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术期刊(群)与大学影响力——以某理工大学学术期刊(群)为例
2012-08-15何耀东
金 诚,何耀东
(武汉理工大学 a.《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b.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63)
大学学术期刊(群)与大学影响力
——以某理工大学学术期刊(群)为例
金 诚a,何耀东b
(武汉理工大学 a.《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b.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63)
学科是大学的基因,学科是学术期刊的生长点。一所大学拥有3个或3个以上的学术期刊,就构成大学学术期刊群。大学学术期刊(群)在构建大学影响力方面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术话语集散作用,学术声誉培育作用,学术吸引风向标作用。
学术期刊(群);大学;学科;大学影响力
构建大学影响力有多种途径。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人才培养,二是媒体营建。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一所现代大学的影响力是以培养出著名的高级人才而产生的。每当人们谈论一所大学名气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所大学出了些什么样的人才,譬如政治家、科学家、学者、文学家、企业家、表演艺术家,等等。因为这样的大家能够影响社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说,大学是以培养出高级人才来产生其影响力的。
大学也是做学问的场所。一所现代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是由其学术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而做学问的成果需要学术期刊来展现、来传播、来积累、来传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培养人才,大学还有可以产生影响力的“公器”,这就是学术期刊。其实,从学术期刊的起源就可以知晓,是因为学者的兴趣偏好及其将研究结果告知有兴趣的“朋友”,才导致了学术期刊的产生。
从上述的简要分析,我们发现,大学培养的人才和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都是产生大学影响力的媒介。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和办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可以说是大学的社会职责和学术职责。这两种职责履行得如何,就能显示出大学影响力的大小。
在此,本文主要结合某理工科大学的学术期刊(群)的现状,就学术期刊对构建大学影响力谈一点个人的想法。因为,当今的大学对学术期刊(群)能够为大学产生影响的潜力还有待充分的认识和挖掘。在学术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上和行为上的误区。
某理工大学主办有15家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4家,其中,有在2005年更名创刊的我国第一家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评估类学术期刊,2008年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年进入CSSCI来源期刊;2008年学报社科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企业管理杂志为北大版2004核心期刊。学术类5家,其中,学报综合版为北大版2004核心期刊,学报英文版为SCI扩展版收录,学报交通工程版为EI等收录。科学技术类6家,其中,航海工程杂志为北大版2004核心期刊,计算机杂志为中信所版核心期刊。
虽然,当前我国乃至国际上因不同学术目的评价学术期刊(或学术论文)的机构较多,评价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但是,这类评价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所理工大学的学术期刊受到了国内外社会评价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如何从整体上保持和发挥这些学术期刊的作用,形成群体合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因为这些被社会评价机构关注的学术期刊仅仅占15家中的半数,并且这些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还只是分散的一个个的小作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隶属学校不同的教学部门或管理部门或研究部门。从办刊经费投入来看,有三种投入机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不拨款,可是这三种投入机制的学术期刊全都在向作者收取论文发表费,只是所收费用的高低不同而已(这对学术期刊的质量有没有影响?)。从办刊队伍建设来看,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是严重缺编,并且人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还存在着编辑出版人才断层的严重情况。由于这种状况,使得学术期刊对大学所发挥的作用还处于分散的、静态的层面(仅以出版学术论文为主),而缺少整合的、动态层面的学术经营活动(譬如举办大型的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学科人才培训活动,建立整体的学术期刊网站和建立有效的学术期刊发行网络,等等)。
从事出版传播事业的专门家知道,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0世纪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人类感官也是我们个人精力的‘基本支出’,而且,它们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知觉与经历……”[1]。在信息社会,媒体的触角可以超越无限的时空,可以跨过绵延的地域,可以留下历史的记忆。因此,学术期刊是一面学术之旗帜。学术期刊能够影响社会的风尚、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能够将精神价值转化为世人前进的动力。
