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诚信不良的存在原因与编辑应对

2012-08-15王银平

关键词:不端科技期刊诚信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 《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学术诚信不良的存在原因与编辑应对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 《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立足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学术诚信不良的存在原因归结为导向不正确、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学术诚信不良问题的若干应对措施:一是增强学术诚信意识,二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三是完善学术诚信监控手段,四是加强同类科技期刊联防,五是加大对诚信不良行为的惩治力度。

学术诚信;编辑应对;科技期刊

学术诚信是衡量科技期刊是否具有科学价值、科研指导功能以及学术传播价值的先决条件,是科技期刊取信于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的根本保证,也是科技期刊得以长期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存在种种学术诚信不良现象和行为,如一稿多用,为抄袭、剽窃之作放行,“创收论文”只要给钱就发表,“垃圾论文”由“枪手”代写代发被默许,收取高额版面费,未参与创作而在他人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等。这类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仅影响到我国科技期刊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也对学术界严谨自律的良好风气造成了严重损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产生的大多数学术诚信不良问题是作者所为,有的科技期刊因价值取向偏离正确方向、无序竞争、把关不严甚至听之任之也难辞其咎。因此,科技期刊管理者和在职编辑,都应高度重视并认真思考国内期刊学术诚信不良问题,为不断推进我国期刊学术诚信建设贡献力量。

1 科技期刊出版中学术诚信不良的存在原因

学术诚信要求科研人员必须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界将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称为学术不端行为[1]。对目前我国学术界愈演愈烈的诚信危机和学术不端行为,人们更多地将其指向科研人员,并归结为其个人道德问题和个人行为,也认为其与社会大环境、现行科学研究及成果评价体制密切相关。同样,学术诚信也要求科技期刊必须遵守编辑职业道德和出版规范,对存在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学术诚信不良,必须从自身找原因。

1.1 导向不正确

作为职业编辑,科技期刊出版从业人员都要立足岗位,着眼未来,从国家科技进步和学术繁荣大局出发,主动担当更多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认真履行办刊宗旨,不断提高期刊学术品位和质量,努力发挥其在知识生产、信息传播、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服务[2];并以将期刊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作为最高追求[3]。这种职业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既是我国科技出版界的主流,也是社会舆论和办刊人推崇的导向;但随着部分科技期刊被完全或半推向市场,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以经济效益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使有的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向偏离正确价值观轨道,违背职业道德,不讲学术诚信,无视期刊学术品位和质量,对“创收论文”只要给钱就发表,为“关系稿”、“人情稿”大开方便之门,即便由“枪手”炮制的“垃圾论文”也照样刊登。这种错误导向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其根源在于少数科技期刊管理者和编辑人员在名利诱惑下心态浮躁、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

1.2 认识不到位

学术诚信不仅事关办刊队伍形象与声誉、科技期刊未来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科技事业繁荣和科技竞争力提升,并非所有科技期刊编辑都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和层面认识学术诚信。在办刊实践中,有的科技期刊对学术诚信就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如不少科技期刊通过在“约稿”中或以其他方式对外单方面声明“作者文责自负”,将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诚信不良责任完全转由作者承担,以推卸自身所承担的责任[4];也有编辑片面认为,学术不端仅仅是针对作者的,因而放弃自己的审稿权、质疑权和修改权[5]。此类认识误区很容易让学术不端者有隙可乘,不仅使科技期刊成为制造假冒伪劣学术产品的帮凶,还会给期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既影响其学术诚信,也影响读者对期刊的信任。

1.3 制度不健全

科技部在2006年12月颁发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教育部也在2009年3月发布《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但至今国家或部门还没有针对科技出版中不端行为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良好的制度是保障科技期刊弘扬学术诚信的重要基础,尽管每个科技期刊社或编辑部为确保期刊正常出版发行与经营都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未见针对学术诚信制订专门的管理制度。长期以来,科技期刊对如何防范科研工作者学术不端行为比较关注,反而对自身学术诚信问题重视不够,才使相关制度不健全或缺失,个别编辑才敢肆无忌惮编发“关系稿”、“人情稿”,明目张胆采用“垃圾论文”,对作者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1.4 措施不得力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近5 000种,到2006年我国科技论文在数量上就已跃居世界第2位[6]。我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期刊出版大国,但绝非期刊出版强国。片面追求发行量、版面费、广告经营收入以及其他功利物欲,是导致少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忽略、轻视、违背学术诚信的诱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成为科技出版强国。科技期刊学术诚信问题长期存在并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得力措施,既对尊崇学术诚信的科技期刊和编辑个体无奖励措施,也对不讲学术诚信的科技期刊和编辑个体无可操作性的处罚措施,这才使科技期刊学术诚信不良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建立有效的相关预防措施、奖励措施、处罚措施势在必行。

2 学术诚信不良问题的编辑应对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经营中的学术诚信不良问题,不仅关乎科技期刊自身发展和编辑群体声誉,而且关乎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对此绝可不等闲视之。在此,从编辑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提出如下几点应对措施。

2.1 增强学术诚信意识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经营中种种学术诚信不良问题的出现,除了受社会环境和制度因素影响之外,也不排除主观因素。少数科技期刊和编辑个体缺乏学术诚信和道德束缚,在某些功利物欲诱惑下故意妄为。假冒伪劣之作若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靠混水摸鱼、蒙骗过关;二靠人情关系或幕后“交易”过关。因此,防范和杜绝种种学术诚信不良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靠科技期刊编辑群体共同增强学术诚信意识。同时,作为编辑个体,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以讲求学术诚信为荣,以贪图功利物欲为耻,肩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担当弘扬学术正气、维护良好学术生态的社会责任,做科技自主创新、繁荣与发展的推手。另外,诚实待人,讲究信誉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7]。在工作实践中,编辑对作者文稿中的问题,要直言不讳,传达审稿意见要准确无误;严格履行《稿约》中的约定,及时答复作者投稿;收到作者、读者反馈意见后要慎重处理,对批评意见要认真倾听,对正确建议要虚心采纳。

