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实用之策——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为例

2012-08-15吴克力王丽芳郭学兰肖唐华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报

吴克力,王丽芳,郭学兰,肖唐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62)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实用之策
——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为例

吴克力,王丽芳,郭学兰,肖唐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62)

介绍《中国油料作物学报》近年来提高影响因子的做法和效果。在提高稿件质量、改进编辑手段以及增加显示度等方面印证了求变求新这一办刊之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可作为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变之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影响因子;实用性;有效性

影响因子是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作为一种计量指标被用来评价各类期刊的质量优劣,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影响因子定义为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其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之比。其本质是用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揭示期刊在学术思想传播中的深度和广度,它使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度[1]。随着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广泛运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日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的关注[2]。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是每个期刊社都希望实现的目标,找到一个既实用又有效的办刊之策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以下简称本刊)在办刊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找到了提高本刊影响因子的实用之策,即顺应时代发展、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求变求新。

1 围绕提高稿件质量求变求新

1.1 建立高水平的编委、审稿队伍

具备合理人才组成、充满活力的编委会是办好学报的前提和基础[3],高水平的编委、审稿队伍是刊发稿件学术质量的保证[4]。本刊编委、审稿人并不是长期不变的,编委四年一次换届,而审稿人队伍每年都有调整。在充分了解目前本专业科研人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上一年的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淘汰一些审稿质量不高的专家,补充一些新的年青的审稿人,同时还根据审稿专家研究方向的改变,调整其审稿范围,尽量做到了每篇稿件都能送到最合适的专家手上,也即小同行审稿,从而保证了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目前已建立了由多名业内院士组成的顾问团队,及以行业首席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150余人的编委、审稿队伍。审稿也由一位专家单审改为两位专家双审,确保了稿件的学术质量。

1.2 注重人才引进,组建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具有一定专业学术素质的高学历编辑人员是办好高水平学术期刊的重要因素[5]。本刊编辑部领导一向注重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目前编辑部5名工作人员中有博士3名,硕士1名,本科1名,都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责任编辑证。编辑部领导鼓励编辑们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讨论会,了解目前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热点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和捕捉创新性论文的敏感性;同时还开展编辑学术研究,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编辑部每年都有多篇编辑学论文发表。编辑们的专业学术素养、编辑水平和能力都不断得到提升,这是本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争取优质稿件

科技期刊品牌的立足点是其内容的学术质量,丰富的稿源又是期刊内容质量的保证,而期刊内容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术水平高、数量庞大的作者队伍,因此加强作者队伍建设、丰富稿源,对提高学术质量,争创品牌,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论文的学术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因子可以作为评价期刊和科研成果的主要原因所在[7]。多年来,编辑部积极参加油料行业学术年会和专题研讨会,一方面掌握学科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加强同专家沟通,主动向承担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的专家约稿。近年来还加大对综合性和农业大学的宣传力度,争取到一大批学术水平较高、科学价值较大的博、硕士论文,及时刊发后还主动与作者保持联系,争取其后续的研究论文,从而保证论文数量和质量。在稿件的刊发上不墨守成规,发表计划可作微调,对学术水平高、科学价值大、具有导向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论文优先发表。同时还积极配合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项目,及时报道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4 优化选题和栏目设置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优化选题和栏目设置。由于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国家资助的项目也不断增加,本刊在2004年增加了“测试与加工”栏目,使本刊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近几年通过对刊发论文质量分析发现,这部分论文的被引用频次比较高。另外,对国内与本刊类似的学报刊发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确定本学科的热点研究问题,从而指导选题,并不断调整各方面研究论文的刊发比例[7-8],对提高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围绕改进编辑手段求变求新

2.1 插图加工方法的改变

插图在科技期刊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与科技论文中的文字相比,它可以表达更多的信息要素,也便于读者更加直观地阅读理解。为此,插图的绘制和编辑在科技期刊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9]。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作者投向刊物文稿的95%以上都是Word文档[10]。2004年9月本刊插图加工由传统的手工制作改为采用Photoshop软件加工,不但提高了插图质量,同时也实现了插图的电子化。插图电子化的实现,为印刷部门采用拼、制版新工艺创造了条件,2005年3月本刊拼版由手工改为电脑拼版,制版也由硫酸纸改为胶片,从而提高了学报拼、制版的质量,为学报印刷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007年本刊印刷品送检时,被湖北省印刷产品监督检验站认定为省优产品。

2.2 投、编、审方式的改变

科技期刊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将编辑、出版、发行、管理及经营中的每个环节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实现作者在线投稿、在线查稿、编委和专家在线审稿、编辑远程办公,可极大地降低编辑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11]。2008年1月本刊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网站,使用作者在线投稿、查询,专家在线审稿和编辑远程办公等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建立了良好的作者、编辑网络交流界面,极大地方便了作者、编辑,提高了编辑出版工作效率,也为编辑部赢得了声誉。2009年1月编辑部开始对所有来稿进行了学术不端检测,保证了期刊的学术原创性及学术质量。并运用“编辑稿件处理系统”,对学报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来稿、发稿情况,出版时滞、专家审稿速度等,及时掌握学报的发展动态,为学报发展规划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围绕增加显示度求变求新

