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与南北词人的相互影响
2012-08-15余何
余 何
纳兰性德(1655-1685),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康熙二十四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权相明珠长子,康熙之近侍。在其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为后人留下了《饮水词》、《侧帽词》、《通志堂经解》、《渌水亭杂识》等等著作(此处不讨论《通志堂经解》是否为性德所作的问题),并与顾贞观一起编选了《今词初集》,纂录清初30年间184人的作品。他以满族贵族文人的身分留名词史,是清初词人的代表。况周颐《蕙风词话》推其为“国初第一词人”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赞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②。性德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南方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秦松龄、朱彝尊、陈维崧等等,这些江南文人与性德相互唱和,接受明珠父子在政治、经济上的种种帮助,形成了“四方名士,鳞集一时,埙篪迭唱,公为总持”③的盛况。而纳兰帮助顾贞观营救吴兆骞更是民族融合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在康熙前期这样一个满汉关系紧张的特殊年代,为民族融合,国家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及其成因
纳兰词以清丽婉约,温柔缠绵闻名于世“容若小词,凄婉不可卒读。顾梁汾、陈其年皆低首交称之。究其所诣,洵足追美南唐二主。清初小令之工,无有过容若者矣。……或谓容若是李煜转生,殆专论其词也。”④“纳兰词之佳处乃在其情感之真切自然,表现之清新流利,所以读起来油然易入,可以当下予人一种直接的感动”⑤,对于他的小词特别是有关爱情的词前,代学者已作了相当详尽的研究,因此笔者也不多赘述,而把目光投向研究者关注较少的边塞词,正如严昌迪先生所言,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体现了塞上特有的豪迈与壮阔,但作者的心情始终是不快的,情绪苍凉悲怆“几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绪”⑥多写羁旅孤独苦闷,思念家乡亲人,特别是闺中之人。我们把性德的边塞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相思为主线,突出一个“愁”字;另一类是那些写于叶赫故地或凭吊故明的作品,他们以“悲”字为主线,
体现的是性德的古今兴亡之叹。但是身为一等侍卫,权相明珠之子的他为何会有前朝遗孤的想法呢?多数学者认为这和叶赫氏先人之死有关,性德曾祖父在被努尔哈赤攻破叶赫老城时自焚而死,但往事早已如烟飞散,先人的死并未影响纳兰一家人的飞黄腾达,反而成就了明珠与性德。不可否认的,当性德作为侍卫扈从皇帝回到故土时,亲人的死不能不激起心中无限的感慨,于是就有了[忆秦娥]《龙潭口》、[浣溪沙]《小兀喇》这样的作品。但是过去近百年的往事对于性德到底能有多大的影响呢?或许只是在叶赫旧地才能有的愁思吧。那么,那些咏故明的作品又如何解释呢,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性德怎么会有如此的兴亡之感呢?
