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CTA解剖特点初探

2012-08-20董国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标线腓肠肌移位

张 龙 李 选 董国祥 赵 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北京 100191)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是因先天性腘窝发育畸形,造成腘动脉在运动时反复受周围起止点异常的肌肉、肌腱挤压,导致远端肢体缺血的疾病。其中有一型,有相同的临床表现、造影诱发试验阳性,但手术探查时,无法证实“解剖畸形”,被称为“功能性腘动脉陷迫综合征”(functionalpoplitealarteryentrapment syndrome,fPAES)。fPAES常被认为是腓肠肌内侧头过度肥大[1],或运动员腘窝肌肉异常发达等原因,造成腘窝相对空间狭小引起的。fPAES是否真的不存在“解剖畸形”尚有争议。双下肢CTA检查能同时提供腘动脉及周围软组织毗邻关系信息,清晰的影像使分析先天性腘窝“解剖畸形”成为可能[2,3]。近年来,多篇文献报道利用CTA发现PAES并在术中证实[3~6]。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比fPAES患肢与对照肢体的CTA表现,了解fPAES是否存在“解剖畸形”及其特点。

由于年龄≥60岁者已过了PAES的高发年龄,双侧腘动脉仍然血流通畅的,说明既往60余年腘窝结构未对腘动脉造成损害,发生PAES的可能性小,在本研究中被视为“阴性”对照。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fPAES组:回顾2007~2011年我科经手术确诊的fPAES术前CTA,共9例(14条患肢)。男6例,女3例。年龄15~48岁,(27.4±8.6)岁。无症状肢体3条;有症状肢体11条,均为间歇性跛行,其中3条跛行距离<200 m。2条肢体术前腘动脉已闭塞,经球囊扩张成形后恢复血流(才可进行诱发试验检查)。此14条患肢造影诱发试验均阳性。11条有症状肢体术后症状均完全缓解,余3条无症状肢体是因对侧肢体症状就诊,也同期接受了治疗。手术均采用腘窝后方入路,探查畸形,松解腘动脉。术中均证实腓肠肌内侧头不同程度外移,起自髁间窝,未发现其他解剖畸形。术中背伸患者踝关节时,可证实腘动脉受外移的内侧头挤压。

对照组:回顾2010~2011年我院因动脉硬化闭塞症(87例)或肾动脉狭窄(3例)行双下肢CTA检查,年龄≥60岁且双腘动脉血流通畅的入组,共90例(180条肢体)。男58例,女32例。年龄(71.5±5.4)岁。

1.2 试验方法

采用“CTA标线法”比较 fPAES组与对照组CTA轴位图像的解剖位置关系。

1.2.1 CTA标线的设定原则 见图1。

基准线BL:股骨内外侧髁的后缘的连线。用于纠正因行CTA检查时,下肢体位不同造成的内、外旋差异,使所有肢体的CTA轴位片有可比性。

VLa:经外侧髁内缘与后缘拐点作基准线的垂线,是髁间窝的最外侧界,作为评价内侧头及腘动脉外移的界限;

VLb:经腓肠肌内侧头肌腹最外缘作基准线的垂线,作为评价内侧头外移程度的标志。

图1CTA标线示意图(正常解剖)

1.2.2 判读方法及观察指标 先自头侧至脚侧连贯观察CTA轴位片,确认腘窝有无明显畸形或肌腱起止点异常,以及腘动脉通畅情况,再在股骨内外侧髁水平按照上述方法取标线,进行观察,并选取最严重平面记录。观察指标共分7类,每类均按照从正常到异常分为2~4个级别,每一项观察指标用数字代表相应的级别。见表1。

表1 CTA标线法的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1.2.3 对“解剖畸形”的分类 “异位”与“移位”。我们将“解剖畸形”分为两类:“异位”指动脉与肌腱的相对位置关系颠倒,如原应在腘动脉内侧的腓肠肌内侧头经腘动脉外侧走行。另一类称“移位”,指动脉与肌腱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生理状态,但动脉或肌腱相对标准解剖位置发生偏移,如腓肠肌内侧头仍在腘动脉内侧,但两者整体向外偏移。

图2 异常肌腱穿过右腘动、静脉之间,并最终汇入腓肠肌内侧头(属于解剖性PAES)。记录Y2图3 双侧腓肠肌内侧头均与腘动脉完全异位,并起自髁间窝(属于解剖性PAES)。记录Y3/MS3/MF3 图4 右腘动脉外移,右腘动脉前移,腓肠肌内侧头起自髁间窝。记录:AW1/AQ1/MF1 图5 右腘动脉外移,腓肠肌内侧头外移,腓肠肌内侧头起自髁间窝。记录:AW2/MW2/MF2 图6 右腘动脉前移,腓肠肌内侧头外移,腓肠肌内侧头向外超过腘动脉。记录:AQ2/MW2/MS2 图7 左腓肠肌内侧头外移,向外超过腘动脉,起自髁间窝。记录:MW2/MS1/MF2

