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绘画理论中的美学倾向
2012-08-15冉献东
冉献东
中国绘画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当时的岩画到陶器时代的图案,从新石期时期原始工艺品的装饰图形到夏商时期青铜器纹饰图腾,都昭示着中国原始绘画理论经历着极其丰富的发展历程。以事物发展的辩证观以及艺术产生的一般规律来看,绘画理论应该是与绘画实践相伴而生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原始的、甚至是粗糙的原始绘画作品也应该是有着一定的、具体的构思观念作为指导而产生的。我们的原始艺术家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的时候,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是有着朦胧的、原始的绘画理论及审美倾向来为他们的创作进行指导的。只是由于远古时期的绘画史无文字记录,并且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成型的理论思想,所以说我们只能读出一些视觉信息,无法在理论上对他们的绘画思想进行归纳整理。但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夏、商、周文明时代,朴素的审美观及绘画理论在商周时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审美及绘画已进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此也相应产生了一些对绘画理论的论述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如《左传》、《老子》、《论语》、《庄子》、《韩非子》等这些先秦时期所著的经典典籍中都有对审美及绘画理论的论述,虽然这些论著有些是诸子百家某些篇籍中的只言片语、或简短论述、或谈论政治经济而论及审美,但是它们体现出早期中国画论的一些基本审美意识倾向。这些基本的审美意识倾向虽然并未构成系统的理论形态,但这些元初的审美意识倾向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及诸子百家融会在一起,却成为后来中国艺术、审美、文化乃至政治、哲学、人伦道德的基石,因而极具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尚书》、《周易》、《左传》等典籍中的画论思想
在流传后世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①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当时彩绘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最主要的活动——祭祀中,虽然彩绘不是作为艺术形式来表现的,但当时人们已对“五彩”“五色”有了一些最原始的理论指导,其主要审美思想就是要忠实自然,要表现“日月”“星辰”等现象于做祭祀时的服装上,其实,在艺术发生学方面来讲,古人在制作祭祀时所用的服装时,已经把其原始的、本能的审美积淀,审美创作意识应用到制作过程中了,况且还为了审美和某种巫术意识把绘画也加入到创作过程中;可以这样说,在原始先民的整个祭祀活动中,审美意识、绘画意识、创作意识已融入到过程之中。他们与现代艺术创作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尚书》的作者只是没有绘画理论知识,没有意识到而已,这也许就是中国画论理论的源头。
如果说《尚书》中关于“五彩五色”的论述还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绘画理论的话,那么《周易》中关于绘画理论的记载就论述得较为深入一些了。其记载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③“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④这几段文字被视为关于中国绘画思想起源的最权威的论述。它一方面说明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产物,是“仰观于天象,俯察于大地”而产生的八卦,并通过八卦的象征手法,用以推测自然、社会的变化,对后世各种理论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绘画也不例外,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另一方面说明绘画目的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性。同时,它还对绘画的原因作了概括,“像”的目的是展现世间万物的本真形象,是形象与意象的统一,是表达天地万物所包含的精微、深奥的道理。显然,在《周易》所记载的历史时期里,绘画已经为人们所了解,已经有了创作的意识,对绘画的各种功能已经有所发现,知道它既有社会性教化的一面,又有娱乐性尽“情伪”的一面。对绘画社会价值的认识是推动绘画向前发展的最大、最直接动因。社会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构成了绘画的几大基本要素,这种思想的萌芽,为以后中国画论各种学说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思想基础。
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当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左传》里有关青铜器价值意义的论述可以视为美术理论的范畴。它记载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⑤显然,《左传》对“铸鼎”的议论并不是对绘画的专门性介绍,而是将它作为“在德不在鼎”的佐证材料加以引用的。但其中有两点值得重视:首先,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是对《周易》中有关艺术或绘画社会功能理论的进一步明确。这一理论使中国艺术一开始便与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了,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使其意蕴的成分在源头上占有压倒性优势。其次,它还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同样是上述早期文献对绘画本体认识的继续,美术与绘画的模仿性、写真性初露端倪。其后的中国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恰恰在上述两种思想之间游弋,只不过其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老子》的绘画理论思想及美学倾向