笔者以为原因有三:一是汉文化与江南文人对他的影响。众所周知,清代文学宗宋,而南北宋分别亡于少数民族,这与清朝相似,在文化的选择性上让清初的汉族文人很容易受那些柔媚的宋代文学的影响,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主流心态下的性德自然会受到他的影响,加上性德的江南文人朋友,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多数生于明亡之前,明亡时他们都已记事,很多人对于战争,对于国破家亡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心中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长期与他们在一起的性德,多愁善感的他很容易就被这群江南文人引入他们的亡国破家的痛苦中去,这可以说是对他的第一大影响。第二才是叶赫部的衰亡,站在叶赫旧地的性德面对满眼的断壁残垣,想起先祖为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被努尔哈赤所杀之事,亡族亡家的悲哀袭上心头,于是与江南文人有了相同的感受,对于他们亡国破家的切肤之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此,叶嘉莹有这样的分析:“纳兰内心中所深蕴的悲苦之情,一方面虽不似五代之冯、李,北宋之秦观,或明末陈子龙诸人所遭遇和经历的忧患挫伤,但另一方面则这种父子、君臣、家人、仕宦中难言之恩怨,却更足以使人感到抑郁凄凉。前者往往是一种强烈的打击,可以使作者之词在本质上产生某种激变;而后者则往往是一种柔缓的浸润,虽不足以使作者之词心在本质上产生某种激变,但却可以使作者之词境反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和色彩。”⑦于是性德之词就在种种的外力影响之下,在本就柔美清新的词风中加入了“一种凄婉而使人寻味的意境。”⑧其三,对于怀抱一腔报国大志的性德来说,侍卫并不是他心中理想的位置,而这个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职位,带给性德的却是无限的痛苦与壮志难酬的悲哀,也正是共同的感受使性德更容易走入江南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以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词进行分析,来证明前面的论述。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临江仙]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菩萨蛮]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中大约有二分之一的内容是描写扈从之苦,孤寂难耐,思念家乡亲人、闺中爱人所作。塞上苦寒加之中国文人惯有的悲秋情绪助长了性德寂寞、恨离怨别的感情,所选的两首词正是这样的作品。前一首题记为“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秋海棠又名“八月春”、“断肠花”,相传古代一痴情女子在被遗弃之后伤心落泪,其泪水落地而生此花。秋海棠的“断肠”之名触动了性德心中的离愁别绪,于是借花抒怀,表达出乡关客愁,怀念家乡故园,柔肠寸断的心情。上片从想像中落笔,写出家中秋海棠雨后怒放的情景,形神兼备地描绘了花朵的娇柔美丽。下片追忆过往与爱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并与今日的无聊、无奈相对比,更显出作者的悲怆心境。全词婉约温柔,低回缠绵。后一首大约写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扈从康熙到盛京祭祖,并巡视吉林乌喇等地的途中。上片由闺中人的问句开头,道出作为一个一等侍卫有家归不得,有苦道不出,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痛苦生活。眼看着春去春又来,却始终见不到他的归来。下片似乎是在回答闺中人的问话,写出“归不得”的因由,结尾“啼鹃恨未消”表现出性德对于扈从塞外的厌恶之情已经达到了怨恨的地步,却又身不由己。这首词秉承了纳兰词一贯的温柔婉丽的词风,在浅吟低唱之中道尽不为人知的苦痛。
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临江仙]《永平道中》的客愁难解,相思难耐;[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中对半生漂泊梦回故乡见妻子消瘦时的真情流露;[菩萨蛮]《宿滦河》中的寂寞无助,等等都是扈从途中的乡愁作品,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体验,纳兰性德也就更能理解那些为求功名而四处漂泊的士子的孤独、无奈与对家乡亲人的刻骨的思念之情了,这或许是性德不计一切帮助他们的理由,也正是性德与它的朋友们能够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重要支点,对于孤寂、乡愁的共同体会,相同的心路历程使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也加深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
在纳兰性德的词中有这样几首作品,他们写于叶赫旧地,回想起当年叶赫族被爱新觉罗氏灭族的往事,性德心中感慨万千是很自然的,这里既有亡族的悲哀,更有一种对历史弱肉强食规律的深切体会。
