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采桑诗的农事主题
2012-08-15闫续瑞杨茂文
闫续瑞 杨茂文
“采桑”作为诗歌题材,最早出现在《诗经》当中,受上古时期神话传说的影响,采桑诗中多描写采桑女子在采桑时节到桑林中思春、幽会、欢愉的情景,旨在表现男女之间情爱。此后,这一思想内容便成为宋以前采桑诗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宋代是采桑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诗》中收录了近千余首涉及“蚕桑”的诗篇,经筛选有七十余首是围绕“采桑”农事活动展开的。宋代诗人逐渐摆脱了先秦以来采桑诗以爱情主为主的创作模式,将时代赋予的道德观念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自然地融入到采桑诗的创作当中,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爱情已经不再是宋代采桑诗惟一的歌咏对象,乡野农妇的蓬首尘面取代采桑女子的姣好姿容,陌上邂逅的浪漫场景成为了妇女劳作的重要场地,采桑作为日常农事生产活动频繁地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形成了宋代采桑诗特有的风貌。宋代采桑诗无论是记录祭祀活动,还是表现农事艰辛,亦或描摹采桑工具,都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诗人们用诗的语言和史的眼光,反映宋代的蚕桑业的生产状况、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劳动人民的贫瘠困窘,多角度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真实场景,采桑诗逐渐成为了诗人们同情民间疾苦、披露社会黑暗的媒介。
从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采桑诗的研究从20世纪至今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对采桑诗主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并不多,经检索有二十余篇。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先秦、汉魏时期,如纪永贵的《采桑主题与采莲主题比较论析》(城池师专学报,1998(4)),蔡靖芳的《试论桑主题的文化流变》(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等。由于研究者仅把采桑诗置于先秦、两汉这一时期,因此,都只是对采桑诗的这一爱情主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相较于前者而言,任敏红的《采桑主题和采桑女形象演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和唐会霞、赵红的《采桑题材在元明清的变奏》(求索,2008(8))对采桑诗主题的研究就全面的多。任敏红认为“宋代采桑诗已完全消退了上古桑意象的艳情色彩”出现了新的主题指向,这对宋代采桑诗主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唐会霞、赵红把采桑诗主题变奏划在宋以后,俨然没有考虑到在宋代采桑诗中就已经出现了他们文中所提及的因革变化。因而,关于宋代采桑诗的农事主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梅尧臣的一首《伤桑》:“柔条初变绿,春野忽飞霜。田妇搔蓬首,冰蚕绝茧肠。名翚依麦雊,戴胜绕枝翔。不见罗敷骑,金钩自挂墙。”①把采桑诗引入了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诗中描绘了春野飞霜的恶劣环境、塑造了搔首蓬头的采桑女形象。此后,宋代采桑诗中越来越多的表现农事这一主题。根据宋代农事采桑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即:农事祭祀、农事艰辛、农事工具。
一、农事祭祀
“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②可见,祭祀是农事的第一环节,因而,描写祭祀活动是宋代采桑诗农事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采桑诗作主要有周鳞之的《太庙乐章·皇后阁五首》,欧阳修的《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苏轼的《皇太妃阁五首》,王仲修的《御阁端午帖子》,司马光的《春贴子词·皇后阁五首》,夏竦的《内阁春帖子》,周必大的《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赵湘的《皇后阁春帖子》等等。