2.2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以及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下,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自身职业道德存在“滑坡”现象[8]。如一些学术期刊编辑价值观念扭曲,不讲职业道德,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淡泊名利、甘当人梯、甘于为人作嫁衣的优良传统在一些编辑的脑海中已不复存在;在另类价值取向的作用下,为“关系稿”、“交易稿”大开绿灯已不是秘密。为此,不仅要寄希望于国家或科技期刊主管部门尽快制订出台相应的编辑职业道德公约,规范并约束编辑的职业行为;同时,期刊社或编辑部也要加强编辑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类似向编辑前辈学习的活动,尤其是教育年轻编辑自觉自愿“为人作嫁衣裳”、“做人梯”、当“铺路石”,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诚实、称职的新时代编辑;此外,加强职业道德监督,使编辑人员保持安贫乐道、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坚持敬业爱岗、克己奉公、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职业操守。

2.3 完善学术诚信监控手段

不少科技期刊通过不断完善学术诚信监控手段,预防或尽量减少学术诚信不良现象发生。如有的科技期刊在作者投稿时要求作者提交学术诚信承诺书。承诺书中,作者应明确承诺:①论文内容未曾以任何形式在其他刊物上发表,无一稿两(多)投;②论文全部实验数据真实可靠,且主要数据、图表没有正式发表;③论文无抄袭、无知识产权纠纷;④论文不含泄密内容。此外,在承诺书中,全体作者必须按署名顺序提供亲自签名;还要有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单位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在出版实践中都在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AMLC是一个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大量国际学术文献为全文比对资源,辅助检查篡改、不正当署名、抄袭、一稿多投、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智能系统。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在收到稿件的第一时间就应通过AMLC对原稿进行网上比对,再根据比对结果,决定稿件是否进行下一个稿件处理流程;尤其是对检测后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要给予严厉警告,将其归入黑名单,对其论文限制录用[4]。

2.4 加强同类科技期刊联防

要彻底或最大限度消除学术诚信不良现象,靠某一科技期刊单打独斗毕竟力量有限,这就需要同类科技期刊形成合力、加强联防。这种联防可基于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网络,以充分利用其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优势。不妨尝试以下做法:①通过建立行业科技期刊QQ群或区域科技期刊QQ群,互通有无,及时发现并制止学术诚信不良行为;②设立全国统一的学术诚信举报电话或邮箱,向读者公开,接受读者监督和检举;③在网上开设“学术诚信不良曝光台”,对学术诚信不良的个人或事实及时在网上信息公开栏上公布。

2.5 加大对诚信不良行为的惩治力度

要全面而有效遏制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经营中的种种学术诚信不良,必须在制度上加大对其惩治的力度。但要进行具体惩治,必然面临三个现实困境:一是如何适度定性,目前无论是科研人员不讲学术诚信还是科技期刊违背学术诚信,往往均被归于道德层面而非违法,对不守道德的人,惩治只能停留在舆论谴责层面;二是如何划分责任,对有些已发生的学术诚信不良,责任很难分清,如作者在论文中伪造数据,科研人员自然难脱干系,而编发此论文的编辑以及对刊物负监管责任的主办单位又该承担多大责任?三是如何判断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不慎,有些学术诚信不良行为很隐蔽,如“人情稿”、“关系稿”,往往都是私下交易,很难对其主观性或客观性做出判断。即便存在以上现实困境,也并非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如采取封杀不良者学术论文、点名批评训诫、向所在单位检举揭发、向大众新闻传媒通报等措施,都能对学术诚信不良者起到警诫和震慑作用。

3 结语

论文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衡量个人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与学术成就的主要方法,这决定了科技期刊学术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科技期刊社或编辑部首先要立足所办刊物,以身作则,以质量为核心,引导科技人员专注于有开拓性的创新研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杜绝低水平重复劳动;其次,营造公平竞争的科技出版氛围和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对那些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研人员,要大力宣传、鼓励;再次,充分利用现有监控手段,及时发现学术诚信不良行为,增强防范技能。只有如此,才能逐步遏制并最大程度减少学术诚信不良现象或行为发生。

[1] 郭建宏.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49-52.

[2] 王银平.近30年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办刊理念的变化与启示[J].编辑学报,2009,21(4):289-291.

[3] 游苏宁.“双效”“双爱”期刊:办刊人的最高追求[J].编辑学报,2005,17(2):79-80.

[4] 庞海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编辑学报,2011,23(2):103-104.

[5] 陈朝晖,黄寿恩.“文责自负”的认识误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J].编辑学报,2007,19(1):11-12.

[6] 杨春华,王桂枝,张利.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诚信危机与应对[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4):299-301.

[7] 宫福满.科技期刊编辑要树立威信[J].编辑学报,2004,16(6):453-454.

[8] 顾冠华.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与治理[J].编辑学刊,2003(1):16-19.

G237.5

A

1673-0143(2012)04-0042-03

2012-04-12

王银平(1963—),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出版学。

(责任编辑:范建凤)

猜你喜欢

不端科技期刊诚信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