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门诊宜建立在社区首诊的基础上
2012-08-17沈焕根
文/沈焕根
沈焕根 江苏省人社厅医保处处长
近年来,公立医院纷纷推出预约挂号、假日门诊等多项便民惠民措施,无疑对患者看病缩短流程,节省时间,缓解看病难是件好事。然而,新一轮医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如何将公立医院预约门诊、假日门诊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统一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国家医改目标上来,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保基本,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把一般诊疗服务放在社区解决。强基层,就是要全面提升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居民不出社区能看上病,看得起病。建机制,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医疗服务模式的转换,将预约门诊、假日门诊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有效地衔接起来,发挥其各自独特的作用。
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控制医药卫生费用的有效途径,高效的医疗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医院分级医疗基础上的,社区医疗机构用较少的资源解决大多数的健康问题,城市大医院利用其高、精、尖优质资源来治疗少数疑难病症。由此,实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是今后医疗服务模式总的方向,而预约门诊只是在社区首诊基础上的方式和手段。预约门诊可以是口头向社区全科医师预约,或者通过社区全科医师与公立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预约,患者预约门诊需要通过社区首诊的把关和监管。如果预约门诊不是建立在社区首诊的基础上,那么,患者的就医习惯即有病上医院直接挂号仍然很难改变,公立医院的门诊资源依旧得不到优化,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基层则成为一句口号,得不到真正落实,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据悉,上海市医改方案提出,到“十二五”末关闭所有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普通疾病通过社区门诊或与全科医师的预约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治。这样的举措既提升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又符合新医改中提出的放宽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条件的精神。增加执业地点数量,公立医院医师可到社区对普通病进行诊疗,对那些确实需要转诊治疗的疾病,由全科医师负责预约上转公立医院专科医师来诊治,通过这样一种上下联动机制的建立,就可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国家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