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些采桑诗主要描写皇家的祭祀活动。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是天人交感的主要方式,祭祀祈福是先人们表达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辛勤劳作,尊重自然神明,就会得到神灵庇佑,获得农业丰收。因此,采桑诗所描写的皇后、太妃采桑实质是行蚕桑之礼的象征性劳作,是一种“重农”的祈福活动。司马光的《春贴子词·皇后阁五首(一)》对这一农业祭祀礼作了详细描写,“穜稑献新种,袆褕汗旧衣。玉钩随步辇,行持采桑归。”③诗一开始描写了后妃献穜稑之种,“《周礼·天官·内宰》:‘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而献于王。’”④穜是指先种后熟的谷物,稑是指后种先熟的谷物。后妃献种是对生殖崇拜的异化,古代认为女子是主宰繁衍生息的,女子献种作物便能硕果累累。“袆褕”虽是王后的祭服但一个“旧”字道出了宋代简俭之风“事天贵质,尚若华丽,非禋祭本意也。”⑤步辇是人推拉的车,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后妃乘坐的车。诗中皇后采桑归来,没有以辇代步,进一步说明了皇后行蚕桑之礼的诚意,这是对后妃之德的歌颂,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
宋代文人以诗歌的形式记录祭祀活动无疑是对《诗经》的一种效仿,宋代采桑诗涉及了后妃行桑蚕之礼的整个过程,从采桑、养蚕、缫丝到织锦。赵湘的《皇后阁春帖子》描绘了皇后帅六宫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沿着清渠流水采桑的场景。司马光的《春贴子词·皇后阁五首(一)》描述了皇后采桑归来时的景象,欧阳修的《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则刻画了皇后采桑归来步入茧馆一边用采来的新鲜桑叶喂蚕,一边想着要把这些蚕结出的新丝织成五色锦为君王续寿的心理。这些农事祭祀诗客观的表现了统治阶级对农桑的重视,后妃躬桑这种象征性劳作实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示范和督责,目的是“为言天下妇,兹事不可慢”⑥。因此,后妃躬桑与民同作带有一定的政治欺骗色彩,祭祀祈福只是统治者加以推行“重农”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有力措施。
二、农事艰辛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采桑是古代劳动女子从事的一项重要农事活动。因此,宋代诗人在描写采桑这一农事活动时,将重点放在对采桑妇女劳动行为和心理感受的描摹上,通过采桑女子的艰辛劳作、苦难生活来表达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层的控诉。
(一)采桑之苦
“三府三起,作苦何辞。”(顾禧《采桑行》)宋代采桑诗中描写农事艰辛的诗篇大多都写到了采桑劳作之苦,但仅描写劳作之苦并将其作为诗歌主题的不多。主要诗篇有梅尧臣的《伤桑》,戴复古的《罗敷词》,王安石的《郊行》,熊克的《劝农(七)》,潘文虎的《为被掳妇作》,翁森的《采桑》,郑起的《采桑曲》,陈允平的《采桑行》,赵孟坚的《采桑曲》,顾禧的《采桑行》等等。
梅尧臣的《伤桑》为宋代诗人在描写采桑劳作之苦提供了典范,通过描写恶劣的采桑环境来烘托采桑农妇的劳作之苦成为了宋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值得一提的是翁森的《采桑(一)》,这首诗从劳作环境之苦、劳作情况之苦以及劳作心理之苦三个方面反映了采桑妇女的采桑之苦,可以称得上是采桑诗中描写农事劳作采桑之苦这一主题的代表作。
采桑子,采桑子,
朝去采桑日已曙,暮去采桑云欲雨。
桑叶郁茂寒露眉,桑枝屈曲勾破衣。
大妇年年忧蚕饥,小妇忙忙催叶归。⑦
翁森诗中一开始描写了采桑的劳作环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农妇便出门采桑,然而到了傍晚仍要继续劳作,即便是此时天就要下雨也不能免除。这一朝一暮,一曙一雨,把采桑环境之苦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中朝暮曙雨已经不单是时间和天气的变化,它侧面烘托了采桑女子的劳作之苦,正是应了熊克《劝农》里的诗句“采桑风雨无辞苦”。在描写采桑农妇的劳作情况时,诗人虽然只写了采桑女子眉梢挂着寒露,穿着被桑枝钩破的烂衣衫,但正是这些细节将采桑农妇在桑林里艰苦的劳作场景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最后,诗人描写大妇担忧蚕饥、小妇忙催叶归实质是刻画了采桑农妇担忧、焦急这两种的痛苦的心理状况。至此,诗人对采桑之苦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这里的“苦”是有多重含义的,包括了采桑的艰苦、生活的困苦、内心的痛苦,这些苦表现了农村妇女在面对采桑这一劳作时的无可奈何,年年岁岁只得如此。