2 结果

用“标线法”记录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不同级别的肢体条数,结果见表2。fPAES组中,所有肢体均存在腘动脉前移AQ1或AQ2及腓肠肌内侧头起自髁间窝MF2的情况,且腓肠肌内侧头向外超过腘动脉MS1或MS2有13条(93%)。而对照组中,腘动脉深浅位置正常的AQ0有112条(62%),腓肠肌内侧头与腘动脉相对外移关系正常的MS0有142条(79%),没有外移完全超过腘动脉MS2的情况。

在对照组中,腓肠肌内侧头起自髁间窝的MF2有97条(54%),完全起自“股骨内侧髁后上方”(MF0)(解剖学所描述的标准位置)的仅有21条(12%)。我们将对照组180条肢体中,解剖学所描述的如图1那样的标准正常解剖归为“标准组”;根据腘动脉与周围肌腱是否存在解剖关系“移位”(如腘动脉外移)、“异位”(如腓肠肌内侧头起自腘动脉外侧),分别归入移位组、异位组。只要有一项观察指标异常,就不能纳入“标准组”。见表3。

表2 对照组及fPAES组各项观察指标不同级别的肢体数(条)

表3 对照组各亚组观察指标不同级别的肢体数(条)

对照组中标准组仅13条(7%)。有8条(4%)存在异位情况,其年龄(78±6)岁,此8条肢体腘动脉血流通畅,无解剖性PAES导致腘动脉损害的表现,追溯病史,也均无PAES相关症状。而对照组中最常见的是存在不同程度及方式的“移位”的肢体159条(88%)(移位组),其中最主要的移位现象是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外移,MF1和 MF2共152条(84%)肢体的腓肠肌内侧头起自髁间窝。

3 讨论

3.1 对腘窝正常解剖及fPAES的新认识

人们对PAES的认识是从1879年尸体解剖中发现“腘动脉走行于腓肠肌内侧头内侧”开始的。经典的PAES,腘动脉或肌腱或两者同时走行异常,异常的肌腱主要是腓肠肌内侧头,也可以是腓肠肌外侧头、跖肌、腘肌等其他肌腱,关键是上述组织全部或部分与动脉位置关系发生颠倒。

fPAES 是 Rignault[1]于 1985 年首次提出,一位术前诊断PAES的运动员,手术探查仅看到腓肠肌内侧头肥大,腘动脉走行正常,“未发现解剖畸形”,认为fPAES是由肌肉异常肥大造成的。1999年,Levien等[7]报道fPAES伴腘动脉血栓形成3例,认为即使“没有解剖性畸形”,也可发生腘动脉损害。2000年Sperryn等[8]又报道1例,并在Rich提出的PAES分型基础上增加第六型:F型,定义为:“患肢腘动脉在诱发运动(如踝跖屈)时受压狭窄或闭合,而无解剖畸形”。此时,才把以前定义的PAES前五型归为“解剖性 PAES”。既然 fPAES“无解剖畸形”,又如何造成腘动脉陷迫,学术上存在着争议。除认为腓肠肌的异常肥大外,有学者认为,在肌肉收缩时,其横截面在特定部位的增大,造成骨筋膜室的相对局限而压迫血管引起[9],还有学者认为是因神经受压迫造成[10]。

传统的“解剖畸形”是指肌腱与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发生颠倒,如腓肠肌内侧头走行于腘动脉外侧,我们称之为“异位”。解剖性PAES的“解剖畸形”是“异位”,而本研究描述的“移位”却并不包括在传统的“解剖畸形”内。因此,传统观点是:无“异位”就“无解剖畸形”。

解剖学描述: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后上方,腘动脉走行于其内、外侧头之间。但代表着这种理想正常解剖的标准组仅占对照组7%(13/180),而移位组却占88%(159/180),其中最主要的移位现象就是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外移,完全起自“股骨内侧髁后上方”的仅占12%(21/180)。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腓肠肌内侧头外移起自髁间窝的都不是正常人,不能仅把“标准组”当作正常人。在对照组中,年龄均在60岁以上,均不伴有腘动脉损害,都应是非PAES肢体。因此,即使存在相对于标准解剖的轻度移位,也应视为正常。

然而,在fPAES组中,全部患肢的腓肠肌内侧头向外移位,起自髁间窝且93%(13/14)超过了腘动脉,所有腘动脉均向深方移位,说明fPAES虽没有“异位”,却存在明显严重于对照组的“移位”。正是由于正常人与fPAES患者都存在腓肠肌内侧头的外移,又缺乏“正常人”的判断标准,难以在移位程度上加以区分,才使fPAES的严重“移位”现象被人们忽视。2008年就有学者用MRI描述了腓肠肌内侧头外移的普遍性[11],提出移位与PAES可能有关。但fPAES的移位严重程度重于正常人且何种移位可能有意义,尚未被揭示。

