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东坡”
2012-08-20何银基惠军明
何银基/文 惠军明/评
在中国古代数不胜数的文学家、思想家中,能接近土地的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够走进土地并结下不解之缘的,应该是寥若晨星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
苏轼于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以其惊人的才华为朝野注目。然而元丰二年,因卷入“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先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贬到海南儋州,越贬越远,长期的贬谪生活成了他生命的重要主题。他一生漂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窘迫时,甚至要依靠朋友的帮助求得一块荒地,以自己的双手耕作以求温饱。
但他的生命没有落魄。他在刚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就在《初到黄州》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展示了他绝不向命运低首屈服,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乐趣的乐观旷达的胸襟。他在贬谪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生命的土地——东坡,并以这块土地的名义把自己称为“东坡居士”。从此这“东坡”就是他生命的寄托,并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这是一种进退自如、超越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
《东坡八首》曾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繁杂的农活给他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他在《东坡》一诗中写道:“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他把自己生命的根深深地扎进土地,并在土地中寻找着自己的生命乐趣,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他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就把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仕途的失意、曾经的羞辱都当做肥料一样埋进地里,让它在催生庄稼的同时催生着旷达和豪放,也催生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回响千古的绝唱,铸就着新的文学里程碑。
苏轼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谪漂泊的日子,是苏轼在仕途上最失意的时候,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经历了命运的跌宕起伏,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深知静的难得,淡的可贵,“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苏轼没有在仕途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在“东坡”的土地上铸就了文学和思想上永远的丰碑。
我等芸芸众生,不敢奢望苏轼那样的成就,但可以寻找自己生命的“东坡”。比如,在城市的喧嚣浮华中,忘却名利,找一处静地,捧一本好书,在无常的生活中执一颗平常心,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腾达也好,困顿也罢,总有一个“东坡”可以放置心灵。
[感悟]苏轼在饱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的情况下,不消沉自弃,不戚戚于险途,不汲汲于名利,默默寻求着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豁达与淡泊终于成就了他的文学天才,玉成了他的人格和文格,锻铸了他独立特行的“东坡精神”。苏轼没有在仕途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在“东坡”的土地上铸就了文学和思想上永远的丰碑。苏轼找寻到生命的“东坡”,微笑着行进在历史的长河里。遥望人文大师的背影,我们在艳羡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自己的人生旅程呢?在喧嚣浮华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寻一个“东坡”放置心灵,守护好自我的精神家园,才能写就一个大写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