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编辑定位问题研究
2012-08-15周觅
周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编辑定位问题研究
周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在出版体制改革中,高校学报的改革势在必行。而高校学报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学报编辑,只有为处在改革浪潮中的学报编辑找到出路,为他们寻找一个新的定位,才能保证高校学报出版体制改革的成功。高校学报编辑的两种新的定位方向,即基于编辑部内部重新选择的内定位和基于校内、编辑部之间、不同编辑单位重新流动的外定位。
出版体制改革;高校学报;编辑定位
新闻出版总署将出版体制改革分为三大类五小类进行,其中第二大类是出版事业单位改革。这类改革又分为二小类进行。一类是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另一类是公益性较强的出版社,实行新的事业体制。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版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出版社,而目前我国高校出版社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成功,但高校期刊社,尤其是规模更小,数量更多的高校学报编辑部到底如何改革,甚至是该不该改革,仍然是众说纷纭。在我国有9 884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占有很大份量,而在这些学术期刊中又有63.3%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为非独立法人,在机构设置和人事关系上隶属于某一科研院所、学会协会、高校或其他企事业单位,高校学报编辑部就是如此。有观点认为:学术期刊生存基础薄弱,也缺乏合理的运营机制,并不具备直接转企改制的条件,似乎是可以远离改革而安然于现有的出版模式之下[1]。但根据我国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报告,该年图书期刊的总产出不到60亿,对我国新闻出版总产出的贡献极小[2]。为了实现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进一步繁荣科学研究,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期刊改革势在必行,而学术期刊的改革也一定会进行,只是改革的路径和思路可能有所不同罢了。
既然学术期刊的改革是一定会进行的,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在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改革后的出路也将是这场改革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高校学报编辑而言,由于所属编辑部基本上属于非独立法人单位,其面临改革时与所属单位的关联程度、复杂程度都将是影响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改革中,根据编辑部改革路径和编辑个体的不同情况,为学报编辑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对于坚定编辑部改革方向,解决编辑个人出路是非常有必要的探索。
1 学报编辑的定位现状
学报编辑的定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职业定位,它是编辑个人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即编辑确定自己是谁,确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职责和意义,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就学报编辑而言,编辑的个人定位是隶属于学报定位的。
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报都有“全、散、小、弱”的特点,“全”是指每家学报内容几乎都涉及各个学科,形成综合性、趋同化的办刊模式。“散”是指学报内容的布局是一种粗放式的学科拼盘,貌似综合,实则堆砌;同时各个学报各自经营,互无联系,虽有数量之名却无规模效应之实。“小”是指发行量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小,因而学术影响力小。“弱”是指质量弱、实力弱,因而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弱,难以与大型综合性杂志相比,与各专业杂志抗衡[3]。
相对而言,高校学报编辑的定位也呈现出“全、散、小、弱”的特点,“全”是指因多数编辑部不可能配置有足够专业的编辑,从而要求每个编辑尽量向全能型编辑发展。很多学报编辑都是身兼数门专业的编辑工作,例如物理专业的可能要兼编数学,语言专业的要兼编政治,同时有些编辑还要做美术编辑、技术编辑以及编辑部管理等工作。“散”是指有些学报编辑的本专业和所编辑专业不相符,大部分学报编辑部的编辑都是中文专业出身,干的却是其他专业的编辑工作,同时各个编辑部的每个编辑都是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小”是指学报编辑长期从事同质化的工作,接触的优质稿件少,很难提高自身的编辑水平,在工作中很难成长出“大师”。“弱”是指编辑的个体弱,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均不如高校的在职教师和管理岗位的职工。尤其是高校人事改革实行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分离,高校学报编辑一般被划分在“非教师专业技术”类,在学校的各种待遇均要低于普通教师一等,这就造成了学报编辑在学校话语权上的弱势地位,学报编辑无法决定期刊的未来,决定办刊模式的是不懂办刊的管理人员。
2 学报编辑的定位转换方向
在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编辑的定位转换是根据所属学报的改革模式决定的,在不同的学报改革模式下,学报编辑会选择不同的定位,寻找不同的发展出路。
《光明日报》于2012年2月20日刊发的《学术期刊探求体制改革发展新路》中提出:学术期刊不能坐等皇粮,应该争取主动,进行积极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在学术期刊改制过程中,能否在现有体制环境下,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实现市场化: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实现科技期刊出版资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经营集约化: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组建学术期刊出版集团,进行资源整合,甚至是上市。品牌资本化:主办单位将学术期刊的品牌资本化,以资本入股的形式组成一个新的股份制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出版单位,通过资本控制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多元化:学会和科研院所本来就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体,商业出版只是出版形式的一种。非营利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也不应该排斥与商业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出版或者委托出版[1]。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可以预见到,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规模更大、专业化更高、市场化更多的方向发展的,由此,笔者提出在这种发展方向下,学报编辑可以有内定位和外定位两种定位选择。
3 学报编辑的内定位
所谓学报编辑的内定位,是指在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编辑在改革后的出版单位内部寻找新的工作定位。这包含两个方向的定位,一是强化固定性定位。在一些高校学报由综合性学报转向专业学报后,原综合性内相应专业的编辑继续保留在原来工作岗位上,但同时该专业编辑不再兼编其他专业编辑以及其他岗位工作,只负责本专业编辑工作,强化其专业编辑的专业定位。例如某学报转为物理类专业学报,那么原编辑部中的物理专业编辑继续保留岗位,并强化其专业定位。因为由综合类学报向专业类学报的转换是基于一定因素条件的,转换的肯定是该学报原本就具有强势地位的学科,那么继续强化相应专业编辑的专业定位对于进一步巩固该专业学科的优势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是非该专业的编辑根据自身专业和能力的不同重新定位。其中相近专业的编辑可以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转为该专业的编辑,或为该专业编辑提供外围学术支持。如某学报转为力学类专业学报,非力学专业的编辑就要重新定位,但如果该编辑本身就是物理专业的编辑,那么他可以通过继续学习转为力学专业的编辑,并得到专业定位的加强,也可以为力学专业编辑提供力学专业相近知识的支持。