在《老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绘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一下几个特点:1.崇尚自然,“自然”便成了中国画审美的最高标准。2.注重绘画要素的理论。确立了早期中国人的玄素色彩观,这是最为直接的绘画理论。3.画论观点往往与其哲学思想互为论证,体现出哲学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和间接影响作用。老子的哲学核心是“道”。“道”是万物之始,是世界之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⑧。因此,“道”成了老子认识世界的根本依据,在老子看来它还是任何艺术的出发点,“道”虽单纯却不单一,虽概括却不空泛,“自然”是至高无上的“道”所师法的对象,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那么作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艺术审美,自然观渐渐就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高抛远举的审美思想。《老子》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九章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的思想与其治国安邦的理想信念是相一致的。但从绘画理论的角度看,他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给后人树立了一种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玄”与“素”,“质”与“朴”成了中国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的核心部分,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画审美标准的建立。道家的独特审美思想倾向、朴素的艺术观念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理想、宇宙观、人生哲学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绘画实践、绘画理论的审美倾向具有指引性的作用,并影响着其后的历代中国画理论,指导着每一位中国画作者的创作思路。
三、《论语》的绘画理论思想及美学倾向
《论语》的绘画理论思想及美学倾向可以归纳为主要一点,即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且孔子明确表示了他的“美学”观点为内容高于形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⑨文与质可以看作艺术的两个方面即形式与内容;也可以看成个人修养的两个方面即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善的内容。“善”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性的美学标准。“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完美的艺术。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⑩从上下文来看,绘画理论并不是孔子谈论的中心,其主要是阐明“仁”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为外在的“礼”要居于“仁”之后。“仁”是内容、是质,“礼”是形式、是文。孔子对子夏的认可也就阐明了其美学倾向。孔子的这一审美标准对中国画创作与画论思想影响深远。历代的艺术家、理论家无不从形式与内容、“文”与“质”的关系上进行研究,进而引发出人品与书画的辩证关系,衍生出许多关于人品与画品公案与传说。
四、《庄子》中的绘画理论与美学倾向
《庄子》的绘画理论可以归纳为“自然”和“本真”及写意等美学倾向。他在《田子方》篇中提到:“宋元君将画图,众吏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方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舍之。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袖握管。君曰:‘可矣,真画者也。’”⑪画得再美的画也是人造的,不符合庄子的审美观点,只有画者主体意识达到“人道合一”、纯真自然、无为而寡欲,做到忘万物,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具备了这种精神境界,画出的画便上升到自然之美的境界了。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⑫这一观点可以视为“解衣盘礴”的另一种表达。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各种虚伪的礼仪羁绊着艺术家的创作,它与艺术的规律恰恰背道而驰,艺术家只有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仁义礼智等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然、真纯的状态,保持对内在神韵的追求,才能达到绘画中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境界。庄子的另一个观点对绘画也有较大的影响,即“庄周梦蝶”的典故。在这里庄子看似说梦,其实是在说人生、说生死,他认为梦和醒、生和死都是相对的,人生如梦、生死一体,这种取消是非、美丑标准,模糊了二者界限的生命理念引导着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引领着中国绘画走向重意轻形、重写轻绘的文人画画风。
纵观先秦时期的绘画理论,虽然只是某些篇籍中的只言片语,不能称作专门的绘画理论,但是它们体现出早期中国画论的一些基本审美意识倾向。把这些只言片语串起来作以总结可以看出中国绘画理论乃至美学思想发展的源头是那么的清晰可辨,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为什么在中国会发展出这么一个体系完备、思想深邃、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思想。从老子的“自然”观到孔子对内容与形式的思辨再到庄子的“本真”审美倾向,无不对中国人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审美态度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后两千多年的绘画理论、美学思想乃至哲学等的发展都能在这些典籍中找到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