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西油田陵76井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012-08-20王晓毛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荆州采油厂湖北荆州43400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油砂井区含水

王晓毛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荆州采油厂,湖北 荆州434000)

荆西油田陵76井区经过15年的注水开发,目前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较复杂,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1~7]是改善井区水驱开发效果的关键问题。陵76井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思路是,在油藏综合地质研究和油藏工程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和测试资料,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8~10]分析陵76井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陵76井区综合调整挖潜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

陵76井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镇新垸村,南部紧邻长江,沮漳河由西至东从本区块中部穿过,其西北面有八岭山油田和花园油田,东南面有沙市油田沙24、沙26和沙27区块。陵76井区位于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断层较少,共有三级断层1条,四级断层1条,三级断层为北北西转北东向延伸,落差为180~220m,控制着构造的形态,对油气聚集起明显控制作用。

陵76井区于1995年11月投入开发,1997年1月投入注水开发,初期采用边缘注水方式,两年半后采取边缘注水+点状注水方式。井区先后经历上产稳产阶段和产量递减阶段。由于投入工作量少,井区注采矛盾加剧,油井供液不足与含水上升矛盾突出,加上注水井井况日益恶化,注采井网严重破坏,地下存水率下降,地层能量递减快,部分主力层水淹严重,导致井区日产油能力下降,含水上升至90%以上。到2011年8月为止,井区累积产油26.0749×104t,采出地质储量的25.12%,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5.21%。累积注水106.8619×104m3,累积注采比为1.24。

2 数值模拟

鉴于该油藏目前中高含水的开发状况,选取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陵76井区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2.1 模型的建立

陵76井区古近系新沟嘴组分为上下2段 (Exu,ExL),该次模拟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新沟嘴组下段Ⅰ砂组的4~7小层和Ⅱ砂组的1~3小层共7个小层 (即:

2.2 油藏动态历史拟合

原始地质储量的拟合过程为:保持含油面积、孔隙度和有效厚度基本不变,经多次预处理检查、修改,以及历史拟合中对单井储量指标的局部修改,实现储量拟合。总体来说前期地质建模采用多因素约束插值技术,并紧密结合油藏描述成果反复修改,所生成的顶部构造、油砂体 (有效厚度场)能逼近真实地层条件下的地质模型,同时,拟合中兼顾单井点产量、含水的拟合 (如限制饱和度端点值、POCDO等方法),来实现储量的最终拟合。

陵76井区初始化拟合原始地质储量结果见表1。根据储量拟合结果,Ⅰ油组和Ⅱ油组的拟合地质储量105.53×104t,与实际值103.07×104t相比,拟合相对误差2.38%,误差率不到5%,储量拟合精度较高。为方案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表1 陵76井区计算储量与实际储量对比表

3 剩余油分布规律

3.1 平面剩余油分布

陵76井区是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砂岩油藏,由于油砂体多,规模普遍较小,经过15年的注水开发,目前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较复杂。从平面上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部位。

3.1.1 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

在断层附近,注入水和边水难以波及到,即使能够波及到驱油效率也很低,因此这些地区含水较低,含油饱和度较高,剩余油相对富集。如ExⅠ(7)L小层陵76斜5-4井北部,以及陵76斜6-1井与陵76斜5-6井之间,具有调整挖潜潜力,见图1。

3.1.2 岩性尖灭区附近剩余油相对富集

图1 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

在岩性尖灭区附近,注入水难以波及到,即使能够波及到驱油效率也很低,因此这些地区含水较低,含油饱和度较高,剩余油相对富集,见图2。

3.1.3 非主流区及注水井二线位置剩余油相对富集

注采井网的非主流区或注水井的二线部位,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如陵76区块Ex(表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Ⅰ砂组5小层3号油砂体)主力油砂体上陵76斜-2井,尽管有注水井对应,但注水井对应层吸水较差。因此该井周围成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见图3。

图2 岩性尖灭区附近剩余油富集

3.2 纵向剩余油分布

由于陵76区块层间、层内非均质严重,造成油井纵向上出力不均,通过统计主力油砂体地质储量和剩余地质储量,认为纵向上层内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共2个油砂体,剩余地质储量分别为14.56×104t和18.4×104t,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40.9%;其次分布在共2个油砂体,剩余地质储量分别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9.3%和7.6%。具体来说,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①等油砂体,这些砂体未压开层多,大部分油井含水较低,是下一步挖潜方向;油砂体,目前这些油砂体共有剩余地质储量16.7×104t,但是由于砂体相对较小,没有注水井,注采井网不易完善,挖潜难度大;油砂体剩余地质储量较大,但由于油井水淹程度高,下步挖潜余地小,见图4。

图3 非主流区及注水井二线位置剩余油富集

图4 ExⅠ(7)L 1油砂体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4 结 论

1)在断层附近、岩性尖灭区、注水非主流区、物性较差油砂体、注水非主流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区以及面积较小的油砂体上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是剩余油富集区域。如的诸多小油砂体。

2)由于陵76区块层间、层内非均质严重,造成油井纵向上出力不均,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等油砂体。这些砂体未打开层多,大部分油井含水较低,是下一步挖潜方向。

[1]愈启泰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J].石油学报,2000,21(2):45~50.

[2]Deutseh C,Journel A.The application of simulated annealing to stochastic reservoir modeling [J] .SPE Advanced Technology Series,1994,2 (2):222~227.

[3]张继腾,李中洲,陈喜萍 .以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结合构造部位挖潜剩余油 [J].断块油气田,2000,7(5):41~44.

[4]邓瑞健 .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于挖潜技术研究 [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5.

[5]刘东,胡廷惠 .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综述 [J].复杂油气藏,2009,2(3):48~51.

[6]刘德华 .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5.

[7]韩大匡,陈钦雷,闰存章 .油藏数值模拟基础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8]张光明 .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研究 [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1.

[9]周瑜,邓君,石维民 .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3):253~255.

[10]胡雪涛,李允 .随机网络模拟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 [J].石油学报,2000,21(4):46~51.

猜你喜欢

油砂井区含水
浓度响应型水触变材料及在含水漏层堵漏技术的应用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厚坝地区油砂储层评价研究
油砂SAGD水平井钻井液体系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在J 58 井区中的应用
黄257井区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分布预测
土洞施工中含水段塌方处理方案探讨
石南21井区水淹解释方法对比及应用
有机溶剂萃取加拿大油砂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