有些技术能力较强的编辑可以转为专职技术编辑。目前,很多编辑部都开通了网上在线采编系统,而这些系统也肯定将普及到每一个编辑部,这些系统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同时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期刊编辑技术的革新、数字转化、数据库维护、编辑办公软件维护以及很多编辑部正在逐渐采用的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OA等工作都需要专职技术编辑的存在,这为那些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编辑找到新的定位提供了可能。
还有些编辑可以向出版管理岗位转换,成为一个专职的出版管理人才。由于人事改革的片面性,让很多高校的“非教师专业技术”部门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当然这类问题也一直存在,但目前更为严重,主编无法决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决定方向的是行政系统的主任。我们可以让一些懂管理的编辑转到出版管理岗位,让懂编辑出版的人管理编辑部,只有这样才能让期刊得到科学、快速、健康的发展。
出版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要实现市场化,让市场决定期刊的存活。这让期刊的出版经营变得尤为重要,对于大部分学术期刊,尤其是对于高校学报而言,以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刊物的发行问题,这一部分完全是一个短板。在改革中,编辑部除了要引进相关的经营人才,对于有经营头脑,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编辑还可以帮助他们向期刊营销岗位转换,通过内部的人员调配,尽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利用他们对本期刊的熟悉,帮助打开期刊的生存之路。
4 学报编辑的外定位
所谓学报编辑的外定位,是指在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编辑在本编辑部外部寻找新的工作定位。这对于编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编辑走出目前所处的熟悉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工作,它需要让编辑在定位中解决人际交往、身份转换、关系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外定位对于编辑来说将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同时也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选择。
学报编辑的外定位一般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在高校内流动,由学报编辑这种“非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向“教师专业技术”人员转换,这种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去本专业所属学院,二是去本校的出版传媒学院。去本专业所属学院就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去相关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一般来说,高校学报编辑的专业水平比较扎实,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他们始终处在学术的最前沿,能够把握该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基本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同时,学报编辑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帮助同专业教师提高学术写作水平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去本校的出版传媒学院就是有些编辑可以去这些学院从事编辑实践课程的教学,由于编辑有丰富的编辑经验,通过与相关理论结合,更能够把这门课程讲好。同时,编辑对于社会出版环境的了解还可以给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大的帮助。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向高校管理岗位转换,如科研管理部门、语言工作部门、相关科研中心和研究所以及专业化要求不高的部门转换。
外定位的第二个方向是不同学报间的编辑人才流动。由于在出版体制改革中,很多高校学报很可能从大而全的模式转换为专业模式,导致非该专业编辑的内定位产生困难,而不同学报间的编辑人才流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几个不同学报编辑部间可以达成编辑互换协议,让相同专业的编辑到同一个专业学报,这样既增强了各个学报的编辑力量,又可以让各个编辑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当然,相应的人事关系的流动和编辑个人意愿的选择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下,调动这么多编辑的人事关系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更大改革力度的推动。编辑的个人意愿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该编辑对于将要去的期刊发展的预期,同该期刊同事的关系,甚至该编辑部所处的位置都是影响编辑选择的重要因素。
学报编辑的外定位的第三个方向是向出版社流动。目前大部分出版社都已经完成了出版体制改革,在不断的优化整合中,出版社正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过程,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但也有着非常多的机遇。很多出版社正在招兵买马、跑马圈地,学报编辑这时候进入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出版社,无疑将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当然,这里面可能需要编辑放弃在事业单位所谓的编制和较为稳定的收入等。
出版体制改革中,高校学报编辑对于自身外定位和内定位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改革作出的一种贡献,因此,出版单位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以人为本,在充分考虑编辑出路的情况下,慎重选择改革模式,统筹规划改革进程和力度,维护好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成功。
[1] 曾伟明.学术期刊探求体制改革发展新路[N].光明日报,2012-2-20(4).
[2] 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OL].(2011-07-22)[2011-05-06].http://www.gapp.gov.cn/cms/htm l/21/367/201107/720556.htm l.
[3] 李小娟.市场语境下高校学报的生存危机及其路径选择[J].吕梁学院学报,2011(5):51-53.
G230
A
1673-0143(2012)04-0086-03
2012-05-16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130);黄冈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11CB096)
周 觅(1979—),男,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心理学与编辑史。
(责任编辑:朱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