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与发展对策

2012-08-15

江苏农机化 2012年1期
关键词:农机化机具职业技能

张 红 吕 瀚 卓 炜

农机化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保障。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人才队伍,才能使先进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得以大规模应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这既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真抓实干,全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成效彰显

“十一五”以来,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全省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认真贯彻“科教兴机” 、“人才兴机”战略,组织实施了农机“111人才工程”,不断提高农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保障农机化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1.1 充实壮大了农机化人才队伍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在整合农机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以实施“农机111人才工程”为契机,根据农业部“金蓝领计划”试点要求,结合农机维修网点审定、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工作,先后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市县农机局长培训、农机管理人员赴港培训、农机科技人才培训、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据统计,全省累计培训农机化人员达70多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合格15.8万人次,培训农机化师资及技术推广人员达5 000人以上,培训农机中级以上技能人才达2.5万人次,其中高级工超过2 000人次。此外,通过多次举办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农机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形成了全省农机系统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涌现出了一批全国技术能手和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农机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队伍得到了充实壮大,人员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提升。

1.2 初步形成了农机化教育培训框架体系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扬州大学工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了4个省级农机技术创新与管理人才和农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市、县农机校为依托,在13个省辖市分别建立了省重点农机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立健全了69家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认定合格65家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同时,全省职业技能开发领域不断拓宽,基本覆盖农机驾驶操作、维修和经营服务等农机行业主要职业(工种),并逐步向相关院校、农场、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从业人员延伸。2009年,经省职称办同意,省农机局成立了省农机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并将农机从业人员和生产企业的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纳入系统内评审。盐城、徐州等地也相继成立农机(化)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中级职称评审。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农机化学校为主体,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形成了以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为主线的职业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化人才培训提供了组织保障。

1.3 逐步加强了农机化教育培训规范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教育培训质量,各级农机培训机构重点加强了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装备等基础性工作建设。省农机局先后组织制定了《插秧机操作工》等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农业机械实用新技术》、《拖拉机驾驶员》等培训教材,印发了《江苏省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细则》、《江苏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坚持依法培训鉴定,按规章程序办事,促进了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管理。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对促进全省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农机化快速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尚未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培训基地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力量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对象尚未达到全覆盖等。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农机具种类、数量大幅增加的形势下,如何用新的形式、新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教育培训质量,是摆在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2 创新思路,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教育培训质量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省农机局启动实施了“361”人才计划,即加强农机管理、科技、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重点推进农机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复训、农机实用人才职业技能开发、农机安全监理人员教育、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农机培训师资进修等六项工程建设,完成全省三支队伍人才培训80万人次、农机职业技能鉴定12万人次。为顺利完成“十二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发展战略,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结合当前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建立农机化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2.1 培训对象要全面覆盖,为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1.1 农机化管理人才培训

农机化管理人员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要经常化、全面化。要以市、县、乡镇基层农机管理人员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农机管理者勤政务实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对农机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机管理人员依法治机的能力,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面上示范推广工作的引领和指导,确保农机化工作在良性的发展轨道上快速推进。

2.1.2 农机化科技人才培训

目前,在江苏省农机科技人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较低,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机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应搞好农机科技人员培训,使其有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着眼于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好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作,培养提高农机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农机科技知识的外延性和综合性,拓宽知识培训范围,培养高新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稳定和壮大农机科技人才队伍的同时,要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农机领域急需人才、农机化发展迟缓地区人才的培养,促进全省农机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2.1.3 农机化实用人才培训

农机实用人才是农村中有一定农机操作使用维修保养技能和服务管理能力,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在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机实用人才不足、农机手综合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瓶颈”。为此,要广泛开展农机实用人才培养,以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负责人、新购机农民、农机大户、农机具操作人员为重点,围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机具作业原理、安全操作、维修保养、作业规范、配套农艺技术及农机安全监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建设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提高广大一线农机人员的驾驶操作技能、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开展农机化作业服务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机实用人才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使符合条件的农机人员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或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调动农民群众参加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优化壮大农机人才队伍。

2.2 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确保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应用

随着江苏省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长,装备结构进一步改善,大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集成配套的高新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为此,农机化教育培训要立足大农业,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1)要积极加强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将农机教育培训与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设施农业机械化、谷物收获与干燥、植保、保护性耕作、水产养殖、果蔬保鲜以及油菜、玉米、茶叶、块茎类农作物生产等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技能。

(2)要围绕农机政策法规、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购机补贴政策及操作方法等内容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增强其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其投资应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

(3)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培训的必然联系,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与农机监理工作的结合,以监理促培训,以培训保证监理质量,提高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水平。

2.3 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切实提高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质量和社会满意度。

要依托省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农机化技术学校师资培训;要发挥市县农机校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基层农机人员、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管理水平、基层农机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和实用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活动,坚持以机手的满意度、实践检验的合格率作为评价标准,努力提高阳光工程培训质量。

在农机化教育培训方式上,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进村入户”、“示范带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培训模式,进行农闲集中培训、农忙现场实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操作与机具维修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交流式、互动式、启发式培训方式,让学员在交流中学习,在互动中提高,全面提高农机化教育培训效果。同时,针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受训人员群体广泛、知识结构差异大的现状,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加强教学研究,组织编写简明实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讲义,提高教学水平,使学员乐有所学,学有所用。

在抓好日常培训的基础上,坚持深入基层、农户和田间地头,下沉培训工作重心,为广大基层干群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优质教育培训服务。利用召开现场演示会的契机,现场为农民群众讲解机具性能、使用方法及使用效益;结合农机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培训;在三夏、三秋农忙时节,派出培训师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户和机具作业现场进行咨询指导,开展机具使用和维修保养培训,既可提高培训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机具在大忙季节的正常作业。

此外,可在农机信息网中开辟“培训天地”、“平安农机通”等专栏,让广大农机从业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接触到最新的培训内容。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无偿宣传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成效,宣传三农科技知识、法律法规常识,做好农机化的信息宣传工作,实现网络培训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农机化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实施农机“361”人才计划为平台,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政策,积极争取稳定的财政投入,改善培训基础条件,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农机化教育培训能力和培训效果,为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作用。

[1]李伟远,等.关于对农机科技人才结构、知识更新情况及对策的调研报告.中国农机化,2004,(3).

[2]唐龙章,等.浅谈提高农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上海农业科技,2007(3).

[3]李成忠,等.新形势下县级农机校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4]肖调范,等.农机行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湖北农机化,2008(6).

[5]付群.浅析如何发挥基层农机管理人员作用.农业机械,2011(27).

猜你喜欢

农机化机具职业技能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六种经济作物实用新机具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