在河西机械加工工业区,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经济目标相对是主导目标。在一系列目标中,经济结构的转型、空间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是城市更新改造的三大难点。

3.2 制定政府主导下的更新改造战略体系

西山地区更新坚持在政府统筹引导下进行,政府管理部门经过前期现状调研和专家咨询,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制定了完备的战略体系。战略体系包括划定范围、明确目标、研究方式、编制规划、制定计划、出台政策、成立机构、转变形象等。在更新过程中,政府在产业转型、环境改善、土地经营运作等方面都出台相关政策;编制了《太原西山地区综合整治规划》等不同层次和种类的规划;成立了太原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办公室、太原市国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机构,全面负责推进和协调具体更新事务,制定分期计划以及实施时间表,确保目标如期完成(见图1)。

图1 西山地区老工业区更新机构组成及职能

3.3 实施多元化功能导向的城市综合更新

城市更新不是单纯的用地功能置换和卖地变现的一次性利益转化,针对实施更新初期各类开发机构和改制企业常寻找各种理由将公益用地申请调整为住宅类可开发用地的普遍现象,多个服务部门对更新政策进行调整完善,规划管理部门规定已经出让的改造地块一律不允许进行用地性质和建设容量的调整,有效的促进“居”与“业”的协调发展[1]。

3.4 更新改造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相结合

太原市现状空间结构呈现出“单中心+外围工矿组团”的圈层式特征。西山地区更新注重与空间结构调整相结合,规划构建“三级多心”格局:市级中心包括长风和迎泽两处;市级副中心为奥体中心;分区级中心包括西山、兴华两处[2]。目前,结合西山地区更新改造已经实施了长风西大街打通建设工程,结合长风文化商务区的建设,长风市级中心的功能定位已基本确立,城市空间结构正逐步向“多中心+多轴”的空间格局转变。

3.5 更新改造中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延续

西山地区更新过程中由文物和规划部门联合组成普查组对工业遗产进行普查,编制了《太原市西山地区工业遗产普查名录》《太原市西山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规划》,规划对各类工业遗存进行分类分级,并根据保护级别制定不同的政策。通过进行梳理和整合,积极开发打造西山地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3.6 通过策划与借助重大事件推动更新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由内部经常性动力构成的底线增长和由外部突发性动力构成的跨越提升组成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外部突发性动力,城市重大事件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合理利用,将在短时间实现城市的跨越提升[3]。2011年9月在太原市成功举办的第六届中博会对于西山地区更新来说无疑是一个巧妙借力的重大历史事件,长风文化商务区是西山地区更新重点开发区域,而博览会场馆也规划选址在长风文化商务区,政府管理部门把西山地区转型发展的事件巧妙的与中博会举行相结合,提出“转型跨越、中部崛起”的主题,并将其列为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典型范例,同时通过展览展示等多种活动助力更新,进而实现全面转型发展。

4 结语

西山地区更新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首先应置于城市总体发展的大框架中综合考虑,明确目的,建立战略体系,立足长远的综合性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政府统筹引导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分阶段、分步骤的更新,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抓手作用,实现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李冬生.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实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82-183.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R].2008.

[3]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6):16-17.

猜你喜欢

西山空间结构太原市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观西山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西山闲笔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