那么,什么是大学学术期刊(群)呢?大学院校学术期刊群在铸就大学形象方面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大学是由学科构成的,学科是大学的基因。在国际上,没有一所大学的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但是,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二个或多个学科(以规模大小而论)。而大学创办学术期刊是因学科学者交流传播的需要。
如果一所大学,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学术期刊,我们可以确定其为这所大学的学术期刊(群)。
如果一所大学拥有了学术期刊(群),那么,这所大学至少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这或许是一种理想应然状态,实际上要达到这种状态,也不是很容易(这或许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并不遥远)。
如果一所大学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学科具有各自学科的领袖地位,或者说是国内一流,或是国际领先,那么,这所大学在同类中就具有了学术话语权,就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对社会及有志于学术的学子的吸引力,就有可能会成为多个学术(学科)“中心”。
而学术话语权、学术声誉和学术吸引力等,恰恰是这所大学学术期刊群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学术期刊(群)就是要善于传播优秀的学术成果,引导学术舆论,引领学术创新前沿。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群要善于展示一所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里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吸引力。
学术期刊(群),其实就是学术话语的集散地。由什么样水平的一群学者“发言”,决定了学术媒体力量的强弱。当一所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那么,作为与之相对应的学术期刊群,就要牢牢抓住掌控这种优势,并以这种优势结集学科范围内的所有“同盟者”,使其团结在学术期刊这面旗帜之下,使这些学科的学者们将其最精彩的“话语成果”留下来,并辅之以开放的学术环境,相互争鸣,激荡智慧。
学术期刊(群),其实就是学术声誉的培育者。大学是由学者组成的共同体。一个学者的成长道路,离不开学术期刊“慧眼识珍珠”的扶植。一所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同样离不开学术期刊的辐射力。学术期刊是“一个社会的公器”。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学术领域的学术期刊群,才有可能发挥其学术辐射力。学术期刊群的辐射力越强,学科的影响面就越广;学科的影响面越广,大学的学术声誉就越高。
学术期刊(群),其实就是学术吸引的风向标。当一个学科的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学者(知名学者)都向一所大学的学术期刊投稿的时候,那么,这所大学的学术吸引力的程度无疑是值得同行羡慕的,其学术地位无疑是牢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学术期刊(群),作为一所大学学术象征性的力量,在扮演学术组织传播者的角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所大学具有多个实力强的学科并成为学术(学科)中心,又被有与之相匹配的学科期刊(群)所加强,这就能够铸就理想的大学影响力。
不过,我们应该意识到,并不是学术期刊(群)导致了大学的学术中心地位,但学术期刊(群)给大学可以带来更大的学术声望和学术权威。因为大学学术期刊(群)为各学科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向外部世界展示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机会,并将他们的名字与学科和大学(研究机构)联系在一起,从而强化或扩大了学术(学科)中心的边界,提升了学者的人生价值和学科价值。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多年的办刊实践的积累,目前,某理工大学确立了学术期刊的管理方针:依托学科,面向社会,归口管理,独立办刊。
只有依托学科,学术期刊才能够海纳学术之“百川”,既可以推动大学强势学科的发展,又可以吸收学科信息带动弱势学科的建设。
只有面向社会,学术期刊才有永不衰竭的学术之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术期刊的开放性,才能永葆学术期刊青春之生命。
只有归口管理,学术期刊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有意识地为大学整体的学术形象的建设发挥集体的聪明智慧,实现学科互补、学术期刊办刊经验互补。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队伍建设上,从长计议,规划制度,形成梯队,保持活力。
只有独立办刊,学术期刊才能自由地按各自学科及期刊的特点开展学术经营活动,才能在学术市场自由地独挡一面,充分吸纳各种可以为学术期刊所用的社会资源,实现学术期刊作为一个社会学术组织机构的理想。文献[2]提出,学术期刊(编辑部或杂志社)是一个学术组织。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的特性,它必须按学术组织的规律运作,才能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有效地发挥组织的功能。
总之,大学学术期刊(群)在构建大学影响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
[2] 金诚.中国学术期刊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694-697.
G237.5
A
1673-0143(2012)04-0069-02
2012-05-20
金 诚(1963—),男,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
(责任编辑:朱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