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
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
[浣溪沙]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忆秦娥]
这是性德写给叶赫先人的悼词,在当年叶赫的故地上,叶赫的子孙陪着当年灭叶赫部的爱新觉罗部子孙一同到达,身份是主仆,相比起康熙“断垒生新草,空城尚野花。翠华今日幸,谷口动鸣笳”⑨的愉悦心情,性德心中则是国破山河碎的折骨之痛,虽然已经过去多年,虽然并没有亲身经历,但这里毕竟是祖先殉难的地方,怎么能不产生椎心之痛呢?因此这两首词的词调沉郁深邃,缅邈情深。对战争的回忆,对亲人的怀念,对故土的深切的爱都蕴涵其中。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亡族破家的体验,今天身为皇天贵胄的性德才会理解、同情那些困顿的江南文人,不仅仅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更在仕途上为他们护航。
微视频也是随着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是相当的快,人们一天几乎没有很好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空闲时间,也没有时间去利用自己的娱乐时间。长的视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看,而且看过之后心里也总是在想着剧情,容易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能专心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段视频应运而生,它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简单地几分钟就可以浏览完[4]。那我们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就可以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如果内容长,我们就可以做成相关系列的东西,便于人们利用闲碎的时间去学习,只需简短的几分钟,便可以轻松搞定。再有闲暇时间还可以拿出来重新,温习一下,让知识得到巩固的效果。这就是利用做简单的微视频的好处。
最后这一组词是最能体现性德所谓的“孤臣孽子”情绪的,虽然有的学者认为纳兰性德词中有故意不把兴亡问题说清楚的倾向,但从他的词中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性德心中的悲伤,对明王朝的哀悼之情,应该说性德的历史观还是很明确的。也可见出江南文人对性德的巨大影响。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阳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好事近]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人河流,茂陵风雨
秋。寂寥行殿锁,梵呸琉璃火。寒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菩萨蛮]
两首词都是性德过明十三陵时所作,通过对前朝皇陵的描绘表现出诗人深刻的古今兴亡之感。想当年繁华今日尘土,多年之后,清王朝的命运似乎也应和明王朝一样吧!性德用他凄婉哀伤的笔写出了对世事的无奈,为覆灭的明朝唱一曲悲歌,为他祭奠。同时他也隐隐约约可那见了清朝的命运。在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中直接或间接提到十三陵的不少,或感叹兴亡,或怀人思物,都反映出此地给他留下的无法轻易抹去的印象,如[采桑子]《居庸关》蕴涵着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王朝盛衰的感叹;[南乡子]“何处淬吴钩”大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兴亡之感,今昔之叹、古今同梦的悲伤都在这里有淋漓尽致的反映,而结句“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更是点睛之笔,道尽古今士子的悲哀,也夹杂着作者自身的悔恨情绪。其他的还有[蝶恋花]《出塞》、[虞美人]、[一络索]等等。
性德的这种“孤臣孽子”情绪一方面源于先祖之死,另一方面来源于他的江南友人的长期影响。性德的这些朋友多出自江南旧家,与前明王朝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家中反清势力极强,家族中的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抗清斗争,甚至于他们自己也曾是其中的一员。而且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这些文人是无法轻易地忘却那段屈辱的历史的。于是在长时间与江南文人接触的性德自然而然地受到他们的影响,从而在创作中带有了他们的某些思绪。
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望海潮]
斜阳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好事近]
须知古今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尽成非。