宋代采桑诗描写采桑女子的采桑之苦,与前代采桑女子的“喜”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宋诗中的采桑女子身处于恶劣的采桑环境,没有了“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早晨,也没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经·七月》)的悠然自得。她们“采桑风雨无辞苦”顾不得“桑枝屈曲勾破衣”也不在乎“两鬓樵风一面尘”(《东阳路傍蚕妇》),但采桑女子如此辛勤地劳作最终仍然避免不了日益窘迫的生活状态,不免发出无奈的感慨“一身不蚕甘冻死,只忆儿女无衣裳”。(《为被掳妇作》)这些诗句中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和怜悯。让人费解的是这类诗歌只是紧紧地围绕采桑妇女的劳作之苦展开,并不去揭示造成采桑妇女“百人共辛勤,一人衣不足”(《采桑行》)这种困窘生活的根源。因而,诗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课税之重
如果说前类采桑诗主要侧重于从劳作本身、自然环境来表现农事艰辛的话,那么,此类采桑诗则直接从披露官僚弊政方面关注民间疾苦,反映了繁重赋税压榨下采桑农妇的悲惨境遇。主要诗篇有梅尧臣的《蚕女》,翁森的《采桑(二)》,汪元量的《蚕市》,宋伯仁的《村姑(二)》,顾禧的《采桑行(五)》,姚寅的《养蚕行》,翁卷的《东阳路傍蚕妇》,舒邦佐的《蚕妇叹》,朱南杰的《延陵道中即事三绝》,文同的《采桑》等等。
诗人们不再一味地表现采桑女子的劳作之苦,转而将繁重的赋税作为农事之艰的主要原因。在文同的《采桑》里,诗人表现劳作之苦俨然是为了烘托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
溪桥接桑畦,钩笼呼群过。
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家家五十日,谁敢一日惰。
未言给私用,且以应官课。⑧
文同诗的首联描写了家家户户相邀采桑热闹非凡的劳作场景,颔联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道出了农妇们劳作的艰辛,颈联用反问手法强调了采桑农家家户户五十日如一日的辛勤。纵观前三联文同分别用了白描、设问、反问的手法,层层推进表现出采桑农家的艰辛和勤劳。然而,尾联却笔锋一转道出采桑农家们不辞劳苦辛勤采桑养蚕的结果却是自己一无所得,全部收获仅能用来应付官府课税。诗的尾联与前三联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五十天的艰苦劳作,本该裁衣制服添补家用的采桑农妇并没有迎来丰收的喜悦,等待她们的却是繁重的课税。“未言给私用,且以应官课”繁重的课税成为统治阶层压榨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严重失调,反映了官府的倒行逆施,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道,这是宋代采桑诗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
宋代采桑诗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官府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君不见长安女儿嫩如水,十指不动衣罗绮。我曹辛苦徒尔耳,依旧绩麻冬日里。”(《养蚕行》)统治者的压迫剥削,造成了强烈的社会不公,采桑农妇的艰辛劳作换来的只是贵族阶层的锦衣玉食,“相唤相呼相叹息,茧丝岁岁为官忙。”(《延陵道中即事三绝》)这种无可奈何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三、农事工具
采桑工具常常出现在采桑诗中,如《诗经·七月》有云:“女执懿筐”⑨,汉乐府《陌上桑》更有专门描写采桑工具的诗句“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⑩,但真正用采桑工具为题并且独立成篇的始于宋代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十五首中诗人将采桑养蚕所涉及的所有工具都逐一入诗,分别题为《茧馆》、《织室》、《桑原》、《高几》、《科斧》、《桑钩》、《桑筥》、《蚕女》、《蚕蔟》、《蚕槌》、《蚕簿》、《缫盎》、《纺车》、《龙梭》、《织妇》。其中,《高几》、《科斧》、《桑钩》、《桑筥》均是采桑用具。例如《高几》:
采桑不倚梯,摘柔赖高几。
每与得叶易,曾靡尤枝披。
跻陛类拾级,下上异缘蚁。
闲置草屋傍,鸣鸡或栖止。⑪
桑树高大茂盛,采桑农妇要上树采桑必然要依靠登高工具,高几便是采桑登高工具的一种,它采用双侧梯身结构比桑梯的稳定性高可以独立于地表,不需要依靠桑树干、墙壁这类支点。诗人一开始便说明了采桑农妇已经开始使用高几这种较为先进的登高工具进行采桑,她们在高几上移动就好像上下台阶一样方便,因而农妇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采摘桑树高处的桑叶。待到采桑时节结束,把高几放到草屋旁边还可以作为鸡架使用。梅尧臣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高几的用途和特点,可见,诗人对农桑生产非常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如此详实的农具诗。