“移位”现象的普遍存在有其特殊的胚胎学基础。胚胎发育过程中,腓肠肌内侧头自外向内迁移,腘动脉自深方向浅方迁移,最终达到理想解剖的位置。如迁移不完全,提前停止在某个位置,就会出现CTA观察到的相对于标准解剖的移位现象。胚胎时向内迁移不全,结果自然是肌腱的向外移位。对照组中的移位组占88%(159/180)正说明这种迁移不全是相当普遍的。

fPAES的相对严重的移位是否有其病理意义呢?

在fPAES组中,93%(13/14)腓肠肌内侧头向外移位超过了腘动脉(MS),伴有腘动脉100%(14/14)向深方移位(AQ);而对照组中,62%(112/180)的腘动脉深浅位置关系(AQ)及79%(142/180)腓肠肌内侧头与腘动脉相对关系(MS)如标准解剖一样正常,全组没有腓肠肌内侧头外移完全超过腘动脉(MS2)的情况。这一点提示:腘窝解剖结构的移位,有可能“从量变到质变”,轻微移位时不影响腘动脉,严重移位时,更接近腘动脉,就有可能在肌肉收缩时,造成腘动脉受压,成为fPAES。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异位”,造成压迫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就成为更容易被诊断并更易造成腘动脉损害的解剖性PAES。

因此,fPAES并非“无解剖畸形”,这些患肢表现为肌腱或腘动脉“移位”,只是因为没有“异位”,才产生“无解剖畸形”的误解。对腘窝正常解剖的认识不足是误解fPAES病因的主要原因。fPAES的本质很可能就是“移位”。内侧头外移是否超越腘动脉及腘动脉是否向深方移位是fPAES两个有意义的观察指标。

3.2 对在对照组中发现“异位”现象的认识

对照组90例中,异位组占4%(8/180),年龄(78±6)岁,无 PAES症状史,也无腘动脉损害。1977年Gibson等[12]在86例尸检中见有腘窝解剖异位3 例(3.5%),共 4 条(2.3%)肢体,这 3 例生前均追溯到间歇性跛行的病史,但没有腘动脉损害,生前并未诊断PAES。这些肢体应如何界定与PAES的关系呢?

PAES是临床综合征,由于运动中腘窝周围肌肉组织反复压迫腘动脉,造成远端肢体缺血是PAES的诊断要点。我们认为发生腘动脉陷迫的可能性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①压迫组织的坚韧程度;②压迫组织与动脉之间缓冲空间的大小;③患肢运动量的多少;④压迫时间的长短。前两项主要决定动脉被压迫的程度;后两项决定动脉累积受损的程度。异位组发现的异位肌腱通常相对细小,不易构成对腘动脉的有效压迫;或者平素运动量较小,不容易出现压迫症状。有解剖畸形却终身无症状,让我们认识到“腘窝解剖异位只能作为解剖性PAES的必要条件”,有异位也不一定诊断PAES。

因此,“异位”和“移位”允许在正常人群中出现。能产生PAES临床症状的“异位”和“移位”,才应也均应被视为PAES的“解剖畸形”。“异位”的是解剖性PAES,“移位”的是fPAES。

3.3 CTA标线法

CTA可深入分析腘窝空间结构[11]的细微变化。腘动脉是否通畅,腘动脉及周围肌腱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都一目了然。由于完善CTA检查时,患肢的体位各异;判读CTA影像时,观察者的侧重点各异。为了使CTA判读客观、可重复、容易记录,才诞生了标线法。因为解剖性PAES以异位的肌腱为特征,更容易被认识,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标线法来研究,但fPAES为明确有无移位及程度,非常需要标线法的帮助。

各项观察指标中,Y及AO无须使用标线。Y描述了是否存在动脉与肌腱解剖性异位及程度,要通过连贯观察腘窝轴位序列来确定,是分组和诊断的主要依据。AO描述腘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是本研究确定入组条件的依据。AW:腘动脉外移是否有意义尚待研究。AQ:腘动脉前移即向深方移位,被肌肉挤压于股骨两髁之间的风险提高。fPAES组患肢腘动脉均向深方移位;而对照组62%(112/180)的腘动脉深浅位置关系正常,提示腘动脉向深方移位可能是fPAES区别于正常人的重要特征之一。MW:腓肠肌内侧头外移,甚至超过了股骨髁间窝的外侧界(MW2),更接近腘动脉,也会增加挤压动脉的机会。MS:fPAES组93%(13/14)腓肠肌内侧头向外移位超过了腘动脉,而对照组79%(142/180)腓肠肌内侧头与腘动脉相对关系正常(MS0),对照组没有腓肠肌内侧头外移完全超过腘动脉(MS2)的情况。因此,腓肠肌内侧头向外超过腘动脉者可能也是fPAES区别于正常人的重要特征之一。MF:对照组腓肠肌内侧头起点正常(MF0)的仅有12%(21/180);fPAES组没有一条腓肠肌内侧头起点位置正常。说明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外移在人群中相当普遍,是由胚胎发育过程决定的,移位越严重就越有可能发生PAES。

