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2-08-15樊金祥
樊金祥
(湖北省潜江市职教中心,湖北 潜江4331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樊金祥
(湖北省潜江市职教中心,湖北 潜江433100)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即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挫折教育;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其能够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内外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促进他们的知、情、意等人格的全面发展。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举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这个定义来看健康包括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它们构成了个体健康的一个整体,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想品德教育并举。
1.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判断人们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道德存在于人的意识里,体现在行为中,反映的是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问题。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常具有良好的性格,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能抑制自己的私欲,为社会作出最大的奉献。他们的兴趣、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高尚道德基础之上的。健康的标准之一是道德健康.所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其思想道德问题密切相关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事实证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思想道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具有是健康的心理。
1.2 进行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美好的生命又总是与理想、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教育和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坚定的信念;是鼓励他们积极地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重任,让他们在不懈地努力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为社会、为人类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定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学生可以在这种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2.1 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强弱决定其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的态度。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作为教育机构,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探索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措施,从而提高和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师才能真正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2 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环境 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环境就是创设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精心组织,认真策划,以舆论作导向,制造影响,给予大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把学生禁锢在教室进行说教,而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利用专刊、图片、演讲会、报告会、心理健康教育角、心理咨询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影响,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其脑。另一方面,举行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塑造大学生的心灵品质。
2.3 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平等、友爱、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会自觉地进行自我心态调整,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约束不良行为;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力,激活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鼓励可以唤起他们积极性和进取心。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最佳状态。
3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传授做人、适应社会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道理。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师要传授的理论之一。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都可能给我们的大学生造成了种种心理上的冲突。如果这些潜在问题不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解决,那么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心理异常的后果。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今天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内容。
3.1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
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把心理教育与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但不会违背教学原则,相反是对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改革。我们讲渗透,不是要求全体教师都在课堂上用鸿篇大论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说教,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渐进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逐渐受到启发、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2 结合社会上出现的典型事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问题,它的产生有环境因素,也有自身原因。如,富士康连续十三次跳楼事件,之所以不断出现这样的事件,是因为持久的、超强度的工作压力导致这些人形成了焦虑型和抑郁型人格障碍。
3.3 结合在校的不良现象进行教育
如钻牛角尖可能是注意固着(注意增强);着装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可能与形象紊乱有关;总是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至高无上可能与夸大妄想有关;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协调,可能与情感倒错有关等等。结合那些性格严重内倾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教师要多予关怀,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发言,多参加活动,促进他们多交往,促进他们能适应社会环境。特别要注情感抑郁的学生,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4 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抗震能力
生命之帆并非一帆风顺,人生之路坎坎坷坷。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笑,无人不在追求和向往。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当我们的大学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在向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挫折和打击也会不时地向他们袭来。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完善,加上从小就受到过分溺爱和保护,在生活中很少受到挫折,这些“温室的花朵”一旦遭受挫折,他们显得软弱无力,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轻生或犯罪的极端行为。他们在挫折面前看不到光明和希望而是绝望和死亡。因此,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提高他们承受挫折能力是我们职教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4.1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知挫折,调整认识态度
一方面教育学生懂得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难免的。另一方面也要教育他们认识挫折是暂时的、可以战胜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古今中外那些执著追求真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名人,无不饱经挫折和失败的。教育学生不要把挫折看作是人生的厄运,而要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挑战、成功的机会。在挫折面前,只要能够正确认识,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达到“千山万水只等闲”的境界。
4.2 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和应对挫折
对挫折的分析要用变式思维进行分析,找出挫折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认真总结经验,创造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应对来自内外的一切干扰,发奋图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去赢得自己期待的辉煌。
4.3 教育学生学会寻求社会支持
有时个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凭借个人的能力是无能为力的,教育学生学会寻求帮助,让他们懂得面临不可克服的障碍时,父母、亲友、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政府可提供有效的帮助使自己摆脱困境。寻找社会各方面的精神支持和人、力、物的援助也是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有效途径。
4.4 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只是心理素质好坏的问题,强健的体魄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保证。
5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在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对青年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对他们的刺激,让他们在刺激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桥梁
通过社会实践锻炼,锤炼学生心志,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常说要经风雨、见世面,就是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雨露阳光”的滋润和“冰雪风霜”的洗礼。使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一方面,让他们增长见识,丰富他们的社会经历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提高心理应急应对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体验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架设一座畅通的心桥。
5.2 社会实践有助于塑造大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
情操是以人的情感、思想、信念为内容的行为品质。健全的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品质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表现为热情、主动、积极、自信、勇敢、勤奋、坚毅、诚实等,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缺一不行。社会实践是陶冶大学生情操的最佳手段,也是完善人格发展的重要举措。塑造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就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时代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积极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让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过社会实践的“洗礼”,他们一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塑造高尚的情操和健全人格。
5.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以沟通的方式,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是相互双赢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决定人际关系的好坏。人际关系不但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心理满足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反映一个人生命过程的质量。人际交往能力标志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人际交往被剥夺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才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佳途径,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李少兵.思想道德修养教[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朱美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8).
[4]王庆芳.关于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5]韦林.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8).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AN Jin-xiang
(Qianjiang Municip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re,Qianjiang,Hubei,433100,China)
Following well-develop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mental health problem becomes a hot potato for the whole society.The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it is to establish a feasibl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chanism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for making college students grow healthi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Ideology and Ethic;Setback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
G444
A
1009—301X(2012)04—0079—03
2012-02-17
樊金祥(1959-),男,大学,现在潜江市职教中心心理辅导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 李开岚]