梅尧臣用平实的语言将普通的采桑农具赋予了诗意色彩,这类农具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完整的采桑图。我们仿佛看到宋代采桑农妇在高几上忙碌的身影,她们不时挥动科斧把繁茂的枝条砍断,一手用桑钩的长钩把远处的桑枝拉近另一手灵活地摘下桑柔放进短钩那头的笼里,待到笼中已满便轻轻松松地下了高几将笼中桑叶倾倒在桑筥之中,再用刀几把桑叶剪碎。这幅采桑图正是由这些采桑工具串联而成的。这些采桑农具诗不但再现了宋代农家的劳作场景,而且保存了当时的农业生活资料和民俗,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
结语
“桑”在古代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如生殖崇拜、保佑丰收等。宋代蚕桑业在社会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不但是农民日常生活的保障也是两宋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宋代采桑诗中出现了一类专门描写皇家举行桑蚕礼祭祀活动的诗歌。这些农事祭祀诗客观的表现了统治阶级对农桑的重视,侧面也反映了宋代蚕桑业的兴旺。宋代蚕桑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采桑成为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采桑频繁地出现在农村日常劳作生活之中,家家户户“相呼出采桑”的热闹场面成为宋代农村生活的一道风景线。宋代诗人们虽然出身各异,社会地位不同,但大都关心农业生产,熟悉农村情况。因而,频频出现在乡村陌上的采桑场面,必然成为宋代诗人们吟咏的对象。范成大的《右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讲述了宋代农家采桑养蚕的习俗,遵照旧例,蚕桑时节,农户们必须关门闭户,忌讳生客临门而触犯神灵,因而,为求得蚕神保佑,蚕茧的丰收,邻居们往往闭门不出,只有采桑的时候才能够相互见到。这种习俗的形成表明桑蚕业在宋代社会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的发展还表现在农具的进步上,多种多样的蚕桑工具,为诗人进行采桑诗创作提供了新内容。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将采桑养蚕所涉及的工具逐一入诗,不但是宋代采桑诗主题的一大创新,也是宋代诗歌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梅尧臣写“古未有诗”从生活琐事中取材,将农具这类俗物入诗,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
同时,宋王朝也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尤其南宋以来,内外困顿、财政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在旦夕。“统治者为了能够继续偏安一隅,不断地新增各种赋税和征调,以此来保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应付外族纳贡和满足庞大的军费支出。”⑫然而,统治阶级对民间竭泽而渔的搜刮敛财,并没有平息外族入侵,反而使得原本生活就很贫困的农民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进而导致了南宋亡国。采桑诗作中反映民瘼的农事诗,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诗人们立足于现实世界看到在繁重的官府课税压榨下穷苦百姓生活无望,只得在茅草屋里感叹命运不公“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檐甘冻死”(《耕织叹二首》)的窘况,因而,诗歌中充满了对采桑农家的悲悯之情。加之,时局动荡,忠良受害,文人往往因躲避战乱和迫害,隐于村陌。这使得他们能够零距离地接近农民,甚至直接参加农业劳动,因而,宋代诗人能写出真实反映农村生活的采桑诗。
宋代诗人们细致地描述了关于蚕桑的祭祀活动,描绘了“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辛勤劳作的采桑农妇形象,描写了“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蚕市》)的残酷社会现实。描摹了古代采桑活动中的劳动工具。这也是宋代采桑诗的独具匠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