3.4 CTA标线法与诱发状态下CTA检查的比较

诱发状态下CTA检查辅助诊断PAES,已在文献中有相关报道[13,14],通常是先完成一次常规的双下肢CTA检查,再做1~2次诱发动作的CTA检查,观察腘窝周围肌肉有无对腘动脉的压迫。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缺陷:①CTA检查每次扫描需要80~100 ml造影剂进行增强(造影诱发试验每次仅使用10 ml)。为减少造影剂用量及射线量,CTA诱发检查的次数受限。我们改良CTA诱发试验检查,诱发试验扫描时,仅扫描腘窝周围,且一次增强过程中扫描2次,先做放松状态的,在CT机复位过程中(约10秒)做诱发动作。如诱发阴性,再做二次增强。②诱发试验有多种动作[15],并不是所有的诱发动作都容易阳性;尤其是fPAES,也不是每次诱发都能阳性,这与腘窝局部解剖异常的程度有关,还与患者检查时是否足够用力有关。由于CTA诱发试验检查次数不能过多,漏诊的可能性增大。③很多患者是在没有怀疑PAES的情况下做常规CTA检查的,如果能通过标线法就辅助诊断,可避免二次检查。从已有CTA检查中找到辅助诊断PAES的线索正是本课题的目的。

4 小结

人群中,腓肠肌内侧头的外移普遍存在,并可能“从量变到质变”:轻微移位时不影响腘动脉,明显移位时就有可能在肌肉收缩时造成腘动脉被挤压,成为fPAES。fPAES可能是严重移位导致的结果。

“异位”和“移位”允许在正常人群中出现。能产生PAES临床症状的“异位”和“移位”,均应被视为“解剖畸形”。fPAES的本质是“移位”的可能性较大。内侧头外移是否超越腘动脉及腘动脉是否向深方移位是fPAES两个有意义的观察指标。

1 Rignault DP,Pailler JL,Lunel F.The“functional” popliteal entrapment syndrome.Int Angiol,1985,4(3):341 -343.

2 Papaioannou S,Tsitouridis K,Giataganas G,et al.Evaluation of popliteal arteries with CT angiography in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Hippokratia,2009,13(1):32 -37.

3 Zhong H,Liu C,Shao G.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indings in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J Comput Assist Tomogr,2010,34(2):254 -259.

4 Anil G,Tay KH,Howe TC,et al.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role in the evaluation of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1,34(2):259 -270.

5 Hai Z,Guangrui S,Yuan Z,et al.CT angiography and MRI in patients with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AJR Am J Roentgenol,2008,191(6):1760 -1766.

6 Macedo TA,Johnson CM,Hallett JW Jr,et al.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role of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AJR Am J Roentgenol,2003,181(5):1259 -1265.

7 Levien LJ,Veller MG.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more common than previously recognized.J Vasc Surg,1999,30(4):587-598.

8 Sperryn CW,Beningfield SJ,Immelman EJ.Functional entrapment of the popliteal artery.Australas Radiol,2000,44(1):121 -124.

9 Turnipseed WD,Pozniak M.Popliteal entrapment as a result of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by the soleus and plantaris muscles.J Vasc Surg,1992,15(2):285 -293.

10 Turnipseed WD.Popliteal entrapment syndrome.J Vasc Surg,2002,35(5):910-915.

11 Pillai J,Levien LJ,Haagensen M,et al.Assessment of the medial head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in functional compression of the popliteal artery.J Vasc Surg,2008,48(5):1189 -1196.

12 Gibson MH,Mills JG,Johnson GE,et al.Popliteal entrapment syndrome.Ann Surg,1977,185(3):341 -348.

13 Papaioannou S,Tsitouridis K,Giataganas G,et al.Evaluation of popliteal arteries with CT angiography in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Hippokratia,2009,13(1):32 -37.

14 Anil G,Tay KH,Howe TC,et al.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role in the evaluation of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1,34(2):259 -270.

15 张 龙,董国祥,李 选,等.手法诱发试验对早期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4):331-334.

猜你喜欢

标线腓肠肌移位
谈双组份、热熔和冷漆标线的实例对比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热熔标线施工必备『神器』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公路交通标线应用选型研究探讨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三横两纵”古代城市路面标线的活化石
带腓肠肌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生姜多糖的提取及其抗疲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