3.1 增加期刊传播平台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学术期刊要善于借助新媒介技术,在保持传统内容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信息的传播路径,扩大信息的传播效应,增强科研信息的影响力[12]。本刊每期出版后,除交湖北省报刊发行局邮发外,及时向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提供数据和样刊;积极争取进入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数字化平台,参与农业部农业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目前,本刊载文已被国内外18家数据库收录,主要有:《CA》、《WTI》、AGRIS International、CAB Abstract、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CNKI期刊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据2011年“中国知网”公布的期刊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显示,本刊的机构用户总计为1726个,分布6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8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机构用户数近年来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3.2 增加期刊出版方式

在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服务个性化的新媒体环境中,期刊作为科技学术成果传播的传统媒介,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信息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交互性强等特点,拓展信息的传播路径,以实现科研信息的多样化呈现、多层次衍生、多角度交互以及多渠道服务,充分彰显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扩大期刊的信息影响力[12]。近年来,本刊编辑部积极探求新的出版方式,1999年4月本刊编辑部与清华(光盘版)合作,出版了第一期“光盘版”;2006年4月学报编辑部与“中国知网”合作,出版了第一期网络版;同时本刊的网站也及时免费提供刊发全文,并及时向相关专家和作者提供刊发论文目录链接,为本学科专家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如今,本刊不但有纸质版、光盘版,同时还有网络版,形成了三驾齐驱的良好局面。

3.3 缩短论文出版时滞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成果的发表周期长,严重地影响着成果的创新价值。对于研究成果相同或相似的论文来说,首先被公开发表的更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和被引证,尤其对于研究成果时效性较强、持续时间较短的热点研究领域的论文,出版时滞短更为重要[13]。尽管本刊专业性很强,覆盖面也比较窄,但2011年本刊还是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既增加了刊发稿件,又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更为重要的是,从2004年开始我们实行了“绿色通道”政策,对于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的论文,优先发表,大大缩短了发表时滞,每年都有多篇论文从收稿到出刊不超过两个月,为刊物争取到了更多的优质稿源。

3.4 改进期刊装帧设计

期刊的装帧设计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它是文字与图形元素和表现手段所构成的书装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14]。近年来,我们对本刊的封面设计进行过多次改进,不仅使其突出行业特征,典雅大方,而且显示自身风格。四封纸张由原来的157克铜版纸改为255克铜版纸,覆雅膜,内芯纸张由80克双胶纸改为100克薄型铜版纸;装订由有钉改为无钉胶包,从而提高了期刊的可读性和视觉效果。

4 检验与修正

由于求变求新采用的方式、方法均属探索性实践,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根据检验效果决定取舍。本刊主要依据两个方面的信息来检验实践效果,一方面是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是每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数据。将此两方面的信息进行认真的评价与分析,不断优化本刊编辑出版的各项措施。近年来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0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的影响因子为0.17,2011年的影响因子为0.99,增长了4.82倍,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核心期刊的平均值(增长0.93倍)。随着本刊影响因子的逐年提高,稿件数量和质量也在同步上升,由此可判定本刊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5 结语

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是每个期刊社追求的目标,我们认为找到适合自已的办刊策略是关键。当前,已进入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融入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这个大环境,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张凌之.影响因子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的作用分析[J].编辑学报,2003,15(2):126-127.

[2] 任胜利,李家林,金碧辉,等.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1,13 (5):261-263.

[3] 常志卫,郑霄阳.《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在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 (5):798-799.

[4] 肖唐华,吴克力,王丽芳,等.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J].编辑学报,2010,22(4):110-112.

[5] 张春强,王尚勇,赵峰,等.精品学术期刊培育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30-834.

[6] 王应宽.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285-290.

[7] 肖唐华,吴克力,王丽芳,等.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47-949.

[8] 肖唐华,王丽芳,吴克力.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学术期刊选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52-55.

[9] 毕欣.科技期刊贴图字的两种解决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10-111.

[10]吴克力.用PhotoShop加工CorelDRAW转换图形的方法及实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 (4):104-105.

[11]杨小平.中国精品发展之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4):567-571.

[12]夏登武.新媒体时代科技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路径拓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9-132.

[13]柳晓丽.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探讨[J].编辑学报,2006,18(4):285-286.

[14]昌炎新.《湖北农业科学》创办名牌期刊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527-529.

G237.5

A

1673-0143(2012)04-0234-03

2012-03-28

吴克力(1961—),男,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学。

(责任编辑:强士端)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