[满庭芳]
以及前面的[采桑子]《居庸关》、[好事近]等等,从这些词中透出的是与汉族文人相同的悲哀,大有万古同悲之势,这不能不说是性德的心境与创作受到其汉族文人朋友影响的结果。
二、南北词人的相互影响
我们不否认内因对个人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会影响他的创作和个人的性格,他们的作品多反映的是长期居住地的风土人情,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南方人的作品总是比北方人多那么一点温柔缠绵,多愁善感,一如李后主,而北地人的作品则多慷慨激昂,豪迈如苍茫大漠,一如辛弃疾。不同的历史时期,外在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更何况我们所讨论的是那些远比一般人敏感得多的文人,他们纤细灵敏的眼睛可以洞察世间一切微小的变化。纳兰性德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从未在江南长住,而仅仅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扈从在江南做短暂停留,那么为什么他的词风却带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的清新温婉,柔媚动人,且多愁善感而少了几分北方词人应有的义薄云天的豪气呢?首先这和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有关,生于富贵之家的性德,没见过民间疾苦,体验不到广大劳苦大众的痛苦。仕途顺利,也未曾经历一般士子所受的挫折、打击,于是他“以其天生所禀赋的一份纤柔善感的词心,无待于这些强烈的外加质素,而自我完成了一种凄婉而深蕴的意境。”⑪对于叶先生的这段评述,笔者并不赞同,因为性德周围并非没有强烈的外界因素的干扰,处于复杂政治旋涡中的性德看多了父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肆无忌惮地玩弄手中的权势。见多了官场中人的丑恶面目,却碍于身份,无法逃出生天,过自己想过的平淡生活,于是心中积郁着许多愁苦,爱妻的早夭,使得温柔多情的性德心中更加悲痛,词风越发哀伤动人,真情流露;其次是江南文人对他的影响,这群士子自幼生长在温柔婉约如水般轻柔、宁静的江南,北上之后,他们把这份温柔甜腻的水乡泽国之气带到了纳兰性德身边,使他的词也带有了明显的江南风韵,这一点在性德的小词上表现得尤其突出。瑟瑟秋风,点点细雨和着淡淡哀愁,确实象极了李后主,这样的词在性德词中俯仰皆是,如[玉连环影]“何处?几叶萧萧雨”、[遐方怨]“欹角枕,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沈水香。”等等,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仅仅看他的词作,会让人认为这些皆出自于江南才子之手。
本身细致温柔、多情敏感的性格,加上自身遭遇的不如意,以及江南文人的影响,很容易使性德倾向于江南那些多抒写离愁别怨、思家怀人,总带着丝丝愁绪且柔媚婉丽的风格。在他们的相互交游唱和过程中,江南文人以其优美的文笔,卓越的才华影响着纳兰性德,同时他们也因同样的理由为性德所影响,在原本以细腻优雅见长的词风中加入了一些粗犷豪迈的气息。
秦松龄、严绳孙早期的词作风格比较相似,总是以真挚的情感和平实质朴的语言感人,总是细腻温柔,通过对环境的刻画突出内心所思所想。他们伤春悲秋,怨离恨别。他们天生多情,总是在梦中回到家乡亲人的身边,在梦里看见妻子美丽的容颜,总是向往着平静、恬淡的生活,但这样的愿望在现实中却难以成真,因此他们的词中总有些许无奈,淡淡伤悲。这样的词很多,如严绳孙的[浣溪沙]六首,[虞美人]、[临江仙]、[满江红]等等,秦松龄的[忆秦娥]、[柳梢青]《即事》、[留春令]《感旧》、[南乡子]等等,或写恋情,或抒羁旅闲愁寂寞无依,虽然愁苦万状,却还是带有湿润柔婉的江南形象。有的词就不同,他们所拥有的是北方大漠的那种豪迈与大气,象极了一个北方大汉的慷慨激昂,虽然落拓,却也是豪爽率真的,词调上也不同与那些浅吟低唱,婉转动人的情词,而是更适合在酒酣耳热之际高声诵出,以激荡人心,如秦之[一剪梅]《风阻马当》、[一斛珠]《鹰》、[满江红]《黄鹤楼》、[金缕曲]《和容若韵》等,严之[望海潮]《钱塘怀古,和柳屯田》,[辘轳金井]《风》、[一斛珠]《鹰》等等。首首悲歌慷慨,有着北方茫茫戈壁的粗犷与豪迈胸襟。至于顾贞观就更不用说了,前期的温柔婉约,低回要眇与后期的豪迈深挚,沉郁顿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年的游宦生涯使他们接触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让他们离乡别井,在风格迥异的北方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其风俗的影响是必然的。加之仕途的不顺,心中积郁难平,冲天豪气喷薄而出,只为发泄胸中愤怒,进而形成了这样的激昂的词风。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性德和他的朋友们在词风上的融合倾向,发现江南文人对性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使性德的小词带有浓重的江南风致。性德和他的朋友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遭遇(至少纳兰性德这样认为),因此他们的心境、对事件的看法也都大致相同,甚至于在色调、手法、用典上都有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