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可行性探讨
2012-08-15王俊杰赵红彬
王俊杰 赵红彬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农业机械化基础较好。“十二五”期间,该地区进一步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水平监测评价,制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实施方案,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装备支撑。
1 有利条件
1.1 地理及社会环境优越
苏、锡、常三市自古就是渔米之乡,农业生产基础好,农机化水平高,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具有良好的地理及社会环境优势。从地理环境上分析,该地区处于江南丘陵地区,农村道路条件较好,农业机械成块作业较为有利。从人文环境上分析,该地区人们思想解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识强,对使用机械代替人工劳动有较好的认识,有利于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从经济发展情况上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09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5 257.8亿元,财政收入达3 761.8亿元,政府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机化事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11 000元,拥有较多的富余资金可用于购置使用农业机械。
1.2 农机化发展水平高
2010年,依据《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苏、锡、常三市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80%、82%、76%,江阴、武进、张家港三个市(区)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85%,其他县(市、区)综合机械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结构合理,大中型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主要农作物机械保有量基本满足本地需要,渔业、畜牧业、蔬菜园艺业、林果业等机械得到较快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大幅度提升,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机技术推广、试验鉴定、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应急救灾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较快。农机依法监管水平逐步提升,机具上牌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逐年提高,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年下降。
1.3 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江苏省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在政府补贴、金融扶持、税费优惠等方面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苏、锡、常三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台农机保险、报废更新、作业补贴、合作社扶持、信贷消费等多项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农机化政策扶持体系。201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必将推动新一轮农机大发展。该地区发挥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性地运用好中央及省里的政策,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带来新机遇。
1.4 投入力度大
“十一五”期间,苏、锡、常三市逐年加大市、县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2010年三市财政投入分别达20 933万元、11 442万元、10 297万元。“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将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农民的购买能力将不断增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1.5 农民需求迫切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机械作业成本明显低于人工作业成本。据调查,每亩水稻人工栽插费用150元左右,机插每亩仅需80~100元。现代农民为进一步追求生活质量,改善生产环境,减轻劳动强度,迫切需要机械替代人畜力参加农业生产。该地区部分农民积极参加农机跨区作业和代耕、代种、代收等农机作业服务,农机需求量较大。
1.6 农机制造业实力强
苏南地区农机工业较为发达,农机生产制造力量较强,基础雄厚。区内拥有上千家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已经成为农用动力、收割、栽插、秸秆还田及高效植保机械等产品生产的重要集聚区。日本久保田、井关、金子、佐竹公司,美国爱科等知名农机制造企业的落户,大大提高了该地区农机装备工业的国际化程度,基本满足了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同时,依托制造企业的优势资源,能够提高该地区农机管理服务和创新能力。2010年由江苏省农机局牵头,促进该地区农机企业与农机合作社合作,优劣互补有效发挥企业在操作培训、维修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了农机化发展水平。
2 存在问题
2.1 农机操作使用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一度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大量有文化的青年纷纷进城创业,进厂打工,目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弱,接受先进适用劳动工具的意识差。统计显示,2010年常州市武进区共有农机操作人员9 786人,其中 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有6 239人,占63.8%,获得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有758人,占7.7%。另外,农机化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县级农机推广机构技术人员比例较低,技术力量差,村镇两级农机工作人员不足,农机合作组织经营管理、驾驶操作和财务会计人员缺乏,也影响了该地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2.2 农机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一是不同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较低。二是作业环节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主要农作物耕翻、排灌、植保等产中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而产前、产后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三是装备结构不平衡。存在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粮食生产机具多高效设施农业机具少等问题。
2.3 农机组织化水平不高
一是机具利用效率低。2011年江阴市拥有各类拖拉机1 251台,每台仅实现耕地23 hm2。二是农机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高。该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多为松散联合体,整体质量不高,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该地区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作业总面积的比例仅为33%,且多数以粮食生产作业为主,服务面不宽,服务功能不全,机耕道、农机场库棚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建设,配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3 目标任务
3.1 继续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
加快农机报废更新步伐,合理安排收获机械布局,加快粮食烘干设备示范推广,巩固提高“三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进一步完善机插育秧和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快发展乘坐式插秧机,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试验示范油菜精少量直播机、裸苗(钵苗)移栽机,示范推广稻麦油兼用型联合收割机,推进农机农艺密切配合,试验研究与油菜机械化种植、收获配套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努力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3.2 提高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广各类高效设施农业机械。设施种植业要重点发展多功能管理机、精量播种机、育苗机、移栽机和喷滴灌、环境控制、苗木移栽、施药、修剪等机械设备。设施养殖业要重点发展饲料投喂、水质监控、粪便处理等机械设备,并向成套化、系列化、智能化发展。农产品加工要围绕农产品品质提升与加工增值,推广微型果蔬节能保鲜库、粮食及特种农产品低温烘干、茶叶加工以及农产品分级、精选、清洗、包装等机械设备。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
3.3 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行政推动力度,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秸秆还田机械,引进和示范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机、固化成型设备及草捆装运机等机械设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人造板材、包装材料、编织品、生物肥料等。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0%以上,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
3.4 提高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大力提升农机技术推广、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应急救灾等公共服务水平。县级农机监理所及乡镇农机监理机构完备,人员装备能够满足农机监理规范执法需求。依法开展实地免费检验,农机登记率、年检率及驾驶人持证率大幅度提高,农机事故万台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设立专门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健全,推广队伍稳定。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完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建立农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
3.5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加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农机户入社比例,星级农机合作社比例达到80%以上。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服务农户数分别占总作业面积和总农户数的60%以上。积极引导农机跨区作业,在巩固跨区稻麦机收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跨区机插、机耕、秸秆还田等作业项目,农机服务经营收入逐年提高,农机化为农民增收贡献率超过10%。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分级分类管理,提高农机维修企业维修能力,每县(市、区)建立一个区域性高性能农机维修保障中心,实现农机维修网点乡镇全覆盖,构建以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为龙头,以企业售后服务为主体,以专业合作社和社会网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3.6 建设农机化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机耕道路和农机存放场库建设,充分保证农机作业用油。将农业机械化建设纳入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每县(市、区)建成若干个具有辐射作用的园区,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3.7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农机“361人才计划”,扎实推进农机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培训。积极推进阳光培训工程建设,制定农机手培训补助政策,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率逐年提高,五年内实现农机从业人员100%参加培训。
4 主要措施
4.1 加强调查研究,制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实施方案
方案制订要结合本地农业现代化进程,科学分析形势,联系实际提出切实可行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和时序进度。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在农机化发展中的职责、任务,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4.2 加强宣传造势,营造有利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投入。要认真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增加收入的优势,引导农民自觉应用新技术、新装备。
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
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本地区经济发达、财力雄厚、农民富裕的优势,在政策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加大财政对农机化工作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机化。
4.4 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考核监督力度
政府将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列入工作计划,将农机化发展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农业现代化考核内容,提高考核权重。成立指导督查组,出台考核评价办法,对各单位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查,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市、县农机部门对照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和分解指标,按时序进度,逐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